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明教,很多人都想到《倚天屠龙记》中的明教教主张无忌,但明教其实跟《水浒传》也有着些许的联系。明教的正式名称,称作摩尼教,也写作牟尼教。最早发源于古波斯的祆教,公元三世纪时,波斯人摩尼杂糅了祆教、基督教甚至还有佛教的思想,创建了二元论宗教,而且崇尚光明。
公元六世纪到七世纪,摩尼教传入西域地区,在经过现在的新疆北传到回纥汗国,并在那里盛行。而大唐是兼容并包的多民族国家,回纥可汗骨力裴罗也是在大唐的帮助下,一统草原,唐玄宗还封其为怀仁可汗。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上表劝皇帝向回纥借兵平叛。两个国家交往密切,有很多回纥商人或是回纥族人南下,投奔大唐,在内地定居。
甚至有很多回纥人,担任唐朝的地方官员,或是在唐军中以个人身份直接服役,唐政府为了照顾他们,又在当时很多大城市设有摩尼寺。直到回纥后来跟唐朝关系恶化,唐朝开始抄没摩尼教在中原的寺庙田产。等到唐武宗灭佛的时候,摩尼教遭到彻底打击,更名为明教,并转入了地下,改成秘密宗教,并吸收了中国本土的道教和民间当地信仰神祗。
从唐代中晚期开始,这些信徒揭竿而起,但效果不大,往往没有成事便被扑灭。直到北宋末年宋徽宗宣和年间,道君天子爱的是琴棋书画,喜的是花石竹木。他的爪牙为了满足他的去求,在江南设立苏杭应奉局,盘剥百姓。江南人民因花石纲事件而矛盾激化,纷纷吃菜事魔,信仰明教,人心思变。而浙江清溪县因为盛产竹木漆,也成为受盘剥的重灾区。
雇工出身的方腊,利用明教二宗三际之说,于1120年秋,在睦州帮源发动起义,字号“圣公”,建年号“永乐”,设置文武百官,联络各路民间反宋力量。为了扑灭这股起义,宋军征发附近州城府县的百姓,为宋军送粮。台州仙居的吕师囊,原本是当地的富户,平时乐善好施,仗义疏财,被人们比作战国时代四大公子之一“信陵君”,所以吕师囊的外号也被叫做吕信陵。
但吕师囊得罪官府,被盘剥陷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吕师囊加入摩尼教,后来成为当地摩尼教的首领。而不堪被欺压的吕师囊带领农民兄弟,杀死监押他们的官兵,响应方腊起义。当时响应方腊的江南群众,人数多达几十万。吕师囊也是教中重要的头目,好似武侠小说中的护教法王一般。他曾带领人马攻打台州城。但台州城高池深,起义的农民是揭竿而起,没有接受过攻坚战训练,也不会制造攻城器械,是役虽耗时几个月,但吕师囊义军无功而返。
方腊被擒后,吕师囊还带人坚持抗宋,宋军将领折可存追击吕师囊到黄岩县断头山,虽然吕师囊据险而守,但最终寡不敌众,全军覆没。吕师囊被生擒后,押解至台州府临海县,被乱箭攒心后,再被分。宣抚使童贯下令将吕师囊的亲族和教友斩尽杀绝,吕师囊的家乡,也因出了这位“元凶首恶”而被报复的宋军夷灭,幸存的后人们在这里重建家园,改名为吕桥头村。
吕师囊在《水浒传》中,是以方腊麾下独当一面的大将军形象出场的,他原本是歙州富户,方腊起义后,因为献钱粮有功,被封为东厅枢密使。此人熟读兵书战册,爱使丈八蛇矛,戏剧《双烈记》中,称其“文过张良,武欺项羽”。吕师囊领兵镇守润州,麾下兵马五万,战将十二员,因为来自江南各地,绰号又是以上界星宿命名,得名“江南十二神”。
这群人让梁山军损兵折将,宋江哭断肠。要不是因为吕师囊刚愎自用,好大喜功,润州也不会被攻破。镇守苏州的是方腊的亲弟,三大王方貌,听闻吕师囊丧师辱国,要将其斩首。被人劝说下,命令吕师囊带领五千军兵,迎战梁山宋江军。
吕师囊在最后时刻,披挂整齐,原文中还有赞诗为证:
头带茜红巾,身披锦战袍。内穿黄金甲,外系彩绒绦。马振铜铃响,身腾杀气高。乾坤无敌手,当阵逞英豪。
但可惜,“以为能碾压,结果被吊打”吕师囊跟金枪手徐宁交手仅二十合,便被徐宁用钩镰枪戳于马下,这位在明教历史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豪杰,在《水浒传》中的戏份正式杀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