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开始,这个草原民族便成为中原的最大威胁。尤其是他一统中原北方边境的少数民族后,频频南下入侵,给中原王朝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等到耶律阿保机的儿子耶律德光即位之后,契丹南下越发频繁,耶律德光甚至诞生了入主中原的野心。为了这个野心,他利用后唐内乱从石敬瑭手中得到了幽云十六州,占据了南下入侵中原的有利地势。但是耶律德光的母亲速律平却多次反对儿子南侵中原,并且进行了警告。然而耶律德光却对母亲的警告置若罔闻,执意南侵攻打后晋,最终死在了北返的路上。
从历史的角度评判,耶律德光的南侵在军事上是成功的,但在政治上是失败的。从军事上看,契丹军队一直打到了中原腹地,攻占后晋的东京汴梁,灭掉了后晋,并在此改契丹为辽国,在军事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然而在政治上,新建的辽国却被中原各处割据的军阀所反对,遭受到以刘知远为首的军阀势力的攻击,兵败后无法立足中原,不得撤军北返。而耶律德光最终死在了撤军的路上,也引发了辽国内部的一系列内乱。有趣的是,这些可能发生的危机,在耶律德光出兵前都被母亲速律平预测到了,但耶律德光却依旧执意南下。
于是有历史爱好者提出问题,为什么耶律德光不听母亲速律平的警告,明知率军南下风险极大,也要坚持入侵中原呢?为此很多学者得出了各种各样的结论,有的人认为耶律德光利令智昏,也有人认为是后晋内部纷争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战机,也有人认为是契丹苦寒之地经济上陷入窘境所致。对于这样的说法虽然从某种程度解释了耶律德光南下的动机,却没有能完全说明其中的疑点。实际上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看,上述的几种说法都不存在迫切性。如果说是耶律德光南下的动机,只能起到辅助性质的作用,而并非核心原因。
契丹是苦寒之地,经济上向来比较困难,在灾年的时候尤为严重。为此契丹军队年年南下打草谷,劫掠中原王朝的北方边境,以弥补经济方面受到天灾的损失。但这个事情并不是很迫切的,从契丹所处的环境上看,也并没有伤到耶律德光的根本利益。契丹本是八部部落的集合,在耶律阿保机的时候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耶律阿保机的部落和地盘都在靠近南方地域,自然灾害较轻,还掌控着盐铁的产地,所以耶律德光本族并没有因天灾而受到极大的灾害。契丹其他部落的贵族受灾严重,这对于耶律德光的统治来说反而是好事。
当时后晋内部存在纷争不假,对于投靠契丹和反对契丹的派系也是斗争激烈,但却也说不上是耶律德光南下的良机。实际上耶律德光南侵后晋,战争先后打了三次,绵延数年时间,契丹国军队损失也非常惨重。尤其是前两次的大战,契丹军队面对后晋多次被反杀,死亡的人口和牲畜不计其数。契丹面积虽然广大,但人口和牲畜却远不如后晋,经济方面更是窘迫。如果这种消耗战长期搞下去,契丹即便总是打胜仗,最终也会走向不败而败的恶性循环。这也是速律平在警告耶律德光时提到的最大风险,但耶律德光并没有听从。
可要说耶律德光利令智昏,但也是似是而非的理由。耶律德光并不是昏君,他在位时期契丹空前的强大,达到了第一个巅峰时期。那时候契丹的势力第一次能够挑战中原王朝的霸主地位,这才有机会利用后唐内乱搞到了幽云十六州的土地。从军事和政治上看耶律德光都是非常出色的,在耶律阿保机在世时候就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他才能有机会以次子的身份凌驾于太子耶律倍之上,最终继承了契丹国的皇位。耶律德光的野心是不小,但他对南侵的风险和利益是经过慎重评估的,并非拍脑袋的决定,否则也不会在军事上取得那么大的成功。
综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耶律德光急于南下中原建立王朝,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契丹国内部矛盾冲突的加剧。契丹八部是耶律阿保机统合起来的,在整个过程中耶律阿保机的皇后速律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耶律氏虽然是皇族,但也只是八部之一,是得到了速律、乙室等部的支持才占据了皇位。从实力上看,耶律氏在契丹国中并没有力压各部的强大能力,所以政治上是以八部协商解决问题为主的。耶律阿保机去世后,耶律氏更无法压制其他部落的贵族,一度出现皇权悬空的状态。最后由皇后速律平统合军政大权,才将耶律德光扶上皇位。
所以在耶律德光即位后,契丹国最有权势的并非耶律德光,而是速律平。耶律阿保机采取南北分治的策略,耶律氏和归附的汉人为南府,而其他契丹部落为北府,北府力量强于南府。速律平是皇太后,她的弟弟萧敌鲁为北府宰相,可以说整个北府契丹各部贵族都在速律平的统率之下。而耶律德光掌控的南府因为耶律阿保机时期“诸弟之乱”的原因实力大损,虽然有很多南方的汉人加入,但总的实力还是不如北府的。南北两府有着严重的政治和文化冲突,这给契丹朝廷的政策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导致了耶律德光和速律平的矛盾增大。
速律平虽然是皇太后,实际上却是北府契丹贵族的代言人,从插手皇位的继承权开始就受到了北府契丹贵族的拥戴。耶律德光虽然是皇帝,但是在契丹朝廷的话语权上却不如速律平。在耶律阿保机的葬礼上,速律平自断一臂来破除契丹族皇后殉葬的规矩,并逼迫南府的老臣殉葬,展露出强势霸道的政治实力。本来耶律阿保机的遗命是让皇太子耶律倍即位的,但速律平不喜欢崇尚汉学的长子耶律倍,这才扶持了次子耶律德光即位。而实际上速律平喜欢的是崇尚契丹族传统观念的三子耶律洪古,所以她支持耶律洪古与耶律德光争权。
在耶律德光执政期间,皇权方面一直被速律平所牵制,而他的弟弟耶律洪古便是速律平的代言人。速律平扶持耶律洪古与耶律德光争权,将北府的军政大权都委托过去,使得耶律德光在朝政方面很难施展。因此耶律德光让南府的契丹和汉族向南方发展,以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这里面既包括了原来耶律氏的领地,还包括其兄耶律倍留下的东丹国和后来加入的幽云十六州。而耶律德光的目的却还是想向南增加更多的土地,以聚集更大的力量抗衡北府的军力。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耶律德光南侵的目的不言自明了,这是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
耶律德光通过向南发展,直接入主中原王朝,这样才能让南府的实力力压北府,让自己的皇位稳固。所以耶律德光不惜一切地攻打后晋,攻占东京汴梁城后又迫不及待的改国号为辽,其目的就是将契丹的政治中心南迁。按照他的战略构想,只要在中原建立其蕃汉混合的中原王朝,契丹原来北府贵族就会被边缘化。如此一来不仅能坐稳皇帝宝座,还能拥有更强的力量,甚至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当南北府的政治和军事力量逆转之后,速律平的威胁也就不存在了,而耶律洪古更无法动摇他的辽朝皇帝的地位。
但耶律德光的做法不仅仅会威胁到速律平的权力,也会威胁到北府所有契丹贵族的利益。契丹建国初期蕃汉矛盾非常激烈,速律平是保守契丹族的代表,而皇太子耶律倍是崇尚汉学的契丹族的代表,因为有耶律阿保机压着,这两方面才能后统一起来。速律平掌控军政大权后,南北府的平衡被打破,北府自然不甘心丢掉到手的既得利益。所以他们对耶律德光南侵的事情上是处于反对态度的,甚至在出兵的各方面拖后腿使绊子,目的就是破坏耶律德光的战略。而耶律德光受到北府的压迫也不甘心失败,所以明知风险巨大,也要南下中原。
虽然耶律德光最终没能在中原站稳脚跟,但却也打破了速律平主导的北强南弱的政治格局。辽军北撤看起来似乎失败了,实际上实力比退缩在幽云十六州和东丹国时强大许多,而且争取到了南迁的耶律倍势力的支持。耶律倍的儿子耶律阮在南迁契丹贵族和汉族势力的支持下继承了耶律德光的皇位,并且击败了耶律洪古南下的大军,打破了速律平继续以北府掌控契丹国的阴谋,也为契丹民族的汉化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从这个结局来看,耶律德光的南下又是具有成功意义的,是给契丹族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综上所述,耶律德光南下入侵中原的主要出发点,既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皇位,也是为契丹族融入中原发展创造生存空间。他的军事上的成功和政治上的失败,都为耶律阮奠定了基础,也为契丹的汉化打开了生存空间。速律平主导的北府政治由此被打破,也为契丹族在萧燕燕时代迎来第二个巅峰奠定了基础。从历史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耶律德光远比其母速律平更优秀。速律平看到了其中巨大的风险,却因为留恋手中的权力和利益,反而在这政治上落入了下乘。所以耶律德光在临死前总结失败原因时,对于南下的战略大方向,始终没有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