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李煜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被后人评为"中国第一词帝"。李煜的一生本不想继承皇位,但是历史的抉择却不是他能决定的,南唐的命运最后也在他任弱的性格里选择了它最终的走向——灭亡。
生而不凡李煜,出生于公元937年的七夕节,父亲是南唐中主李璟。李煜从小便是大多数父母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既恭敬仁孝又善于书画,因为他丰额骈齿,一目重瞳,所以才遭到了长兄太子李弘冀的猜忌。要知道古代只有帝王才能拥有那样不凡的长相,为了避免兄弟相残,李煜醉心于书画之中,还给自己取了"钟隐""钟峰隐者"这样的号,用来表明自己无心皇位。
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六十二:煜字重光,初名从嘉,景第六子也。煜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
李煜的长相和才情注定他不能抽身远离庙堂而寄情书画,生在帝王家就算你没有争雄之心,也会被逼着走这条路,这就是李煜生在帝王家的命。
继位为帝都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对皇位心心念念的太子李弘冀还没当上皇帝,便早早病逝了,而无心皇位的李煜,在他死后却被李璟立为了皇太子。战乱的年代从来都不缺将军,但是缺少创作书画的才子。李弘冀的死,让本来寄情书画的李煜再也没有选择。建隆二年六月,李璟病逝,李煜在金陵登基为帝。
陆游《南唐书》卷三:六月,元宗殂,太子嗣立于金陵,更名煜。居丧哀毁,几不胜,赦境内。
南唐国情其实早在李璟时期南唐国力就开始衰退,寿州一战后周世宗柴荣御驾亲征,南唐军队一溃千里,在万般无奈之下李璟只好向柴荣请降,尽献江北之地。之后李璟又去国号,迁都,改称江南国主。李煜继位后,赵匡胤已代周建宋,于是他便派中书侍郎冯延鲁入宋朝贡,赵匡胤此时还没有腾出手来收拾李煜,所以便派人前往南唐吊祭李璟,顺带恭贺李煜继位。
李煜知道现在的南唐绝对不是北宋的对手,他也很清楚自己不是一个上马提刀,搭弓射箭的雄主,所以李煜对于南唐国情和自己的定位很准确,对宋朝一直表现的很恭敬,这也是赵匡胤不得不逼反李煜的原因。
逼反李煜随着后蜀和南汉的相继被灭,赵匡胤终于可以腾出手来收拾南唐,对于赵匡胤来说机会终于来了。但南唐后主李煜一直对北宋表示恭敬,为了逼反李煜,赵匡胤开始了自己筹划的阴谋。开宝四年(971年)十月,赵匡胤灭南汉屯兵汉阳,李煜极为恐慌,像父亲一样去国号,自称江南国主。之后他派其弟李从善入宋朝贡,顺便上奏罢除诏书不直呼其名字的礼遇,结果赵匡胤同意了他的建议。但却扣下了郑王李从善,李煜多次请求释放李从善均遭到北宋拒绝。
陆游《南唐书》卷三:甲戌岁秋,国主上表求从善归国,不许。太祖遣阁门使梁迥来,使从客言曰:"天子今冬烧柴祭天,国主宜往助祭。"国主不答。九月,复遣知制诰李穆为国信使,持诏来曰:"朕将以仲冬有事圜丘,思与卿同阅牺牲。"且谕以将出师,宜早入朝之意。国主辞以疾,且曰:"臣事大朝,冀全宗祀。不意如是,今有死而已。"
作为一个帝王能够做到如此,其一,是李煜骨子里软弱,面对强大的宋朝,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其二,面对一个能征善战的帝王——赵匡胤,南唐上下无计可施,可悲可叹,偌大一个国家的命运只能是听天由命。
国破人亡开宝七年(974男),赵匡胤以祭天为由召李煜入京,李煜知道赵匡胤打得是什么主意,便托病推辞。李煜要是来了赵匡胤到可以少废一些周折就可以灭亡南唐,但是李煜拒绝了奉诏,其实也在意料之中。但是其实不管李煜奉不奉诏,赵匡胤都几经拿住了李煜。得知消息的赵匡胤立刻派颍州团练使曹翰出兵江陵,同时命宣徽南院使曹彬随后出师,水陆并进。
李煜真的被赵匡胤给逼怒了,索性彻底和北宋干了起来,为了能有个共同对抗北宋的盟友,李煜拉拢了吴越王,向他讲述唇亡齿寒的道理,但吴越王却不看好李煜,向赵匡胤投了诚,发兵攻打南唐。开宝八年(975年)六月,北宋与吴越会师,进发润州,留后刘澄投降。看到如此紧急的情况,洪州节度使朱令贇发兵十五万救援南唐,却因天气问题导致全军覆没。李煜看没有了指望,便派徐铉入宋请降,徐铉跟赵匡胤说,"江南对北宋都很恭敬,国主只是因为生病才没有入朝朝见,绝不敢抗诏呀!"赵匡胤则霸气的说,"不须多言,江南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太祖开宝八年》:"上怒,因按剑谓铉曰:'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铉皇恐而退。
由此可以看出,统一华夏是赵匡胤的目标,南唐灭亡只是早晚的事。
后来南唐被灭,李煜也被迫迁往开封,最后凄凉去世,而赵匡胤那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则流传千年。
结语:李煜,在历史上是亡国之君,但是如果在盛世之时,说不定也是一个好皇帝。也正是因为亡国之君的李煜所经历的那些事情和度过的那些岁月,才留下了流传千古的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