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汉献帝刘协是东汉王朝的末代君主,对于熟悉《三国演义》的众多“三国迷”来说,他肯定是一个不陌生的人物。但是在大家的心目中,这个汉献帝与浩如烟海的汉末三国群雄豪杰相比,历来都不是一个怎么样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虽然拥有皇帝的高贵身份,但由于他手中没有军队,没有掌握管制天下的实际权力,因此他只是个被曹操拥立的一个傀儡、一张用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王牌而已。那么,历史上的汉献帝果真如此不堪吗?他死后曹魏政权给他上的谥号“献帝”又是什么意思呢?
据《后汉书》记载,汉献帝刘协从小命途多舛,在他出生不久之后,母亲王美人就因宫廷斗争而被何皇后毒死,因此他连自己的妈妈长什么样都不知道,自幼得不到母爱的体贴,日子过得应该是很苦的。后来董卓率着虎狼一样的西凉兵进入洛阳,面对凶残的董卓,汉少帝刘辩当即就被吓得大哭不止、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而年纪更小的刘协却临危不惧,对董卓提出的问题应答如流,因此董卓有了废立之心,当然更重要的是董卓想操控朝政而立年纪更小的刘协。后来董卓胁迫已经皇帝的刘协舍弃洛阳迁都长安,据说有一次闹饥荒,汉献帝命一位大臣开仓放粮,结果这位大臣监守自盗,饥荒依然严重。汉献帝通过当庭煮米实验戳穿了他的罪行,但却没有下令将这位大臣依罪斩首,而是打了他几十大板,然后令他再去处理此事,这位大臣自然不敢再搞鬼,很快就处理好了镇荒的事。
后来董卓被杀,曹操迎立汉献帝于许昌,这就是著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当时天下的很多有才之士人心归汉,依旧怀有着强烈的拥护汉朝廷恢复天下一统、实现汉室中兴的志向和愿望,因此,他们奔着拥护汉献帝的目的才来到曹操的帐下,表面上是作为曹操谋士协助他平定地方割据势力,实际上是代表汉献帝与曹操合作。据史记记载,有一天,曹操进宫见汉献帝,本打算好好训诉汉献帝一顿,增加自己在朝中的威望。可是没想到没想到一向软弱可欺的汉献帝,却开门见山先发制人,给他来了一句:“你若能真心辅佐我,你就待我好一点,你若做不到,就把我废掉,自己当皇帝,也算你对我开恩了。”汉献帝如此强硬愤怒的态度,真是始料未及,太出乎意外了。曹操毫无心里准备,一时竟不知所措,张囗结舌,汗流浃背,屈身而退。
汉献帝最后退位,并非是在逼迫下做出的无奈之举,而是顺应形势、为保护黎民苍生免受战火屠戮而主动做出的选择。其实此时的汉献帝十分明白,汉室衰亡已不可逆转,而天下的老百姓实在不能再经受战乱了,与其做无谓的抗争,不如直接做个人情,好让天下迅速走向稳定。曹丕篡汉称帝后,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他在其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还给刘协留了句客气话:“天下的好东西,我跟你可以一起享受。”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刘协寿终正寝,时年54岁。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孝献皇帝。按照古代谥号的说法,聪明睿哲曰献,知质有圣曰献,也就是说汉献帝刘协有通知之聪,有所通而无蔽,并不是一个昏聩之君。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曹魏政权其实对汉献帝刘协也是非常认可的。
总之,历史上真实的汉献帝,虽不能说是一代英才雄主,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物。在他一生执政的过程中,从来都没有做过一件错误的决策,如果说有真有什么错的话,那就是他错生在了汉末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假若他能够被生在太平年代,他一定会成为一个很有作为的好皇帝。后世之人评价说,汉献帝崎岖危乱之间,飘薄万里之衢,萍流蓬转,险阻备经,自古帝王未之有也。观其天性慈爱,弱而神惠,若辅之以德,真守文令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