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作为古老东方文化的象征,中国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对促进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几千年前,当丝绸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欧洲,引发了古罗马贵族的热烈追捧。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华美的服饰,更是东方古老灿烂的文明。
一、丝绸“软黄金”,左右西方经济命脉
从嫘祖养蚕的传说开始,中国具有长达五千多年养蚕织丝的历史。精美的丝绸一直以来也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华文明符号扬名海内外。
中国最早开始养蚕、取丝、织绸,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到了商代,丝绸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并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还有了复杂的织机和织造工艺。在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几乎全国各地都生产丝绸,丝绸的花色品种也更加丰富,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
配图丨在马王堆汉墓一号坑出土的素纱单衣
最能代表两汉时期中国丝织水平的当属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这件禅衣长128厘米,最令人称奇的是它的重量居然仅有49克,大概相当于一个鸡蛋的重量,如此轻薄又精湛的衣服,真是让人叹为观止。马王堆共出土纺织制品114件,有丝织服装、鞋袜、手套等一系列服饰,而且丝织品的丝线纤维非常纤细,比现代家蚕的蚕丝还要细,这说明当时的养蚕水平已经十分高超,这也验证了两汉时代中国丝绸的发达程度。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亚欧的商贸通道,来自中国的丝绸被大批运往欧洲。这个时候大约是罗马帝国的凯撒大帝执政时期。
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当时罗马的疆域横跨了亚、非、欧三大板块,不管是政治上,还是文化、经济上都达到了高度的繁荣。他们的纺织技术非常发达,那时候在罗马还没有棉花,衣服的布料大多是以亚麻织品或是毛织造的麻衣为主,此时的服装还不分男女贵贱。
配图丨中国古代丝绸
公元前53年,罗马军队进攻安息国,安息国军队将罗马军队团团包围,但是却抵挡不住罗马军队的武力,就在罗马军队快要冲出包围圈的时候,安息人在战斗中突然展开他们的无数军旗,这些军旗鲜艳夺目,令人眼花缭乱,疲惫不堪的罗马军团受到惊吓,顿时崩溃。这些军旗就是丝绸制作而成的。这成为了古罗马历史上最大的一场败仗。这也是罗马人第一次接触到丝绸。
后来,凯撒带领罗马军队征战四方,庆功会成为了常态。就在一次庆功会上,一位凯旋归来的将军就向凯撒献上了他的战利品——中国的丝绸。
配图丨古罗马遗迹
凯撒被中国丝绸柔软的面料、华美的样式深深吸引,从此爱上了这种来自遥远东方的神秘面料。公元前48年,凯撒大帝公开穿着一件中国丝绸长袍去剧场看戏,一时引起轰动,致使在场的王公贵族无心看戏,反而把目光全集中到他身上那光彩照人、华丽夺目的丝绸上。
正是由于恺撒的喜好与推崇,丝绸在罗马愈发大行其道。妇女们穿着薄如蝉纱的丝绸招摇过市,成为一时时尚,既显示风流,也显示财富,似乎是一种美丽与华贵的完美结合。丝绸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服饰,而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古罗马的贵族们争相抢购丝绸,疯狂的迷恋与追捧使得丝绸价格近乎翻了百倍。据说,当时12两黄金只能买到9两丝绸,丝绸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软黄金”。后来,古罗马的这股丝绸之风越演越烈。
配图丨古罗马贵族追捧丝绸服饰
据史料记载,在罗马城内还专门设置了买卖中国丝绸的市场。公元92年,罗马皇帝图密善还在罗马专门修建了储藏中国丝绸的仓库。
当时的古罗马贵族对丝绸有多狂热?据估计,古罗马每年用于购买丝绸的黄金竟然高达13万公斤。这笔钱相当于古罗马每年铸造总币值的一半。这就导致了罗马财富的大量外流。此时的丝绸已然左右了西方的经济命脉,但是也引起了古罗马的警觉。
为了遏制这波丝绸之风,元老院多次下令禁穿丝绸。罗马的监察官们批评丝绸服装过分下流猥亵,败坏社会风气。罗马帝国皇帝梯皮留斯曾明令禁止男子穿丝绸衣服。但这依然没能阻止人们对丝绸的狂热。丝绸热一直持续数百年,到六世纪时仍未衰退,甚至还引发了西方历史上著名的“丝绢之战”。
二、东方的神秘面料引发的战争,促进欧洲纺织革命
中国古代的丝绸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先运到波斯,再从波斯转运到欧洲各地,其中最主要的目的地就是古罗马。
由于中国和罗马位于丝绸之路的东西两端,中间距离遥远,沿途国家众多,其间还有若干实力强大的帝国,所以两国的交通往来也曾经阻隔重重。
公元三四世纪时,丝绸面料所做的衣服成为古罗马最崇尚的时髦服饰,古罗马一直是中国丝绸的最大主顾。而波斯人一直把持着中国和罗马贸易的中间商,并以此赚取暴利。几百年来,波斯人想尽办法阻拦罗马人直接与中国人交往,方便自己能够长期独霸丝绸贸易。因此,罗马人与波斯人因为丝绸贸易发生过多次战争冲突。
配图丨丝绸之路
从公元535年开始,东罗马帝国发现波斯运来的丝绸不仅越来越少,而且价格是越来越高。这可惹恼了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他认为这是波斯在故意哄抬物价。于是他一怒之下直接发兵攻打波斯国,结果是战争打了3年,最后东罗马被波斯打败了。罗马不得不与波斯签订停战协定,每年继续以高价购买中国的丝绸。
实际上,这场丝绸涨价风波,还真不是因为波斯哄抬物价,而是当时东方主要的丝绸出口国南梁出了问题。当时,中国处于南北朝时期,西魏与南梁正在打仗,陆上丝绸之路被西魏截断;而由于梁武王征调了大量的船只参与战斗,导致运力不足,海上丝绸之路也受到了影响,最终导致运往到波斯的丝绸数量锐减。因此,引发了东罗马帝国与波斯帝国之间的“丝绸大战”。
配图丨丝绢之战
后来,丝绢之战使得东罗马与波斯断绝了往来,古罗马境内的丝织加工产业也陷入了困境,处于停滞状态。古罗马帝国后来不断发兵攻打波斯,但却屡屡失败,直到查士丁尼大帝登基。
查士丁尼野心勃勃,在和波斯的战争中取得了一定的胜利。虽然解除了战争危机,但国内的丝绸仍然供不应求,他决定从源头解决这个难题。
公元550年,查士丁尼秘密召见了几位修士,以重金许诺,让他们远赴东方设法带回蚕卵和桑种。为避开波斯边关口岸的盘查,这几位修士绕道北高加索(今俄罗斯境内),克服重重困难来到中国。又想方设法将蚕卵和桑种藏匿在空心的手杖中,这才成功将其带回君士坦丁堡。
配图丨查士丁尼
地中海地区气候湿润,阳光充足,非常适合桑树生长。东罗马帝国的桑蚕养殖业发展迅速,中国的丝绸生产技术也在不久后传入西方。从此,欧洲人终于掌握了梦寐以求、由中国人发明的丝绸技术。
12世纪,南意大利王俘获了两千名丝织工人,这些工人拥有成熟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他们的到来快速带动了意大利的丝绸技术发展,使其成为了欧洲丝绸工业的中心。
13世纪,中国丝绸纺织技术在意大利开始发展成熟。14世纪,意大利丝绸纺织中心卢卡所产的丝绸上仍然是以中国的飞禽走兽、山鸟花石等元素为主。
三、东方的神秘面料,对中西方文化艺术的影响
丝绸之路从来都不仅仅是一条丝绸贸易的商路,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与桥梁,通过往返其间的商旅人士,连接了亚洲、东非以及南欧许多文明。不管有过怎样的道路远阻和重重关隘,以丝绸为主体和象征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从来不曾中断。
对于古罗马来说,丝绸的传播不仅改变了罗马人民的生活,更大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从中国传来的养蚕技术与纺织技术更是推动了纺织技术革命。而丝绸对古罗马艺术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古罗马雕塑对人物所穿着的丝绸服饰的雕刻技法,是最引人瞩目的精湛美学。古罗马衣饰雕刻最突出的成就,是对透明丝绸的刻画和表现,既突出了其薄、透和贴身的特点,又完美体现了真切又朦胧的女性美。比较著名的作品有:巴特农神庙的命运女神、埃里契西翁的加里亚狄像、雅可波利斯的科莱女神大理石像等。
配图丨希腊雕塑
希腊罗马雕塑因其文明的高度和艺术的极致,通过丝绸之路又向中国传播,形成了中国一大批具有希腊雕塑风格的石窟艺术和佛像雕刻艺术遗存。
在中国美术史上,受到希腊罗马雕塑风格影响的有两位大家,他们就是曹仲达和吴道子。他们两人留下了“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艺术风格,开创了全新的宗教美术样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图画见闻志》说:“曹之笔,其体稠迭而衣服紧窄。故后辈称之曰:……曹衣出水……雕塑铸像,亦本曹吴。”就是说曹仲达的绘画特别擅长人体和紧身衣服的关系,他绘画的衣服像人穿着丝绸衣服刚从水里出来一样,既透明又贴身,具有肉感和流畅的线条曲线。
“曹衣出水”所赋予我们的艺术美感,很容易就会使我们联想到希腊罗马穿透明丝绸的女神像。而郭若虚说曹仲达“尤得绮罗之妙”,就是说他非常擅长表现丝绸的韵味和精妙,是从丝绸衣饰的穿着效果获得了绘画雕塑的衣饰塑造的艺术灵感和艺术技巧。“曹衣出水”佛像雕塑与希腊罗马雕塑之间的共通性、关联性、继承性,正是东西方艺术美学的异曲同工之妙。
配图丨曹衣出水佛造像风格
二十世纪初,河南一座汉墓中发现了一件模制玻璃瓶。模制玻璃是埃及希腊化时代特有的产品,常会在玻璃器上模塑希腊神话人物头像。二十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中国新疆楼兰一佛寺遗址发现众多希腊罗马艺术风格的木雕构件,包括公元二世纪的一件有翼神兽形象木雕、一件花瓶木雕,这来自于希腊罗马格里芬守护花瓶的神话母题和雕塑主题。
1997年新疆尉犁营盘墓地发掘出百多座汉晋墓(公元前202年—公元420年),其中15号墓出土的一种双层两面纹组织的精纺毛织物,带有浓郁的希腊罗马风格。在新疆山普拉墓葬(公元前217年—公元283年)中出土了一件壁挂,它被剪裁成四块并缝成了一条裤子。这块壁挂上的图案的上半部分是希腊神话中吹奏竖笛的人首马身像,下部是执矛武士像。此外还有罗马金币、起源于埃及的箜篌、希腊酒器、希腊雕塑、罗马装饰纹饰等等。这都是古罗马文化在中国传播的证据。
结语
作为丝路两端的两个世界大国,古代罗马与中国,通过这条跨越万水千山的“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两国的联结与交流,也使沿途的邻国友邦受益,这在人类历史或全球历史的总格局中堪称独一无二。我国学术界最近有人对它作过如下生动的形容:“丝绸之路是古代亚洲人、欧洲人在亚欧大陆上架起的一座具有商品交换、文化交流、友好往来等多功能的桥梁。是一条束在亚欧大陆间,象征着人类文明、进步和友谊的五彩丝绦。”
参考文献:
《后汉书》
《自然史》
《图画见闻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