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何说李隆基不及李世民?

为何说李隆基不及李世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王庙新 访问量:3981 更新时间:2024/3/16 4:48:19

李世民李隆基都堪称唐王朝伟大的君主,后者是前者的曾孙。唐太宗一朝有贞观之治,唐玄宗一朝有开元盛世。

但若拿这两个皇帝做对比,李隆基还是不及他的太爷爷李世民,原因如下:

第一,李隆基不知守成之难。

李隆基不知守成有多么地难,但是李世民知道。马上打江山,不可以马上治江山,打江山不易,守江山同样也不易。李世民被后人评为最能打的皇帝之第一人,因为他有卓越的军事能力,实战能力,他与父亲李渊南征北战,征服四方,统一全国,创建强大的唐王朝,所以对于创业之维艰,他最有体味,亦最有发言权。

李世民经历了创业的全部过程,对于守成,自然也不会放松。李隆基早期也曾与太平公主有过缠斗,但登基之路,相比开国之君,还是容易许多。对于守成的难度,可能就没有估计到特别复杂的程度。就如温室的花朵,没有经过风雨的洗礼,以为生活会一直平静如水,等到风浪来临,就会有些措手不及。

第二,晚年过于懈怠,荒废了自己,也荒废了江山。

李隆基早年也跟李世民一样,勤政,俭朴,谨慎,善始善终,到了晚年,唐朝太强盛了,太平日子太久了,于是,皇帝在个性上,也就懈怠了,业务上有所荒废,也没有那么勤勉了,奢侈的程度也增加了,排场更大更讲究,注重享乐,逐渐远离最初的自己。

还是那句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旦松懈了,步入奢靡惰怠的生活,想再次自我警醒,回到从前,就没有那么简单了。所以有人评价李隆基是早年会当皇帝,晚年不会当皇帝了。

第三,听不见谏言。

李世民以善于纳谏闻名于世,留下许多假话,魏征之于唐太宗,一代名臣,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德才俱佳,让皇上有了正衣冠、明得失、知兴替的机会。太宗有了魏征,明君更明,魏征有了太宗,也成就了名臣的美名。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唐太宗把这种善于纳谏的风格,坚持了下来,一直没有懈怠,不但没有懈怠,并且还时不时询问手下官员:你们最近怎么少有谏言?看到我的过失,一定要说出来。别人不提意见,他还不高兴,追着别人让给他提意见。

李隆基则显然就不同了,晚年听不见不同意见,更不会刻意去求着别人提意见,下面的人都精着呢,一看皇帝如此,基本都不言语了。

比如安禄山的叛变,其实很多人都看出来了,也数次给皇帝指出来,但李隆基就是听不进去,终于酿成了后来的乱子。而最早看出来的人是张九龄,我一直纳闷,张九龄是怎么观察出来的?

第四,任用奸臣。

李隆基早年重用了姚崇、宋璟,政治清明,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再比如张九龄等,也都是贤良之士。但是后来,任用杨国忠李林甫之后,政治上就比较混乱了,漏洞多,错误多,同时这种漏洞和错误又得不到及时纠正。并不是无人看到,看到又如何?皇帝听不进去。

李林甫把持朝政几十年,排斥异己,口蜜腹剑,任何事情到了他的嘴里,都能给说圆了,都能按着他的意思来,玩弄君主于股掌之间。李林甫又与杨国忠、安禄山之间,有复杂的矛盾,杨国忠为了凸显自己的判断正确,间接挑动安禄山的叛变,遂成安史之乱,唐王朝元气大伤。

唐太宗和唐玄宗,李世民和李隆基,都是唐王朝伟大的君主,至少后者在前一阶段是,后来的表现逊色。祖孙相比,还是李世民更为英明一些。

标签: 李隆基

更多文章

  • 唐玄宗李隆基的功过是非

    历史人物编辑:谭红意标签:李隆基

    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出生于东都洛阳。唐隆元年李隆基联手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皇后,公元712年,唐睿宗将皇位传给李隆基,李隆基赐死太平公主,巩固了自己的皇位。开元年间,唐玄宗励精图治,知人善任,政治较为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取得了唐朝继贞观之治

  • 杨贵妃特殊怪癖,常人难以忍受,李隆基却情有独钟!

    历史人物编辑:沐沐段子标签:李隆基

    杨贵妃特殊怪癖,常人难以忍受,李隆基却情有独钟!皇帝历朝历代以来,备受众人崇拜和尊重,当然皇帝位置也是如车水马龙一般更换。其中也有明君还有昏君,而明目张胆不顾朝廷大事只顾与美人寻欢作乐的皇帝,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起初做到皇帝位置上的时候,对国家的治安非常上心,在发展上有着急速的进步,当时还被称为

  • 李隆基为皇位不惜杀太子,可李亨称帝时,他为何乖乖交出玉玺?

    历史人物编辑:极简世界史标签:李隆基

    李隆基出生时,唐朝虽然安定,但却是女皇武则天的天下,不过,李隆基毕竟姓李,所以在他心里,其实一直都希望自己在未来某一天,可以夺回这个李家天下的。为此他曾巴结武则天,不惜一切代价博得武则天的信任,从而加封官爵,可以说,李隆基应该是唐朝史上,最渴望皇位的那个人了。那么,李隆基究竟有多渴望皇位呢?从以下几

  • 武则天14岁嫁给李世民,27岁嫁给李治,为何她只给李治生了娃

    历史人物编辑:刘培标签:李治

    贞观十一年(637)十一月,唐太宗李世民驾幸洛阳宫,听说14岁的武则天“容止美”,遂召她入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娘”。当年的李世民也就是四十多岁!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武则天的样貌肯定是不错的,就是因为她美,所以,李世民才娶她的。李世民还给她赐了一个名字武媚娘,这个名字也是和美有关的。娶

  • 李治被误解千年,真实的李治有多恐怖?看看外国史书怎样评价他

    历史人物编辑:孙金星标签:李治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这句诗句非常有画面感,能出现这种场面的王朝,在人们心里只有一个:唐王朝。唐代是我国有名的朝代,当时的都城长安繁荣兴盛,常年汇聚着各国使者和商人。唐朝前期,几代帝王都非常贤明,共同铸造来大唐盛世。其中的唐高宗李治,唐王朝的第三代君王,比起父亲太宗,妻子武则天,名声要

  • 武则天外甥女魏国夫人入宫探望李治,李治:可愿服侍朕?

    历史人物编辑:陈建标签:李治

    李治病重,武则天垂帘听政。一日,武则天外甥女魏国夫人入宫探望李治,李治被她的年轻貌美、国色天香深深吸引,忍不住附耳问道:“可愿服侍朕?”魏国夫人心头一颤,虽说这样做有违礼制,但皇帝的话岂敢不听,她羞涩一笑:“任凭皇帝驱使!”李治心急火燎地将她拉进侧室。武则天怎么也不会想到,那个一向脆弱的圣上竟然大着

  • 武则天害死李治3个儿子,为何李治始终无动于衷,而选择袖手旁观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玮聊娱乐标签:李治

    近日,诗人余秀华与90后男友杨槠策的家暴风波刷屏了新浪微博,网友们在围观这段惊世骇俗的感情的同时,也纷纷感叹:相爱不易,且行且珍惜。然而,与“余杨”保质期仅仅2个多月的恋情相比,唐代女帝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爱情却异常坚韧:尽管武则天害死李治3个儿子,李治也始终无动于衷,而选择袖手旁观!这是为什么呢?

  • 李治多个儿子的死,都与武则天有关,为何李治坐视不理

    历史人物编辑:王庙新标签:李治

    唐高宗李治宠爱武则天,这是众所周知的,可以说要不是李治爱上了武则天,那么武则天是回不了宫的,很可能就在感业寺做一辈子尼姑了。武则天最后能当上皇帝,李治的功劳是最大的。但不管李治多么宠爱武则天,也不该任由她杀自己儿子才对,但事实上,李治多个儿子的死,都与武则天有关。李治非但坐视不理,有的甚至还是他亲自

  • 李治到底有多厉害?灭了3个国家,国外史书对他的评价透露着恐惧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新语标签:李治

    在我国历史上,唐高宗李治一直后世被塑造成一位懦弱的皇帝,不少人认为正是由于李治的软弱才导致武则天篡权,才有了后来的武周代唐。然而,欧洲人对李治的两字评价却令人意外,从中可以看出李治是我国封建历史上被低估的帝王之一。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历史曲折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扮猪吃虎的皇子 或许有些人认为李

  • 李治为何把亲妹妹新城长公主,以皇后礼下葬?千年之后真相被揭开

    历史人物编辑:冰城秀玲标签:李治

    1994年,唐太宗的昭陵附近出土了一个大型的墓葬,这让考古学家们欣喜若狂,因为这样的墓葬往往都属于唐太宗时期的名臣贵族,不仅拥有着大量精美的陪葬品,还对研究当时的历史很有帮助。经过勘测之后,考古学家们惊讶的发现这是一个以皇后规格建造的墓葬,但是唐太宗的皇后只有那位和他合葬昭陵的长孙皇后,哪来的又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