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物大盗,一个是把慈禧和乾隆两座帝陵,洗劫一空的东陵大盗孙殿英;另一个就是连挖17座唐代皇陵的五代军阀温韬,这些为了自己利益而损坏国家宝物的人,在历史上留下了千古骂名。但是还有一位文物大盗,他盗的宝物不比前两位少,对国家造成的损失也比前两位严重得多,可他却没留下千古骂名,难道只是因为他盗的是自己家的东西吗?
1908年光绪和慈禧先后驾崩,年仅三岁的溥仪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但是这宝座还没坐热,就被迫退位了,因为清朝灭亡了,而这也意味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终结。但是国家虽然没了,可皇帝还在,因此满清皇室就跟民国政府签订了一个《清室优待条例》,条例中规定:民国政府以外国君主的礼仪对待满清皇室,溥仪的皇帝尊号不变,照旧住在紫禁城里;民国政府每年还得拨400万两银子养着这个小朝廷。
看着这样的条例,无一不透露出溥仪皇帝最后的倔强,而北京城也被划分成两个区域,以乾清门为界,一边是民国政府,另一边是小朝廷。但是这样的和谐关系并没有维持多久,因为紫禁城里历朝历代积累的财宝和文物,让人起了占为己有的心思。要知道紫禁城里有8800间房子,几乎每间房子里都存放着明清两代留下来的贵重物品,这些东西的数量不管让谁看到,都叹为观止。
为了提前将这些东西占为己有,满清朝里的小皇帝已经开始行动了,他想既然东西拿不出去,那就要吃了用了,光一个月的膳食费就高达一万四千两银子,很快内务府的钱不够了,为了满足皇帝的需要,内务府就开始卖东西,将皇宫里的金器和珠宝拿到外面去卖,一个保证了皇帝的日常开销,另一个自己也能从中捞点油水。
但是紫禁城外各路军阀打得不可开交,每个人都想趁机捞点好处,给自己留条后路,因此朝中的王公大臣就开始明目张胆的,把各种珍贵的字画塞进自己的腰包里,而宫女太监们则是看见什么就拿什么,反正装进自己兜里的就属于自己的东西。这种疯狂的举动引起了溥仪皇帝的注意,他开始下令彻查,一时之间让宫里的太监慌了神,为了消灭证据,有人居然在建福宫内放了一把大火,从而让大量的瓷器字画以及上万册的珍贵古籍烟消云散。
溥仪虽然生气,但他却没办法,因为能听他这个皇帝话的还真没几个人,眼看宫里的东西一天比一天少,溥仪也按捺不住了,联合弟弟溥杰开始盗窃宫里的宝物,历经五个月的时间,盗窃了210部书、珍贵字画1285件、皮包14个、印章45个等等一些其他的小东西。要说溥仪在这方面也是动了心思了,专挑一些体积小,方便运输的,还让人不易察觉的东西,而这些东西的价值足够让溥仪挥霍一生了。
东西还没偷完,溥仪一家老小就被赶出了紫禁城,来到天津后虽然居住环境不能跟皇宫里相比,但是在生活上一点都不比皇宫里差,因为溥仪手里有的是宝物,就是因为溥仪当时的行为,让天津市场上时常会出现一些国家级的文物。
溥仪虽然很多事做得荒唐,但他心中一直想着恢复清王朝,但是仅仅依靠手里的人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只能拉拢各路军阀,要说这溥仪皇帝内心想法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实践能力差,还没看清形势就被人骗了,导致大量文物流入沙俄人手中,从而让皇宫珍宝流向海外。
被人骗了后,溥仪并没有放弃,又将目光放在了日本人身上,为了取得日本人的好感,溥仪决定用钱开路,要说这招还真是好使,当日本在东北建立傀儡政权后就想到了溥仪皇帝,让他当上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就这样溥仪将藏在天津的故宫珍宝运到了长春,整整70多箱,其中有30多箱都是宋版和明版的善本书。
溥仪在伪满洲当了14年的傀儡皇帝,而这些故宫珍宝就在伪满洲藏了14年。可是当溥仪再次仓皇逃跑时,就没能力带走如此多的珍宝了,只是带走了部分珍宝,导致大部分珍宝都留在了伪满洲国里。
直到五年之后,藏在伪满洲国里的重量级国宝,才得以重见天日,而溥仪身上所有的珍宝也在苏联时全部消耗完。这批珍宝在经历了变卖换钱、损害、丢失等等,能找回的珍宝没有多少,他们有一部分流入欧美等国,一部分被国内收藏家收藏,而大部分都流落在民间,直到今天依然不知所踪。
孙殿英和温韬盗的是金银珠宝,而溥仪盗的却是独一无二的古籍善本,他给中国历史文化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可以说溥仪是民族上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