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按理来说,老子英雄儿好汉应该是比较符合常理的,因为“英雄”的爹既能在基因层面给自己的儿子提供成为好汉的生物学基础,还能在环境方面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三国时期的司马家族便是鲜活的例子。老爹司马懿专老曹家的朝政也就罢了,没想到俩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都不是省油的灯。可以说,但凡司马师或司马昭中有一个庸才,那老曹家的江山可能也不至于易主。
然而,作为司马懿一生之敌的诸葛亮恰恰是个反例。首先从儿子的数量上来看,诸葛亮只有一个儿子,和儿孙满堂的司马老贼没法比。再者,从儿子的“质量”来看,诸葛瞻和司马师哥俩那简直是差着十万八千里。在司马昭已经统筹曹魏全局,制定平定天下方略之时,诸葛瞻坐拥优势兵力在绵竹抵挡邓艾的偷袭小分队,结果却兵败身死。这真应了一句老话,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年司马懿两次和诸葛亮交手,被欺负成了缩头乌龟,没成想司马懿的儿子彻底为老爹找回了场子。
根据《元和郡县志》记载,诸葛瞻发出一句肺腑之言:
需要说明一点,《元和郡县志》出现于唐朝,距离诸葛瞻死亡已经过去五百多年,因此准确性存疑。当时的史料《三国志》中并无此记载,后来的裴松之注,以及《汉晋春秋》等年代较近的史料中同样没有出现过这句话。这句话有道理吗?部分有道理。至少他没能制约黄皓这是很贴近现实的,至于“制姜维”,那就是诸葛瞻在瞎说了。
蜀汉后期黄皓弄权,蜀汉朝堂之上朽木为官,国力日颓。诸葛亮执政时期秉公执法,人尽其才的局面早已成为历史。此时的诸葛瞻已经是蜀汉的皇亲国戚,娶了公主且得到了任用,但此人的天赋似乎并没有点在军事和政治上,而是“工书画,强识念”,通俗来说就是记性好,喜欢写字画画。如果将他剥离父亲的光环,不难看出这就是个典型的富家公子哥,颇具小资情调。但没办法,他有个好爸爸,因为诸葛亮的形象过于光辉伟岸,以至于蜀地人民十分怀念他。每当蜀汉朝廷有一项善治举措,无论是不是诸葛瞻提出,蜀地人民都会将其归到诸葛瞻头上,正所谓:
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誉。
这波正是人在家中坐,荣誉天上来。实际上诸葛瞻的各项能力都十分平庸。所以他对蜀汉朝政乃至天下大势的看法有着相当大的局限性。根据史料记载,诸葛瞻的确和姜维不太对付,更准确地说,诸葛瞻和主战派不对付。他没有继承他爹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光复汉室的志向,而只想蜀汉守着一亩三分地过舒坦日子。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他在政治上可谓天真至极。但他显然忽略了两点事实:司马家就指着灭蜀提高声望以掌九五;姜维根本算不上拥兵自重。
司马家的野心自不必说,司马昭之所以伐蜀,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树立威望以顺利把曹家的江山改个姓,只可惜没来得及当皇上司马昭便撒手人寰。主要说说姜维。虽然野史小说和民间传说中把姜维塑造成诸葛亮的“关门弟子”,仿佛诸葛亮去世后姜维便接过了北伐大旗,统领蜀汉军队九伐中原。然而事实上,诸葛亮去世后朝政先后落到了蒋琬和费祎手中,蒋琬相对来说还是个主战派,但费祎完全对北伐没兴趣,他当政期间对姜维的掣肘十分严重,以至于姜维手下的兵可能连一万都不到。姜伯约真正掌握兵权还是在费祎被刺杀后,但此时的蜀汉已经基本没救了,而且后主信任黄皓,黄皓又看姜维不顺眼,所以姜维虽然有兵权但行动也受到限制。如果这样的姜维还需要“制约”,那蜀汉不如直接投降。
但诸葛瞻似乎并没有深入了解,他始终是个政治小白。当他看到姜维带领全国军队北伐时,下意识地在脑海中浮现出“拥兵自重”四个字儿,于是凭着一腔书生意气要求后主削去姜维兵权。不得不说,他这不仅是蠢,而且直接否定了自己的老爹。
因此,即便诸葛瞻真说过“外不能制姜维”这种话,那也只是他自认为而已。事实上,姜维才是真正配得上“天要亡我,非战之罪”这句话的悲情名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