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说到了孟达一怒斩徐晃,那我们就以演义为范本,来说说这个孟达到底是练就了什么绝世武功,竟然可以斩杀了曹操五子良将之一的徐晃。自然,徐晃死了,孟达的死期也就不远了。
徐晃不论在演义中,还是正史中,都是毫无争议的三国一流名将。不但在五子良将之中,甚至整个曹营之中,徐晃都是智谋靠前的武将。特别是在襄樊之战,徐晃用计击败了“威震华夏”的关羽,解了樊城之围,威名也达到了巅峰。
可就是这么一位三国一流武将,却被二三流的孟达给杀死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还要从关羽败走麦城,被俘身死说起。关羽死后,孟达因为没有援救关羽,怕被责罚,再加上刘封的欺压,愤而投降了曹魏,并得到了曹丕的重用,受封新城太守。
曹丕死后,孟达为朝中多人嫉妒,日夜不安。恰逢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孟达就修书给诸葛亮,准备响应诸葛亮,在新城起兵反魏。只是事不机密,被当年同他一起反蜀降魏的申耽、申仪兄弟,秘密告发给了当时驻军宛城的司马懿。
司马懿获报后,未经请示曹叡,立刻发兵,千里奔袭孟达。演义中写的也十分有趣,司马懿“行了二日,山坡下转出一军,乃是右将军徐晃”。徐晃这是在梦游呢。两人相见后,司马懿就和徐晃合兵一处,并任命徐晃为先锋,一同前往新城攻打孟达。
最搞笑的还在后面。
司马懿仅用了八天时间,奔袭了一千两百多里,跑到了孟达驻守的城外。
孟达得报,说是“城外尘土冲天,不知何处兵来”。登城一看,只见一彪人马,打着“右将军徐晃”的旗号飞奔城下。孟达吃了一惊,赶快让人升起了吊桥。
再看徐晃,一路猛冲,“坐下马收拾不住,直来到壕边”。徐晃骑马冲得太快太猛,一直冲到了护城河边。这跟襄樊大战时的徐晃一对比,这个徐晃一定是疯了,这明明就是演义中的盲夏侯或者猛张飞的作为么。
徐晃勒马站在护城河边,冲着城上大骂:“反贼孟达,早早受降!”
孟达听到徐晃骂他,大怒,开弓射之,正中徐晃头额。原来,孟达这是习得了当年李广的神箭之法,百步穿“晃”,百发百中呀。
徐晃中箭落马,被魏军救走,“到寨中,取了箭头,令医调治,当晚身死”。我们现在玩游戏经常说“千里送人头”,原来《三国演义》中的徐晃也干过这种事呀。一代名将徐晃就这么死于孟达之手,真是有点冤呀。
孟达呢?被司马懿大军围困,正在焦躁之时,听报说是申氏兄弟率军前来。孟达一听,觉得申氏兄弟是来救援他了,毫不犹豫的打开了城门,率军杀出,准备和申氏兄弟一起击败司马懿。
结果就可想而知了,申氏兄弟率军进攻孟达,城池也被两名内奸李辅、邓贤所夺。孟达只得率军突围。激战良久,“达人困马乏,措手不及,被申耽一枪刺于马下,枭其首级。”曹睿得到战报之后,谕令“将孟达首级去洛阳城市示众”。
演义中,反复不定的孟达最后得了一个身首异处,首级示众的结局。
孟达虽然死了,徐晃的仇也算报了,可怎么都觉得徐晃死的也太窝囊了吧。别急,看一下在罗贯中笔下,五子良将中每一个人的结局就会释然了。
227年,徐晃在镇守襄阳防御孙吴时,染病去世。而演义中,罗贯中却让孟达射死了徐晃。实际上,孟达反魏,要到228年了,诸葛亮在该年进行了第一次北伐。
218年,乐进无疾而终。演义中,罗贯中让甘宁一箭射中乐进,从此谢幕。
222年,张辽驻守江都,抵御孙吴时病逝。演义中,罗贯中让丁奉射死了张辽。
还好,张郃在正史中也是被蜀军乱箭射死的,而于禁则是被曹丕羞辱致死的,罗老先生也就没做太大的改动。
这么一看,罗贯中一定是跟曹操有仇,才这么黑曹操手下的将领。其实,这都是当时流行的“尊刘反曹鄙孙”思想在作怪。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把周瑜黑成了“鼠肚鸡肠的小心眼”;为了“尊刘反曹”,在演义中,还把再次反叛的孟达,也给塑造成了“忠义之心,不忘故旧”的优秀代表。这就是徐晃等曹营将领被罗贯中黑的比较惨的真实原因。
至于孟达的真实结局,我们抛开演义,看正史,其实孟达是被诸葛亮给害死的。诸葛亮对于孟达这种反复之人,并无好感。他担心孟达虽然这次反魏降蜀了,但并不能保证在蜀国遇到困境时,孟达不会再次反蜀。所以,诸葛亮派郭模诈降,并将孟达可能造反的消息透漏给了申仪。这一点,并非像演义中所说,孟达主动联络的申仪、申耽兄弟,实际上孟达和申氏兄弟之间有矛盾。
诸葛亮正是借助孟达和申氏兄弟之间的矛盾,逼迫孟达反魏,至于孟达能不能成功,诸葛亮并不怎么关心,只要乱了就好。这样子,孙吴就可以趁乱攻击曹魏,而蜀军也可以以支援孟达为由,从上庸方向进攻魏国。
只是呢,孟达的对手是司马懿。司马懿千里奔袭上庸城,“达甥邓贤、将李辅等开门出降。斩达,传首京师。”经常叛变的孟达,最后被自己人出卖,落了个身首异处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