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吕布手下第一大将高顺的结局是什么?白门楼上张辽投降了曹操,为何高顺宁死不降?高顺这个人在历史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高顺是个怎样的人呢?
熟读三国的朋友都知道,吕布手下有个叫高顺的,高顺有个数百人的敢战军队,号为“陷阵营”,白门楼上吕布乞降,张辽顺势降曹,高顺和陈宫宁死不降,其他的可能就了解不多了。我们一一来了解下。
据《英雄记》记载“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
短短一句话,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高顺在性格方面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也不会接受别人的馈赠。
高顺直属部下有七百余人,号称千人,铠甲兵器都精练齐整,严守军纪军备严整且作战时相当勇猛,高顺每次率领着部队攻击敌方阵营,而又很快速的攻陷敌方阵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以高顺率领之部队有为“陷阵营”之美誉,这是一个有大将之才的优秀将领。
高顺在吕布帐下有何建树?
1.平定郝萌的叛乱。郝萌在袁术的怂恿下发动叛乱,率兵部队攻打吕布治所下邳,城池防守坚固无法攻入,吕布不知道造反的是谁,带领家眷逃往高顺营寨,高顺问道:“将军有不是有所隐瞒?”吕布回答:“这是河内人的声音。”高顺便猜到造反的是郝萌,于是率部到下邳平叛,斩杀郝萌平定叛乱后归营。
2.两次击败刘备。刘备在下邳两次败于高顺之手,走投无路之际刘备只好去投奔曹操。
3.独自击败过夏侯惇。刘备去投靠曹操时,曹操派夏侯惇去救援刘备,结果被高顺的“陷阵营”击败,而且还被射瞎了右眼,成为了独眼盲夏侯。
4.屡次劝谏吕布,不受重用的他依然无怨无悔。高顺常常规劝吕布说:“凡破家亡国的人,不是因为没有忠臣明智的部下,而是担心他们不被重用啊。将军做事情,不肯慎重考虑,时常出现失误,说话做事总是有差错。失误的事情难道可以一再发生吗?”虽然吕布知道高顺忠心于己,可是吕布并没有重用高顺,紧接着吕布因为郝萌的谋反,对高顺变得更加疏远,凭借和魏续有外内之亲,夺取全部高顺所领导的陷阵营士兵给魏续,直到当要战争的时候,因此才令魏续还给高顺统领的陷阵营部队与交还兵符,高顺也从来没有恨意。
高顺所带的“陷阵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表明高顺是独当一面的将才,同时他是个绝对服从军令的军人,对吕布尽忠职守,高顺有军人身上难得的气节,主辱臣死主死臣陪,这不一定就是愚忠。
高顺的不幸结局
曹操在官渡之战前,防止东面的吕布,于是着手先解除掉吕布这个心腹大患,在东征徐州之际,围吕布于下邳城,并决了沂泗之水来水淹下邳,吕布困守孤城。不久城破之时,高顺、陈宫被侯成、宋宪、魏续叛将所捉拿,吕布不得已而投降。
对于如何处理高顺,曹操曾私底下问过郭嘉。郭嘉:“顺,布之大将,军治严谨,胸怀韬略,举一世不可得,非等闲之职可封赐。公收此人,置诸将何地?不若全齐名义。”
之后陈宫、高顺、吕布等人被擒到曹操面前,高顺选择沉默不语拒绝投降曹操,被曹操斩首。
在生死存亡之际,高顺为何选择沉默不语,甘愿赴死呢?在乱世之际,君择臣,也是臣择君的时代,按吕布的品性绝对不是一个好主公,反复小人,重利忘义,而且对高顺不能知人善任,不听良言,高顺把身家性命托付给吕布,岂不是所托非人。
看郭嘉对高的评价可以知晓高顺的才能而且凭借高顺的勇武和为人,如果肯开口投降曹操的话,曹操一定会喜出望外的。
有人会说高顺射瞎了夏侯惇的一只眼,曹操如果接纳了高顺,无法向部将交代。如果这样想曹操的话那么就太小看曹操的格局了,张绣反叛时杀死了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爱将典韦,还不是一样大度地接纳了张绣。
曹操一路走来降的人不少,连贾诩,张绣都能接受,可以证明曹操不是会因为心情和私愿而杀人的人。反而曹操杀沮授,陈宫可以看出来,当这些名士一心求死的时候曹操也会成全,毕竟古人的道德水平和现在不一样,主辱臣死主死臣陪,因为他们认为主公的失败跟自己有很大关系,所以一心求死,死反而是一种成全和荣誉。古人名士中能像司马迁一样忍辱负重为实现理想还是少数,都是一根筋,司马迁在当时不自杀,肯定也遭受了不少非议。
针对高顺的沉默,我觉得高顺身上有着一种令人敬佩的从一而终的、忠臣不事二主的执念,高顺也知道吕布并非明主,但从没有想过要背叛吕布,或者离开吕布去寻找下一个明主。这是高顺命运的悲哀,同时这也是我读到高顺之死一点的敬佩和惋惜。
试想下如果高顺投降曹操,那么在曹操手下,高顺会不会达到与张辽一样的成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