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管走多远,不管身在何方,她的美丽,她的芬芳,始终在我的心上,她让我魂牵梦萦难于遗忘,她又像陈年老酒,在心里搁置越久,越散发着诱人的醇香,她温养我成长,我爱她如爱自己的眼睛一样。尽管她的过去落后如百孔千疮,人们生活饱经风霜,我记得一句俗语,“狗不嫌主穷,子不嫌母丑”,虽然年少不觉家乡好,年长方知乡愁长。她,就是我亲爱的故乡。
我的故乡,蓝布村社下屋,坐落在粤、赣、闽三省交界处的粤东北角上。蓝布村是茫茫山区的村庄,它三面环山,一面紧靠宁江河。村里有一条南北走向高标准柏油公路穿越村中央。公路东边有一条小溪,从山里流出的水,清澈见底从不间断,潺潺山水从我居住的社下屋前流淌,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山水,保证农田灌溉,日常生活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
此处是天设地造的自然村庄。别小看蓝布村,此处若是常规战场,凡有军事常识者都会设防,只要在自然村四周高山上、河堤、路口派驻军事武装,便是易守难攻的绝妙屏障。勤劳善良的乡亲,世代在此安居乐业,传说此地从无战事,是上天护佑着故乡。椐历史考证,祖先们可能是在唐朝“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古代战争年代,为躲避残酷的战乱,开始离别家乡,从北往南迁徒经历的悲壮,后人难以想象,最终定居于此,便成了从北南下的客人,后来被称客家人。祖先当年选择此地为新的家乡,不愧有独到的眼光。
蓝布村的东面山下有一座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围龙屋,就是前面提到名为社下屋,是蓝布村行政管辖的一个居民点,围龙屋内中间是较为宽敞的祠堂,祠堂分上、中、下堂,专用于逢年过节拜祭,集中开会,红白喜事之地,整个围龙屋正中和两侧共有三个大门,大门实木制作,结实坚固,古代为了安全日防夜防,既防外人侵害又防虎豹豺狼。屋内以祠堂为中心,左右后方盖有连体住房,形成房屋相连、街巷互通,各家各户来往方便。儿时玩伴们经常在此扮演敌我双方巷战的游戏,在那缺食少穿的年代,我在此度过有欢乐,有艰辛,有着刻骨难忘的少年时光。
我们这一代人,由于自然灾害原因,大家生活困难,粮食紧张,吃了上顿没下顿,常常吃不饱,少年儿童只能饿着肚子上学堂,大人也照旧劳作,那时人们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勤勤恳恳,辛勤劳作,粮食仍然紧张,要上山挖野菜,摘野果充当食粮,到了冬天饥寒交迫,大家都缺衣少粮。我们十几个少年玩伴经常结伴进山打柴,定时将砍的干柴送给孤寡老人,打柴满一挑,肚子饿得慌,大家一起掏鸟窝,采野果,到水沟抓到鱼后,便在山坑里生火取暖,顺便烤番薯、烤小鱼充饥,倒也苦中作乐,尽管生活辛酸,但心中有爱不觉悲凉,心中淡然不会畏惧,胸有憧憬未来对生活充满希望。
我的故乡社下屋前,有一口大池塘,常年有山泉水,池塘內养鱼,逢年过节撈鱼按家分配,捞鱼分鱼场面很是热闹非常。依我分析,设置此口池塘养鱼并非目的,老祖宗想得周到,它的作用主要为了安全消防,在于有备无患防止火灾。大池塘水最深达三米以上,是我们少年夏天最喜欢玩的地方。每天下午从学校放学,作业很少,小伙伴们把书包往家里一放,便不约而同到达晒谷场,玩各种游戏,满身大汗后把衣服脱光,迫不及待冲进池塘,水中游戏,尽情打水仗,玩得不亦乐乎,在这种氛围下我练就了游泳技能,凭借这点池塘学的雕虫小技,我后来竟敢在大海中击博,潜入海底打海石花、捡海螺,何惧大风大浪。现在想想这口池塘不仅用于养鱼和消防,也为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发挥了用场。
从历史看,故乡人重视文化教育,懂得礼、义、亷、耻,乡亲们朴实、勤劳、厚道、善良。客家人长期沉淀的文化底蕴,至今仍然光大发扬,并闪烁着光芒。我自小就在贫困的环境中生活,并伴随时光成长,亲眼目睹和体验人们生活的艰苦与辛酸。但是,那种人之初,性本善,一人有难互相帮,众人拾柴火更旺,互助互爱亲如兄弟姐妹的友好关系令我永远难忘。曾记得,老一辈的怜惜,即使送我一块番薯,一碗粥汤,我都牢记心上,在那特殊年代产生的特殊人际关系,真的难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社会发展印证一句话,天道有轮回,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国家改革春风给家乡带来极大变化,父老乡亲们的生活逐年有了根本性的改变。现在故乡人们不愁吃穿,逢年过节,晒谷场都停满了高级轿车,是家乡游子返乡,从这点可以判断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真是悠悠天地间,浓浓故乡情,游子归家路千里,一生难忘是乡情。现在故乡今非昔比,村里人先后盖起了小洋房,村里已诞生百万甚至千万元富翁。在外的游子们也没忘记故乡,凡有捐款建桥修路,行善积德之举都会尽能力慷慨解囊。
社下屋后面是一座山,此山虽不高,却算是蓝布村的高点,现在所有山上都长满了各种树木,走进山里像进入原始森林。记得少年之时,我喜欢独自爬向山顶,站在最高的土墩上,向四周远眺,登高望远,视野宽阔,近处看青山绿水尽收眼底,远处看拨云撂雾,极目苍天舒,确有杜甫描绘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只见山峦起伏,连绵不断,又见地连着天,天接着地。却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广。那时,多么渴望上苍赐我一双翅膀,飞到山的尽头,去寻找县城、广州城,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探个究竟,了解那里风土人情,看看远方又是什么样?正当我胸怀抱负之时,在故乡度过11个春秋后,偶然机遇告别父老乡亲,坐上远去的列车,踏上军旅之路,衷心感谢共产党和人民海军,为我插上翅膀,让我奋力高飞,在祖国和世界辽阔大地上任凭翱翔,实现了我少年时代的许多梦想。
令人欣慰的是故乡父老乡亲的生活已朝着好的方向改变,越来越多的故乡人早已不满足温饱现状,不断追寻更加美好的梦想,故乡年轻的村领导正在为发展思考。我衷心希望故乡人们在国家政策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家家户户实现共同富裕的梦想。
☆作者简介:廖惠尧,曾任职教师,后参军入伍,历任海军某高炮团战士、文书、书记,某基地政治部秘书处秘书,舰队秘书处秘书兼秘书科长,长期从事军队文字工作,后转业广州任某单位党委书记兼总经理。并兼任香港公司董事长,因工作为军队报刊杂志提供许多文稿,并予采用,先后印制书籍三部,深受官兵喜爱。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