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帝舜廷前辩论,大禹言辞激烈,大有逼宫的意味

帝舜廷前辩论,大禹言辞激烈,大有逼宫的意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婷艳读书 访问量:2422 更新时间:2024/1/5 22:23:02

帝舜上位道路艰辛,幸亏一家人联合演戏“炒作”孝子形象,又兼为帝的女婿,所以能够继承了天子之位。

在《夏本纪》中帝舜在位时一次廷前辩论记录详细,有对话,有人物,而且言之凿凿。司马迁为何要对此次辩论记录如此详细呢?

如果说是帝舜施政理念,没有必要对话罗嗦,直接体现施政以及效果就足够了。如果说是廷前辩论考察人选,那么禹的言辞过于直白。这一点确实值得思考,让我们一起分析这次廷前辩论的真正意图——司马迁的意图。

从身份职务来看

帝禹画像。

“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帝舜上朝的时候,禹、伯夷、皋陶一起在帝舜跟前辩论。禹、伯夷、皋陶这三个人都是什么职务呢?在《五帝本纪》中早已经透露了。

“伯夷主礼,上下咸平”,伯夷负责礼制教化,上到官吏下到百姓都一视同仁。于此,伯夷相当于民政部长兼教育部长。

“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皋陶主管刑狱,公平正直,老百姓佩服他主持正义。于此,皋陶相当于司法部长兼公安部长。

“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大禹治水,这份功劳是最大的,而且制定了各诸侯国朝贡的标准。于此,禹相当于水利部长兼财政部长。

此三人作为辅佐帝舜的重臣,都是关键部门负责人,用司马迁的话说“咸成厥功”。“厥”为代词,意思是其,他的。意思是在他们各自领域居功至伟。

这么三个人在廷堂当着帝舜面辩论什么呢?而且司马迁并未在《五帝本纪》体现,却安排在《夏本纪》中,是禹继承尧的天子位之前,究竟所为何事?

从时间节点来看

在这次廷辩之前,还有一句话,“皋陶作士以理民。”“理民”为治理百姓。这句话的意思是:皋陶任刑狱长官治理百姓。在《五帝本纪》中我们得知“皋陶”帝舜时期的司法部长兼公安部长。

“士”为掌管刑狱之官,“大理”同样为官名,掌刑法。于此重复强调皋陶的身份有什么企图呢?再往前看,“天下于是太平治(安定平和)”,所以有人理解这次廷辩的目的为,“皋陶作士,与舜论治;功在当时,意在后世。”

但我认为司马迁的意图不在于此。

天下安定平和得益于禹。司马迁浓墨重彩介绍禹的功绩:平水土之功,“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相地之宜制定九州朝贡标准;伴随边疆开拓,声威教化遍及四海。

帝舜画像。

在帝尧时期,滔天洪水给百姓造成困扰,因为禹父子相继解决了水患问题,这份功劳亘古未有。禹的父亲因为“治水无状”,被舜流放羽山而死。

禹被舜安排继续治理水患的任务,禹不想去做,“让与契(殷商始祖)、后稷(西周始祖)、皋陶。”但是,舜强令禹执行命令,“女其往视尔事矣。”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在悲伤和无奈中接受任务,治水十三年,多次路过家门都不敢回家歇息。最终禹完成了治水任务,同时也得到了百姓爱戴,百官拥护。

从对话内容来看

皋陶首先阐述了自己的意见,“信其道德,谋明辅和。”意思是行事遵从道德,谋划高明,臣下和睦。禹对此表示赞同,继而追问,这又需要怎么做呢?

皋陶说,帝王要谨慎地修养自身,把修身作为长久之计,使九族亲厚而有序,使许多贤明之人成为辅佐之臣。这样,政令就可以由近及远地实施了。禹忍不住赞美皋陶的观点。

皋陶接着说道:“於!在知人,在安民。”是谁需要“知人”、“安民”?当然是帝王。

治理天下关键在于了解人,在于安定民众。禹说:“唉!像这样,尧帝也恐怕难做到。能了解人明智,就能正确地任用官吏;能安定民众仁爱,民众就会爱戴他。明智仁爱,何必担忧讙兜呢,何必放逐有苗呢,何必害怕巧言令色的小人呢?”

禹这番话看似说的是帝尧,但是《五帝本纪》明确,“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灵,以变北狄;放讙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

流放讙兜,放逐有苗,舜才是主谋。禹在帝舜面前再次抛出这个问题给皋陶,针对性相当明确。要么打脸皋陶“知人安民”的主张,要么揭露舜是“巧言善色的佞人”。无论怎么回答都是坑!

皋陶比较圆滑,避开问题畅谈自己主张,帝王治天下要勤修九德。禹听后说:“你的话如果实行就能产生效果的。”

皋陶谦虚地说:“我没有什么谋略,只希望能对王道有所帮助。”

帝舜对禹说法听后不爽,于是逼问禹:“来说说你的看法。”

“於,予何言!予思日孜孜。”禹的意思是,“啊,我说什么呢!我只想每天孜孜不息地做事。”

皋陶被封为狱神。

“皋陶难禹曰:‘何谓孜孜?’”此处“难”是故意责难,还是发难诘责呢?皋陶让大禹解释“什么是孜孜。”

好像是提到了伤心事并不情愿再次回忆一样,禹又将自己如何治理水患,教会百姓种稻等等功劳详细地陈述了一遍。

“然,此而美也。”皋陶听后由衷的赞美——的,这是你大禹的美德功劳。

如果廷辩至此结束倒也没有什么,除了禹含蓄地抛出了那个两难的问题。然而,禹的话匣子刚刚打开,接着他针锋相对的话语转向了帝舜。

“於,帝!慎乃在位,安尔止。辅德,天下大应。清意以昭待上帝命,天其重命用休。”

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啊,舜帝!要谨慎您所处的帝位,您的举止要稳妥。辅佐您的大臣有德行,天下人都会顺应您。您用清净之心承接上帝的命令,上天将会重用并赐福给您。”

禹这么直白的话语,有没有逼宫的意味?如果舜帝不谨慎,举止不妥当,将会如何?天下百姓以及各诸侯如今都服从于谁?“众民乃定,万国为治”,这是大禹功绩,治水的同时,施德四方,已经赢得了民心民意。

舜说,大臣是我的左膀右臂,我的言行不正当的地方,你们要纠正我。你们不要当面奉承,回去之后却又指责我。我敬重忠诚的辅佐大臣,那些搬弄是非的佞臣自然就被清除了。

舜又说了一句:“毋若丹朱傲,维慢游是好,毋水行舟,朋淫于家,用绝其世。予不能顺是。”丹朱是尧的儿子,因为品行太差,所以没能够继承帝位。舜在此意思明确,继承帝位决定权在我,你们不要象丹朱一样傲慢。

“新婚娶妻在家待了四天,生下儿子夏我都没来得及抚养,所以才能够成功解除水患。”这些是禹治水艰辛的付出,更像是哭诉抱怨。然而接下来的话则有威逼意味了,“辅成五服,至于五千里,州十二师,外薄四海,咸建五长,各道有功。”这是大禹的实力,也是政治势力。

大禹治水,

我设置了五服,范围达到五千里,每州可以征用劳力三万人,向外疆域一直开辟到四方荒远的边境,五方君候各给建立首领,他们各尽职守,都有功绩。只有三苗凶顽,还没有来得及平叛。

言外之意,经过大禹治理,这些地方都已经治理的很好,而且臣服于禹了。所以,禹大胆的对舜说“帝其念哉!”,都记着吧。既是表明自己的功德和实力,又是对舜举例丹朱警告的反击。

舜颇为无奈,“宣传了我的德教,这些全是你的功劳所获致的!”

从最终结果来看

此次廷辩最终结果是,皋陶敬重禹的功德,命令天下都学习禹的榜样。对于不听从命令的,就施以刑法。皋陶明确了自己的倾向,与禹站上同一战线。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禹最终成为了合法的继承人。“十七年而帝舜崩”,这里隐藏着什么信息呢?应该是帝舜后十七年,基本上“傀儡”了,所以帝舜的儿子商均无力争夺继承权。

“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而后举益,任之政。”——《史记·本纪第二 夏》

禹继承了天子之位就推荐了皋陶为后续继承人,可惜将要交接政力时,皋陶却死了。随后,又举荐了益为继承人。益曾经跟随禹治水,在教百姓种植水稻方面有重大贡献。

从推荐人选来看,禹对舜逼宫有追随者,或者说群众基础牢靠。而皋陶又何尝不是逼宫的主谋之一呢?

夏王启像。

可惜,“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等禹死的时候,虽然权力交接给了益,但是益由农民转行从政,时间仓促,天下还不大认可。所以,“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离开了益而追随夏启——禹的儿子。

廷前辩论本来四个人,伯夷为何一言不发?司马迁留下悬念,不好乱猜。

《夏本纪》开篇介绍了禹的出身,禹的父亲是治水的鲧,爷爷是帝颛顼,而颛顼的爷爷便是黄帝。帝尧的父亲便是从帝颛顼继承的天子之位。而舜往上追溯七代是帝颛顼,禹从舜手中夺回权力,有点欺负小辈了。

标签: 大禹

更多文章

  • 历史名人小故事——大禹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的意林标签:大禹

    大禹,是夏朝的开创者,但是我们熟悉他,是因为课文中他因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终于治愈了水患的故事。故事一:大禹治水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但是他治愈的是哪里的水患呢?从现在的地理位置看应该属于黄河流域的范围。他治水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

  • 探析大禹和孙悟空贾宝玉的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小境界大天下标签:大禹

    大禹娶妻女娇(涂山氏),夫妻恩爱,男耕女织,大禹治水,女娇负责后勤保障。有一天大禹变成一只大熊,疏通沟渠,开垦荒地。到吃饭时间,女娇前来送饭,看到一只大熊,就吓得跑开。大禹没有来及变身,就在后边追。有孕的女娇吓得变成一块石头,大禹痛哭流涕,就卖怨自己失去物资和孩子。石头裂开,小孩哇哇坠地,这就是夏朝

  • 『辞赋大观』郇如启《惊蛰赋》

    历史人物编辑:千家诗词标签:启

    惊蛰赋 郇如启惊雷初震,蛰虫肇醒;细雨缤纷,土宇温润。天降祥瑞,驾春风而轻盈;地腾温馨,予新绿而染浸。草树萌芽,峰峦赋韵。蓬勃势头逐升,寒潮气息遂遁。煦煦兮春晖柔情,缕缕兮惠风和顺。是以唤山川之灵秀,漫抚轻尘;望天际之游云,殷切谒问。 时也复苏于酣梦,惊觉于春风。雷神喝道,春女徐行。捧金乌而增辉,驱

  • 孔甲养龙,具体养的是什么龙?和现在所说的龙是一样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文君讲述标签:孔甲

    孔甲是历史上夏朝时期的一位君王,他在位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九年,但因为和龙扯上了关系,因此倒是在后世比较有名。“孔甲养龙”的故事在《左传》和《史记》中都有提及,与《史记》的简略不同,《左传》记载的比较详细,这里就先大体说一下这个故事。说是天帝赐给了孔甲四条龙作为坐骑,这四条龙在黄河和汉水中各有雌雄两条

  • “孔甲养龙”,养的到底是什么?人们四大猜测哪个更靠谱?

    历史人物编辑:梁心怡标签:孔甲

    很多人都认为“龙”这种生物只存在于神话故事里。但是,史书中不仅记载着有龙,而且还有人驯养过龙。这就是孔甲养龙的典故。对此《史记》是这样记载的: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

  • 夏朝初立,东夷与夏族的激烈斗争:后羿夺位,嫦娥奔月,少康中兴

    历史人物编辑:高迪标签:少康

    大禹的儿子启,推翻了原有的禅让制,取代获得禅让帝位资格的东夷部落首领益,世袭了父亲大禹的天子之位。但是,一种新制度的建立并不是轻风细雨、一帆风顺的,同样也充满了激烈残酷的斗争。《竹书纪年》就记载了一个启、益激烈争夺帝位的版本。启击败以东夷部落为首的反对势力之后,召集天下诸侯在钧台(今河南禹州)举行盛

  • 战力十足!赵少康1994年参选台北市长:左批陈水扁,右骂李登辉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文史标签:少康

    一、赵少康曾被誉为国民党的“政治金童”,曾三度高票当选台北市议员。1993年,赵与国民党分道扬镳,主导成立了新党。1994年与陈水扁同台竞选台北市市长落败后,赵开始担任台湾飞碟电台董事长,成为台湾最具影响的政治评论节目主持人。作为台湾地区的资深媒体人,赵少康对台湾政局、社情民意有过深入的研究,加上天

  • 周玉蔻糗了,指赵少康家暴遭求偿千万 找「消息来源」作证结果惊呆

    历史人物编辑:潇潇爱美食标签:少康

    周玉蔻2021年起多次在网站、脸书及自己的电视主持的节目中《辣新闻152》节目指称中广董事长赵少康「家暴、抛妻弃子、不认骨血」,遭赵少康提告求偿1000万台币,周女告诉法官她有2个消息来源,其中一个是她30多年前在中广任职的前辈韩姓女子,是韩姓女子告诉她赵少康曾对俞姓前妻家暴。 但今天(18号)中国

  • 台岛经济衰退,旅游业有目标,赵少康:有大陆游客,解放军不敢打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的夕源标签:少康

    台岛已经发布了第一季度的经济发展数据,等于是给台岛民进党当局当头一棒,在全球经济复苏的时候,台岛经济却陷入了衰退,根据台岛发布的数据,台岛经济负增长超过了3%的规模。面对经济发展出现问题,台岛民进党当局立即发放了6000新台币,从而试图提高民众的支持力度。台岛民进党当局利用掌握的权力,图谋通过600

  • 广东副省长张少康:建议禁止“崩解”“伪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

    历史人物编辑:一颗小土豆标签:少康

    为减少传统塑料垃圾对环境造成的“白色污染”,我国相继出台“禁塑令”等政策,以期实现生物可降解材料产品对传统塑料一次性制品的替代。然而,生物可降解材料目前却面临市场混乱、缺乏行业标准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张少康表示,目前,我国对生物可降解材料政策推动力度不足,一次性可降解塑料制品的降解率要求为60%,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