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看看魏延当时是怎么死的。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不和已经摆在了明面上,然而蒋琬随便在朝中用点手段,魏延就被杨仪给弄死了。
这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魏延当时在蜀汉的职务虽然不如后来的姜维高,但实际的权利、地位和威望都不是姜维可以比的,毕竟诸葛亮虽然死了,但他为蜀汉留下的政治遗产还是很丰厚的,以至于就算蒋琬、费祎当政期间,曹魏始终都不能越雷池一步。
然而姜维当时虽然职位很高,但实际上从蒋琬那会开始,蜀汉就已经转变了战略重心,不再以诸葛亮制定的北伐曹魏为核心,转而抵御为主,发展蜀中。
至于为何会如此,并不是因为蒋琬不执行诸葛亮的战略计划,而是蒋琬的能力不足,让他管理管理蜀汉的内政问题不大,但军事这一块,蒋琬就实在是拿不出手了,费祎也是同样的问题。
所以自己不行,但又怕军中有人趁机做大难以掌控,于是干脆就放弃了北伐的战略方针。蜀汉虽然放弃了北伐,但不代表曹魏不来进攻不是,所以军队还是得发展的,于是每次有人带兵出征都会受到极大的制约。
姜维亦是如此,每次出去根本谈不上是去打仗,打打秋风还差不多,上万人规模的战争都少之又少,所以这个问题也就得到了回答,姜维根本就不可能控制蜀汉大部分的军队,这是从诸葛亮死后就决定了的,应该是说是自诸葛亮之后,蜀汉就再也没有一个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人了。
姜维怕黄皓吗?
黄皓何许人也?至于让姜维害怕吗?一个宦官而已,姜维还真不怕他,就像刘禅说的那样,黄皓一个宦官,一个小人,你姜维大人大量就不要和他计较了。
从刘禅的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姜维并不害怕黄皓,甚至多次上书希望刘禅可以把黄皓这个奸佞给铲除了,但都没有成功。
至于姜维后来跑去沓中屯田,虽然有避开黄皓这个小人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战略上的考虑。
从上面这个地图我们不难看出沓中是蜀汉西出陇右的交通要道,而陇右一直以来都是蜀汉想要夺取的地方,而在蒋琬和费祎执政期间,由于战略方针的转变,导致曹魏在这个阶段得到了长时间的发展,陇右也在这个期间发展壮大了起来,已经不是蜀汉说拿就能拿的地方了。
甚至曹魏已经有了不走汉中古栈道,转而从陇右进军蜀汉的可能,因此姜维能不重视这个地方吗?再者,姜维跑到沓中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屯田。
至于为何要去沓中屯田呢?还不是因为边境物资基本都需要靠成都补给,这样就很容易被朝中那些反对姜维的人卡脖子,与其到时候因为粮草出点什么问题导致不可预估的后果,还不如早早做好打算,屯田以备不时之需。
姜维没有控制蜀汉大部分军队,那军队都在哪?
既然姜维没有控制蜀汉的大部分军队,那蜀汉的军队都在哪呢?首先成都作为都城肯定是需要部署兵力防守的。
汉中作为和曹魏对峙的桥头堡,放点兵力也不过分吧?虽然蜀汉和东吴有盟约在身,但吕蒙白衣渡江相信依旧让蜀汉难以忘却,所以江州地界放点兵力也正常。
还有南中,别看诸葛亮南征把孟获给打服帖了,但南中又不是只有孟获一支部落,没事就起兵造反,这些都需要兵力镇守的,这里不得不提马忠这个人了,这个人为蜀汉南方安定可谓是鞠躬尽瘁了。
西面的羌族了,别忘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过的唯一一个将军向宠,能被诸葛亮亲自点名的人,足以看出他的厉害之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厉害的人物却战死在了平息羌族叛乱的过程中,由此可见羌族给蜀汉带来的压力也不小,肯定也必须驻守部队。
最后就是各个地方了,地方上也是需要驻兵的,就算为了维护治安也是需要的。所以姜维是怎么也不可能控制蜀汉大部分兵力了,能控制1/3都已经是极限了。
连一半都不到,虽说也不是黄皓能抗衡的,但要想凭此对抗整个蜀汉显然是不可能的。最重要的是姜维也不会与整个蜀汉抗衡,那既然弄不死黄皓还不如远远躲着。
结语
姜维是一代名将,终其一生都在帮蜀汉续命,然而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薄弱的,纵使他有心,也不可能和大势向抗衡,蜀汉自从诸葛亮死后,就已经没有更上一层楼的机会,经过蒋琬、费祎时代后,虽然表面上看蜀汉一片欣欣向荣,但文武不和的问题也在这个时代埋下了种子,以至于在二人死后黄皓这样的小人都可以借势站起来,所以蜀汉的灭亡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姜维也不过是在帮蜀汉苟延残喘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