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与战国的过渡时期,强大一时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提出被淘汰出局。而这三国在原有的三晋之地中,为争夺谁是最终的三晋老大,而开始展开激烈交锋。
在这种动荡的过渡期中,其他几国也没有闲着,齐国被田氏篡权。原有的五十多个周室册封的诸侯国,也先后被兼并。诸国之争开始向,大国兼并的形势进展。
这时候的赵国,也开始自己的崛起之路。只不是其中的过程,并不是那么顺利。但却在七国逐步成型,与争霸的过程中。赵肃侯的执政,确实是赵国能够占据一席之地的关键。
他成功打下了基础,并经过后继者,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制,成为赵国时期强大的力量。但这中间的权力交接并不平静,赵肃侯一死。秦、魏、楚、齐、燕五国,就开始进行会葬计划。企图进行干涉赵国内政,进而颠覆赵国的崛起之路。
三晋之地分,霸主之位争夺
但是赵国的崛起之路,虽然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根基已经奠定。且赵国也是有着自己的反击计划,从而让自己的安危转换。使得这场严重的灭国之祸,成为一场真正的葬礼会盟,成功地躲过这次的危机。
赵肃侯一死,为何会有其他五国趁虚而入,出动五万精锐兵力,进行军事威慑与颠覆行动。这其中也是因为赵肃侯的威慑力减弱,赵国正在进行权力交接的过渡期的不稳定性,想要进一步谋取自己的利益。
赵肃侯的奠基
而赵肃侯的功绩,使得赵国不利的局势得以稳定,开始有了争霸的本钱与立足之地。这是其他五国所不认可的,正好趁此良机,解决这个隐患。
三晋分家之际,赵国的实力并不是很强大。当时最强大的是魏国,通过李俚变法,快速强大起来,成为三晋老大。其兵峰西逼秦国河西之地,东与齐国争锋,在中原威压韩赵两国,成为当时的第一强国。
只是两次大战的失败,使得魏国的实力大损,与齐国的争霸以失败告终。又因为秦国商鞅变法之后,收复河西地。魏国短暂的崛起之后,就是一蹶不振的衰落。
利用漏洞趁机崛起
而赵肃侯利用各种形势的转机,进行自己的扩张之路。与其他五国进行激烈的征伐,并不断巩固自己的领地。先后与秦国、魏国、楚国、齐国、燕国进行战争,守住刚开始的冲击,稳固自己的基本盘。
并且使得当时强盛的魏国,也逐步放弃灭亡赵国的举措。通过这一系列的军事部署,赵国在四战之地的位置,逐步稳定下来。并开始随着魏国的衰落,而逆势上升,成为三晋之地新的老大。有利地维护赵国立国之初的稳定,可以说是赵国的中兴之君。
但是他在世,还能威慑其他诸侯。而死后,则是因为接任者年幼,而遭到其他五国的攻击。想要利用这次的葬礼机会,派军队试探赵国的反应,从而谋取自己的政治目的。
只不过对于这种形势,赵国新的继任者赵雍并没有胆怯,而是在重臣肥义的辅助下,进行积极的自救行动,打破五国的阴谋,保持赵国的传承。
内外双动,化险为夷
而这种计策就是主动出击,出击的形式,不仅仅是五国会葬的五万军队。还有五国内部的问题,也进行部署。使得各国相互之间都有忌惮,而不敢轻易的行动。首先应对的就是五国军队,用自己赵国精锐的五万步骑进行对峙与监控,一旦有异动,就进行坚决抵抗。
同时边关部队进行一级警备状态,发现危机就直接向五国主动发起攻击,不计代价地进行最大的破坏力。这种鱼死网破的举动,让五国联军不得不有所忌惮。
赵武灵王的主动应对
其次就是进行合纵连横,一方面离间五国之间的关系,同时策反内部的干涉决心。使得联军之间与内部都出现一定程度的内乱与迟疑。最主要的就是五国之间的外部环境,进行牵制。而这时为了牵制燕国的威胁,重金收买娄烦,让其攻击邻国燕国,使得其难以参与赵国的战事。
同时赵雍跟韩国、宋国结成同盟,利用其在秦、楚、魏、齐中间的位置,进行战略牵制作用。如果五国联军攻赵,就会受到韩、赵、宋三国的反击,使他们处在两面受敌甚至三面受敌的状态。
面对腹背受敌的困境,这三国也不敢倾尽全力进行灭赵之战。那赵国就有一定的反击机会,赢得最后的胜利。对于楚国的攻略则是利用越国,花重金收买越王,背后夹击楚国。
利用诸国内外矛盾,转嫁危机
因为越楚之间的历史旧怨,与自己的霸主野心,最终越国倾举国之力攻楚,使得楚国难有机会参与灭赵之战。只能解决自己的后院,进行抵抗。没有精力,再去干预赵国的内政。这样一来,就使得五国联军内部出现动乱。
楚国限于自身的内战而不得出,燕国面临强大的游牧民族的进攻,难以腾出手。能出全力的秦魏齐也因为互有牵制,与赵国的盟国互相防备,难以伸展全力。
最主要的是齐国的决心并不是很强,只是维持自己的霸主地位。而秦国自身也在扩张的初始阶段,还没有做好自己的准备。魏国经历秦齐两国的削弱,已经难以有自己的实力对抗赵国的决死一战。
转危为安的国际格局
这就使得五国因为内忧外患的问题,而对于赵国的军事干涉,变为诸侯联军的正常送葬的行动。赵武灵王赵雍利用自己的强势反击策略,军事与外交双反击的形式,化解了赵国的亡国之祸。
成功继承赵国的王位,开始实现平稳的过渡。而五国联军的计划破产,则使得他们最好的一次机会错失,再也难有灭亡赵国的机会。这次的转危为安,使得赵国的根基更加稳固,开始自己的崛起之路。
政治危机与军事危机成为赵国的强国之志
这次的葬礼,也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葬礼,送行人员达到十万之众。其中五国联军五万,赵国应变之军队五万人。不仅壮大赵国的威势,同时也是对于赵肃侯一生功绩的认可。
这次五国联军的行动,更是进一步激发出一个严重的后果,那就是赵国的民心归定与强国决心。赵国最有能力的君主,赵武灵王以年仅15岁的年纪,通过这次的军事与政治危机。
开启赵国变革之路
开始自己的强国之路,立志要强大赵国的国力。经过常年与胡人的战斗,开始进行军制改革,效仿胡人骑射的优势,开始组建自己强大的骑兵。
胡服骑射使得赵地尚武之风盛行,军队因此强大。成为拥有战国最强大的骑兵战力。并开始与诸国争锋,逐步确立赵国三晋老大的地位。赵国的领地也在此期间进行扩大,逐步开始对其余的五国联军进行反击。
魏国因此而不断处于弱势位置,齐国也开始不断地示弱。燕国则被压制的不敢犯边。楚国退出中原争霸的最前沿,秦国也因此受到自己东出最大的威胁与助力。
五国联军的举动,让赵国不但没有被打垮,反倒在逆境之中不断成长,成为战国崛起的新兴的霸主。这可能也是其他国家没有想到的。一次葬礼的失误,让赵国因此而自强。不得不说五国联军没有果断出击,使得自己陷入被动,也是一种自作自受。
成就史上最强赵国的辉煌
战国初期的变动,看似平稳的背后,却是有着很大的危机。稍有不慎,就会面临倾覆的危险。秦国被魏国打得差点亡国,这就是明证。
其他小国也都被相继歼灭,成为七大国的领地。七国的定局正在逐步成型。通过变法图强,以应对危机。先后崛起的魏国、楚国、韩国、齐国、赵国与秦国,最终都因为种种原因,而遭到失败。
唯有秦国坚持彻底的变革,才有最后的成功。反倒是不彻底变革的韩国,半道夭折。魏国强盛一时而后经历消耗而一蹶不振。楚国则自己把自己的变法废除,成为空有国力而不能转化的尴尬境地。齐国则是安守一方,守旧而不进取,成为最可惜的一国。
燕国则因为经历过灭国之祸,而痛定思痛开始雄起,但也只是短暂一瞬,危机解除,又自废武功,最后偏安辽东一地,难有进取空间。赵国则是因为一次特殊的变动,而出现波折,算是不彻底中的半彻底。
也正因为这样,比其他国家的改革比较深化,才能够成为赵国后期能够与秦国对抗的唯一存在。而之所以造成这种后期的问题,就是这次的葬礼的变动,对他造成的影响。
结语
战国初期的赵肃侯葬礼,五国联军齐送葬,十万大军共同行进,开启战国时代君主葬礼的最高规格。虽然背后的利益与动机不纯,但是赵武灵王能够在这种背后的博弈中,能够完美地解决这一问题。
不给五国联军可趁之机,甚至还能一度反击,激化联军内部的矛盾,值得赵国得以保全。而这次对于赵国的耻辱行动,也让年轻的赵武灵王开始意识到危机仍在,强国变革不可避免,最终造就赵国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