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本是白身的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在一次战役后初显风采,这场战役,便是汜水关之战。
泗水之战在《三国演义》当中并不算什么精彩的战役,但是在这场战役中,却有一幕名场面——“关羽温酒斩华雄”。
华雄在此次战役中,连败三位十八路诸侯,难道只有关羽能将其斩于马下吗?实则不然,并非只有关羽能斩华雄,还有纪灵、颜良、文丑、夏侯惇、曹仁和张飞,至少这六人也可以。”
十八诸侯会盟讨董卓
据三国志记载,东汉奸臣董卓在废黜刘辨另立刘协为皇帝后,残暴不仁,弄权与朝堂之上,这天下俨然成为了董卓的天下。
是以,心怀鬼胎的袁绍、曹操等人召集了十八诸侯在关东会盟,形成同盟共同讨伐董卓。董卓见状,派出大将华雄驻守汜水关。
不久,两军开战。但,十八路诸侯一开始低估了华雄的实力,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惨败于华雄手下。
首战告捷,这让本就不可一世的华雄更加猖狂。战后几日,华雄不断派人挑衅十八诸侯。连续几日的羞辱让十八诸侯再也无法忍耐。
作为十八诸侯同盟的领导者,袁绍忍无可忍,在堂内呼喊:“谁敢去战!”这时,一名小将从袁术身后走出,
“小将愿往!”此人正是袁术手下的精兵——俞涉。
袁绍大喜,大赞俞涉英勇无敌,命俞涉斩下华雄。俞涉领命,随即上马向华雄杀去。众人焦急地在营中等待俞涉的好消息。
只可惜,没多久便从前线传来消息,俞涉与华雄战不过三个回合,便被华雄斩于马下。众人大惊,华雄的实力,比众人想象的还要更强。
这时,太守韩馥向袁绍推荐了自己手下的一员大将潘凤。袁绍此时也没有合适的人选,于是下令潘凤出战。
但是,情况依旧没有好转,潘凤没离开多久,前线便传来潘凤被华雄斩于马下的消息。
连续两次的失败,军中士气大跌,此时的袁绍,迫切地需要一个人才,斩下华雄,稳定军心。
袁绍急的焦头烂额,大呼:“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
这时,关羽站了出来。
关羽温酒斩华雄
“小将愿前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人定睛一看,一位从未见过的将士立于帐前,此人便是关羽。
袁绍十分感激关羽挺身而出,华雄的实力明显比他们预测的要强很多,在连败两阵的前提下,在袁绍看来,此时的关羽就是去送死。
于是,袁绍温了一壶酒,替关羽饯行。但是关羽却说,“酒且斟下,去去便来。”说罢,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只身一人会华雄。
众人只听得帐外锣鼓喧天,没过一会,声音渐渐停了下来,众人正想派人探听战况,一阵马蹄声传来,只见关羽提着华雄头颅入帐,饮下袁绍斟的酒,而此时,酒尚温。
至此,关羽一战成名。
但是,在那个群雄纷争,英才辈出的年代,真的只有关羽一人才能将华雄斩下马吗?实则不然,能将华雄斩于马下的,还有纪灵、颜良、文丑、夏侯惇、曹仁和张飞六人。
只是这样的功绩怎么会略过当时已经成名了的纪灵等人,落到关羽的头上呢。这还要从袁绍等人说起。
心怀鬼胎的各路诸侯
虽说当时聚集了十八路诸侯,但在这其中,实力强大,说得上话的只有袁绍袁术两兄弟还有曹操三人。
先说袁家两兄弟。袁绍和袁术本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只是,袁绍幸运地成为了其大伯的继子。霎时,本是同根生的两兄弟有了云泥之别。
袁绍成为了袁家嫡子,是堂堂正正的继承人,一呼百应,但是袁术,却依然是庶出的孩子。在袁术看来,斩华雄,是他在军中树立威信的第一步。
但是,袁术身边并没有多少大将,值得依靠的底牌,仅仅只有纪灵一人。袁术担心底牌暴露,于是派了身边得力的小将俞涉上场,不曾想,俞涉不敌华雄。
就这样,袁术打得一手好算盘,被华雄粉碎了。
袁绍与袁术一样,打得一手好算盘,在开战前,便将手下两员大将——颜良,文丑派遣出去。于是便有了上文中,华雄连胜两局,袁绍假惺惺的怨颜良文丑不在身边的戏码。
最后一位,曹操也是如此,不愿意自己的大将折损,都算计着“功劳别人打,好处自己占”的好算盘。
但是在曹操的身边,也有着可以斩华雄的英才。譬如,可以和关羽大战二十多回合的独眼夏侯惇。
同样,关羽的三弟,张飞也有着斩华雄的本事,但是关羽率先抓住了机会,因此,一战成名的是关羽而非张飞。
如此,我们可以看出为何与华雄的前两战,十八诸侯皆败于华雄。华雄本身实力不菲不假,但是华雄的实力也没有到连胜两战,让十八路诸侯焦头烂额的地步。
正是因为十八路诸侯中,实力强大的心怀鬼胎、畏畏缩缩;实力弱得看不清局势,不敌华雄,因此给了关羽机会。
相比起已经积攒了一些力量,害怕失去的袁绍、袁术以及曹操三人,此时的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什么也没有,只有这一身的本事。
关羽清楚地知道,这是他们的机会,只有把握住这次机会,一举成名,才能一步一步往上爬,实现自己心中的雄伟抱负。
所以,关羽站了出来,在解决了袁绍的难题的同时,让自己出现在了各路诸侯眼里,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无名小卒了。
结语
“关羽温酒斩华雄”让我们看到了关羽的强盛实力,也成为了关羽纵横三国战场的敲门砖。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关羽正是抓住了这来之不易的机缘,才得以脱颖而出。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汜水关之战中,袁绍、袁术、曹操三人都想不费吹灰之力地拿到好处,都想保留自己的实力。
正是因为这样的“保留”反而把机会留给了籍籍无名的关羽,这也算是所谓的“偷鸡不成蚀把米”了吧。
同时,这样的故事也是在劝诫大家,不要总想着利益,有所图的做事,不会得到最好的结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