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秦国在秦始皇嬴政的统率下平定关东六国,结束了东周战国纷争的乱世,开启了中国封建王朝大一统的时代。在整个过程中,给秦国带来最大障碍的当属战国七雄中的赵国。战国末年,赵国成为秦国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双方发生了长期的战争,先后出动数十万的兵力,其战争规模在中国古代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很多名将在这些战争中不少名将脱颖而出,其中秦国的王翦、白起和赵国的廉颇、李牧被后世的启蒙教材《千字文》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这四位将领代表了战国末年军事指挥的最高水平,也成为战争中最亮的明星。
因为廉颇和李牧的存在,赵国的军队成为关东六国中唯一可以正面与秦国抗衡的军队,也成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绊脚石。在整个统一天下的战争中,秦国始终没有正面的击败廉颇和李牧两位名将,而是采取了阴谋诡计的手段,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挑拨离间。很多史料书籍中都记载,廉颇和李牧被赵国奸臣郭开所陷害,使得赵王不再信任这两位名将,这才给了秦国击败赵国创造了战机。也有不少史书中说,郭开之所以陷害廉颇和李牧,是收受了秦国使者的贿赂,在赵王面前用谗言诋毁这两位名将,使赵王无法信任他们。
于是问题来了,郭开是赵国的大臣,深受两任赵王的信任,为什么会收受秦国的贿赂,向赵王进谗言呢?郭开的确不是什么好人,也是战国末期很有名的奸臣,但从利益面来看却是跟赵国捆绑在一起的。当时正是秦国和赵国战争最为紧张的时期,临阵更换将领对军队战斗力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郭开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一旦因为更换将领造成战争失败,那对赵国将造成惨重的损失,甚至会带来灭国的灾难。尤其是在经过长平之战的失败和兵围邯郸的困顿后,赵国再也经不起这样的失败了。
郭开作为赵国重臣,个人和家族的利益与赵国紧紧绑定。如果赵国被灭,他也将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甚至会被秦军处死。秦国使者的那点贿赂,与郭开的身家性命相比是不值一提的,郭开再贪婪也不至于拿身家性命开玩笑。况且离开了赵王的宠信,他根本不可能再获得如此大的权利。因此衡量利弊得失,郭开收受秦国贿赂,陷害两位名将是非常不智的。以他作为著名奸臣,屹立赵国朝堂数十年的经历来看,很难相信他能做出如此利令智昏的决定。可郭开竟然真的做出了这种事,给秦国灭赵国带来了机会,也使得自己死于战乱之中。
这种作死的行为放在普通的奸佞身上是可以成立的,但放在郭开身上却难以自圆其说。从利益上看,秦国那点贿赂不值一提。从恩怨的角度,史书上一直说郭开与廉颇、李牧有私仇,但却并没有记载三人之间有什么冲突的事情。郭开活跃于赵悼襄王、赵王迁两代赵国君主时期,曾一度掌握赵国的丞相大权,可谓是权倾朝野。以他的身份与廉颇、李牧这样的名将应该有很多互动的,但史书上却没有详细记,很明显是不合常理。没有这样的史料记录,又有什么理由来证实郭开是因为私仇的原因陷害廉颇和李牧的呢?
查阅了当时史料后发现,郭开陷害廉颇和李牧是有着很充分的理由,种种迹象表明他如此操作并非为了私仇,而是赵国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郭开在赵国朝堂中崛起离不开赵悼襄王的宠信,没有赵悼襄王支持,郭开根本不可能掌握赵国朝堂的大权。但是郭开在朝堂中掌握权力之后很快与当时的代理丞相廉颇发生了冲突,于是才有了陷害廉颇的故事。按照史书的记载,当时廉颇是赵国的代理相国,而且是赵孝成王去世后留下的重臣。廉颇在带兵攻打魏国的繁阳时,郭开因为私仇向赵悼襄王进谗言,使得廉颇被解除军职,由乐乘接替。
由于廉颇不听赵悼襄王的调遣,怒而起兵攻打乐乘,最终导致乐乘逃奔燕国,廉颇自己也不得不逃到魏国的大梁避难。虽然在面对秦军咄咄逼人的攻势时,赵悼襄王曾一度想召回廉颇,但因为郭开指使使者在回报赵悼襄王时贬低廉颇,让赵悼襄王得出廉颇老矣的结论,放弃重新启用廉颇。
如果说郭开陷害廉颇还有着朝堂中权力斗争的因素,那他陷害李牧似乎是非常低智的行为。按照史书记载,面对秦军的侵略赵王迁启用李牧为统帅抵御秦军,双方发生多次大战。李牧带领赵国军队多次击败秦军,被赵王迁封为武安君。嬴政派老将王翦领军出战李牧,王翦忌惮李牧的战力,派使者贿赂郭开。
郭开收了钱后在邯郸造谣,说李牧要勾结秦军,使赵王迁解除李牧的兵权,并处死了李牧。得到李牧的死讯后王翦大肆进攻赵国,只花了三个月便灭亡赵国,赵王迁被俘,郭开也死于乱军之中。这个说法在史书上非常流行,得到很多学者的支持。但仔细的推敲,却发现郭开这种选择太弱智了,简直是自己作死。他作为受到赵悼襄王和赵王迁两代赵国国君宠信的大臣,为了些许金银就搞得自己家破人亡,实在是有些荒唐可笑。虽然历史上很多奸臣都是荒唐可笑的,但他们无一不是奸诈狡猾的,又怎么会赶出这种因小失大的事情呢?
这两起案子中,一个起因是郭开与廉颇的私仇,一个起因是秦国使者的贿赂。这种说法看似合理,却没有直接的证据。尤其是第二个事情,当时赵国只有李牧能抵挡王翦大军,郭开这么做简直就是自毁长城,将自己限于死地。而郭开得到的只是些许金银而已,完全不成正比。就算秦国使者对郭开有所许诺,但郭开也不可能在嬴政面前得到比赵国丞相更高的地位和权势,这点他是应该很清楚的。一旦没有了赵国,他就失去利用价值,他怎么会如此昏聩?因此可以推定,除非有万不得已的理由,否则郭开不可能干出如此作死是的事情。
围绕这个猜测查阅当时的史料典籍,还真发现了一个很大的可能性。事情的起因找赵悼襄王的身上,一切权力斗争都从他那里开始。赵悼襄王是个很好色的国君,虽然已经有了一个王后,但也常在外面沾花惹草。因为好色,他看上了一个娼妓出身的女子,于是将其迎娶入宫,历史上称其为倡姬。赵悼襄王继承国君之后,本来立了原配王后的儿子赵嘉为太子。但因为倡姬深受宠爱,赵悼襄王便想改立她的儿子赵迁为太子。这个事情遭到了以廉颇、李牧等重臣的反对,认为倡姬身份卑微,他的儿子继承国家会乱了赵国宗室的血统。
赵悼襄王当时刚即位不久,权力还不稳固,迫于压力暂时没有改立太子。后来到了执政的中后期,赵悼襄王便废除了赵嘉的太子身份,改立赵迁为太子,去世后还把赵国国君之位传给他。史书上没有记载赵悼襄王是如何解决到朝臣阻扰的问题的,但郭开的掌权可以说明很多问题了。当初反对改立太子的都是赵孝成王留下来的老臣,这些都是赵国的柱国之臣,廉颇、李牧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廉颇被解除兵权,然后被迫逃亡魏国。李牧被排挤在远离邯郸的代郡马邑,直到秦国在此兵临邯郸城下才受命带兵迎战秦军。
从赵悼襄王解除廉颇兵权开始,到赵王迁启用李牧为止,这段时间内赵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赵孝成王时期深受重臣的文臣武将被排挤,取而代之的是以郭开为首的一系列赵悼襄王和赵王迁的宠臣。而作为废太子的赵嘉也深受困苦之中,生存非常的艰难。从这些现象来推测,郭开陷害廉颇和李牧,是与赵悼襄王废除赵嘉的太子位是息息相关的。廉颇作为代理相国,肯定是不支持赵悼襄王如此胡作非为的。李牧是最支持赵嘉的人,赵国被灭后,李牧在代郡的族人还一直支持赵嘉复国,拥立其为代王嘉。
从这些细节来看,很显然在当时的赵国经历了一场换太子的政治斗争,最终以赵悼襄王的胜利而告终。赵悼襄王死后,赵王迁即位,倡姬被称为赵悼倡后。从郭开在赵悼襄王和赵王迁身边受宠的程度来看,显然他是这场政治斗争的大功臣,也是主要的受益者之一。
郭开先让赵悼襄王解除了廉颇的兵权,逼迫其逃亡魏国,这是解决了朝中最大的障碍。后来陷害李牧,很可能是因为李牧掌握兵权,威胁到郭开的地位,甚至是赵王迁的王位。从秦军攻破邯郸后没有抓住赵嘉来看,很可能李牧提前安排赵嘉逃往代郡,这事显然是赵王迁和郭开都不能容忍的。
对于赵王迁和郭开来说,赵嘉才是最大的敌人。如果李牧拥立赵嘉,那他们的地位和权势都将不保。虽然外有秦国王翦大军的威胁,但近在咫尺的李牧更让他们害怕。如果赵国被保住了,但赵王之位丢失了,他们恐怕更加不愿意。从这角度看,赵王迁和郭开宁愿处死李牧,断了赵嘉即位的可能。因此很可能郭开陷害廉颇和李牧都与赵王迁和赵嘉争夺赵王之位有关,也只有这种涉及到国家最高权力的斗争,才会让赵王迁不顾王翦大军,临阵换将处死李牧。但是他这样选择的结果却是给王翦带来可乘之机,也让赵国进入了亡国的轨道。
综上所述,战国末年的赵国可谓是内忧外患。除了面临强大秦国的入侵外,内部关于王位的纷争也对其造成了重大的影响。本来在长平之战中已经元气大伤的赵国,居然遇到赵悼襄王这个好色昏庸的国君,最终为国家灭亡埋下大患。赵悼襄王因自己的一己之私改立太子,引发了赵国内部的政治斗争,让秦国有机可乘。以当时赵国的实力,即便是无法正面抵挡秦国入侵,也能进行一番周旋的。再拉着东方六国联合出兵,至少还有极大的自保的能力。郭开因内部斗争而陷害廉颇和李牧两位大将,虽保住了赵王迁,却害了赵国,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