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袁绍袁术兄弟关系的真相,陈寿《三国志》隐藏真实情况的无奈之举

袁绍袁术兄弟关系的真相,陈寿《三国志》隐藏真实情况的无奈之举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百汇平历史 访问量:987 更新时间:2024/1/14 15:30:17

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袁绍(二)兄弟真相

文:小A斯蒂芬

在我们大多数《三国演义》读者的认知里,袁绍和袁术是一对亲兄弟。罗贯中在小说第三回中明确写道“于是袁绍、曹操各选精兵五百,命袁绍之弟袁术领之。”这是我们读者这种印象的根本来源。

但是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袁绍和袁术之间的这种兄弟关系在历史上是有过争议的。争议的焦点就是他们两个的兄弟关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程度。

据《三国志》和《后汉书》以及《资治通鉴》记载,袁绍和袁术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从兄弟”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三本书中的记载:

《三国志袁术传》“袁术字公路,司空逢子,绍之从弟也。”

《后汉书袁术传》“术从兄绍因坚讨卓未反,远,遣其将会稽周昕夺坚豫州。”

《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八“初,太尉袁汤三子,成、逢、隗。成生绍,逢生术。”

也就是说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袁绍和袁术是公认的从兄弟关系。

所谓从兄弟,又以年龄长幼而分别称为从兄或者从弟,就是指两个人在血亲上拥有同一个曾祖父或者祖父,而又不同父亲的同辈男性亲缘关系,一般也被称为叔伯兄弟或者堂兄弟。

虽然这种从兄弟的关系也是兄弟,但是在血缘上来讲还是有远近亲疏的。这种远近亲疏的关系可能也是产生袁绍和袁术之间“其兄弟携贰,舍近交远如此。”的原因之一。

那么袁绍和袁术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兄弟和从兄弟的两种说法哪一种是事实呢?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这两种说法的真正来源。也就是《三国志》和《后汉书》以及《资治通鉴》中从兄弟说法,以及《三国演义》中兄弟说法的理论依据。

我们先来讲从兄弟的问题。

据《魏书》记载“(袁)绍即逢之庶子,术异母兄也,出后(袁)成为子”

所谓庶子,就是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下,非正妻所生之子。其地位与嫡子相对,不具备承继父辈的地位、爵位甚至是家产。

也就是说按着《魏书》中的说法,袁绍也是袁逢的儿子,只不过是袁逢的庶子,他是袁术同父异母的亲哥哥,他们是亲兄弟。

这就非常的奇怪了,要说陈寿从没有看到过这段记载,打死我也是不信的。但是他在看到这段记载后,依然做出了袁绍和袁术是从兄弟关系的记载,还无视了袁绍亲爹是袁逢的记载,无论如何都让我非常的意外。这种现象只能说明一点,就是陈寿判断,袁绍和袁术的关系就应该是从兄弟的关系。陈寿的理论依据可能是有两个。一个应该是前面《魏书》中记载的最后一句话“出后(袁)成为子”。

袁成,字文开,官至左中郎将。史书记载他与当时的大将军梁冀交好,而且梁冀对他是“言无不从”,以至于京师中传出了“事不谐,问文开”的传言。据《华峤汉书》记载,袁成是袁汤的次子,他与袁汤的长子袁平“并早卒”,由袁汤的三子袁逢继承了袁汤的爵位。《后汉书》则认为袁成是袁汤的长子,根本不存在一个叫袁平的人,袁成也是因为某种关系过早去世。按照我国古代的传统,人死后如果没有后代是不吉利的,所以《魏书》中说是袁逢将自己的儿子袁绍过继给了袁成,以延续其香火。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陈寿说袁绍是袁术的从兄也不算失实。毕竟过继之子也可称为从兄弟。

陈寿所依靠的第二个可能性的理论依据是在《英雄记》中。据《英雄记》记载“绍生而父死,二公爱之。幼使为郎,弱冠除濮阳长,有清名。遭母丧,服竟,又追行父服,凡在冢庐六年。”

这里的“二公”指的是袁逢和袁隗。也就是说袁绍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袁成就已经死了,他是在袁逢和袁隗的偏爱和护佑之下成长起来的。在这段记载中还特意提到了袁绍“追行父服”的事情。说是在袁绍母亲去世的时候,袁绍按照礼法规定为母亲服丧三年,之后又为父亲追加了三年的丧期,前后一共服丧守孝了六年。

这样一看,似乎袁绍又真的是袁成所生,他与袁逢应该的确是叔侄关系。

裴松之在注释《三国志》的时候曾经评价过这件事,他说:“魏书云‘绍,逢之庶子,出后伯父成’。如此记(英雄记)所言,则似实成所生。夫人追服所生,礼无其文,况於所后而可以行之!二书未详孰是。”

裴松之的意思很明显,他认为从《英雄记》的记载来看,袁绍的确应该是袁成所生。他的理由是袁绍追行父丧的这种“追服”补丧的行为,从礼法记载和规定上来讲都没有明确的要求,更何况他要是一个过继给袁成的儿子的话,就更个没有这个必要了。所以他的这种行为只能是出于本心意愿的为自己的亲生父亲进行补丧。

裴松之

虽然裴松之最后认为《魏书》和《英雄记》对这件事情都没有说清楚,是“未详孰是”的,但是他的这种观点,基本上被后世所接受,成为了历史主流。比如在《后汉书袁绍传》中就直接接受了《英雄记》中的这段观点,不过加入了对袁绍“追服”补丧行为的一个解释。原文是这样:“绍少为郎,除濮阳长,遭母忧去官。三年礼竟,追感幼孤,又行父服。”也就是说范晔认为袁绍之所以“追服”补丧是因为“追感幼孤”。

那么,这样一来我们就得到了两种情况,也就是陈寿之所以认为袁绍和袁术是从兄弟关系的原因,要么是依据《魏书》袁绍被过继给袁成的说法,要么是依据《英雄记》进行的分析而得出袁绍是袁成所亲生的原因。

实际上,我们现在很难准确的判断陈寿所依据的是那一条,因为毕竟那已经是近两千年前的事情了。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一些现象来分析一下陈寿的意图。

首先,在《三国志》中从来就没有明确提到过袁绍的父亲是袁成这件事。陈寿在介绍袁绍的时候特意避开了袁绍父亲和祖父的事情,而是直接从袁绍的高祖父袁安入手。原文是这样的: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也。高祖父安,为汉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

可是陈寿在介绍袁术的时候却是明确标明了袁术生父是袁逢。原文是这样:

“袁术字公路,司空逢子,绍之从弟也。”

现在我们可以肯定一点,作为一代良史,陈寿不可能不知道袁绍过继给袁成和袁成亲生的这两种说法,那么陈寿不明确标明袁绍父亲是谁的做法,就代表着陈寿的一种态度。也就是说陈寿虽然承认袁绍和袁术是从兄弟的关系,但是并不承认袁绍的亲生父亲具体是谁。这给后世的读者留下了悬念,埋下了挖掘真相的伏笔,会对读者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我想,这大概就是陈寿的真实意图。陈寿的这种做法在《三国志》中并不鲜见,他经常性的会对自己判断不了,或者存在矛盾,或者不方便明说的情况进行一定的言辞上的处理后,再保留下来。以此达到即严谨不失实,又提供挖掘分歧的线索,同时又能够表达自身观点的目的。比如我之前在本系列《公孙瓒篇》中关于“会卓死,天子遣使者段训增虞邑,督六州”记载的分析,也是陈寿这样的一种意图。原文标题是《曹操借刀杀人的故事,在那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段训坎坷幽州行》。大家有兴趣可以再去看一看。

那么,陈寿为什么要如此大费周折的对袁绍的身世来进行这种处理呢?直接明了的记载下真实的情况不好吗?

我感觉,陈寿应该不是不想直接记载真相,而是他不方便直接记载。我的理由,或者说是陈寿不方便直接记载的原因,应该是受到当时以曹魏为正统的主流思想的左右,害怕会受到舆论的谴责乃至当局的迫害。

从我们目前可以找到的当时的史料来看,对于袁绍和袁术关系的记载,是以过继给袁成的说法为主流的。除了前面我们提到的《魏书》中的记载以外,还有《袁山松书》中所记载的“绍,司空逢之孽子,出后伯父成”一段。这里的“孽子”与庶子等同。所谓的《袁山松书》是东晋时名士、史学家、音乐家袁山松所编撰的《后汉书》,为了与范晔《后汉书》来进行区别,所以一般被称为《袁山松书》。

袁崧

袁山松,本名袁崧。据资料显示,袁崧是汉灵帝时司徒袁滂之子袁涣的支系后代,祖父袁乔参与过晋灭成汉之战,父亲袁方平做过琅琊太守。袁崧本人袭封长合侯,先后出任过左将军和吴郡太守。所以他其实是陈郡袁氏的后代。

我们在上一篇曾经讲过,贯彻东汉时期的两大袁氏家族支系,一支是汝南袁氏,一支就是陈郡袁氏。在东汉末年,袁绍和袁术势力相继陨灭之后,汝南袁氏失去了权倾天下的地位,而在曹魏政权建立以后陈郡袁氏的地位逐渐得到提升。尤其是在袁涣追随曹操之后,深得曹操的信任与重用,奠定了陈郡袁氏后世数百年“世有名位”的政治基础。

袁涣

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今河南太康西北)人。年轻时在郡衙里担任功曹,后被公府征辟,先后被“举高第,迁侍御史,除谯令”。刘备为豫州牧的时候举荐其为茂才。后避乱于江淮之间,先后效力过袁术和吕布。在吕布白门楼殒命之后,袁涣正式成为曹操的属下,先后担任过沛南部都尉、谏议大夫、郎中令,代领御史大夫等职务。在曹魏初期,也就是曹操的时代,袁涣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之一。由于他曾经效力过袁术,又都是袁姓成员,所以他对袁绍和袁术之间关系的确定应该是起到过一定的作用。

裴松之注释《三国志》所引用的《魏书》,一般认为是由王沈、荀顗、阮籍一同撰写。

王沈,字处道,太原晋阳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266年,也就是晋司马炎篡魏的泰始二年。

荀顗,字景倩,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他是三国时荀彧的第六个儿子。生年不详,卒于公元274年,即西晋泰始十年。

阮籍,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了,他是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生于公元210年,卒于公元263年,也就是司马昭三路伐蜀,蜀汉灭亡的那一年。

阮籍

而当陈寿编撰《三国志》的时候,他既要考虑到事实真相,又要避免与当时的主流思想相违背,以免陷入到对自身不利的境地。于是乎就出现了,陈寿在书中关于袁绍袁术从兄弟关系的记载,却又隐藏袁绍生父是袁成的事实真相的做法。这应该才是陈寿的真实意图。

那么,曹魏官史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认为袁绍是袁逢庶子,是被过继给袁成的,与袁术是亲兄弟的这种观点呢?其实这个问题也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袁绍和袁术的血缘关系越近,他们兄弟反目“兄弟携贰”的反面效果就越突出。说白了就是曹魏出于政治目的的需要,是诋毁以袁绍袁术为首的汝南袁氏家族的手段之一。

至于《三国演义》中关于袁绍袁术是亲兄弟的说法,既是受到曹魏官史的这种影响,也是受到后世文学创作中市井文化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必然结果。这也是小说家创作文学作品时,为了突出主次人物的一种需要吧。

J

标签: 袁术

更多文章

  • 同样有着“四世三公”加持,为何嫡次子袁术,干不过庶出的袁绍?

    历史人物编辑:张天祥标签:袁术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有着家世和名望的往往能在乱世之中先行崛起,袁氏家族二袁就是其中的代表。首先,何为“四世三公”呢?众所周知,汝南袁氏是一个四世三公的家族,可以说是当时最有名望的家族。四世三公说的是在袁术、袁绍之前,袁家一族上下就曾经出现过连续四代人,都位居三公的行列,门生遍布天下,在当时纷乱的社会

  • 袁术和袁绍联合后就是天下最强,为何反而兄弟反目?有五个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宠物小星球标签:袁术

    一、引子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出自《史记》中的这句话可以说一言道尽做人的本质。可以说不论何人,不论谁人处在什么位置,人活在人世间都逃不开名利二字。在古代最大的名,最大的利就是当皇帝!在这最大的名利前,不要说袁绍、袁术这样各自心怀鬼胎的的兄弟,就算是父子又如何?中国历史上为了皇位杀的

  • 三国袁术称帝在意料之中,但此人称帝却贻笑大方!

    历史人物编辑:今人说史标签:袁术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汉室羸弱,诸侯割据,不听号令,独霸一方。在古代,帝王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所有有志之士都有称帝之心,但是天下无二主,一山不容二虎,天下之主只能有一人。在这乱世之中,想要称帝的大有人在,独霸京师的董卓,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一心匡扶汉室的刘备,雄踞江

  • 为什么说袁术是三国所有人的“爸爸”?

    历史人物编辑:曾金平标签:袁术

    三国时期,群雄并起,各路英雄豪杰都在费尽心思争地盘。那么这些人当中,谁最厉害呢?不是曹操,不是孙权,也不是刘备。而是一个看上去很没本事的家伙—袁术,他是三国所有人的爸爸。说袁术是所有人的爸爸,不是说袁术有多厉害,而是袁术根据亲戚关系,确实是所有人的爸爸。在三国早期,孙策认袁术为义父。周瑜和孙策是义兄

  • 关东大诸侯袁术首先称帝,他为什么这么“豪横”

    历史人物编辑:赵旭莉标签:袁术

    #每天都有新发现#文|四季文史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诸侯粉墨登场。袁术看似无能,手下也并无良将,他居然敢第一个出头来称帝,凭什么?彼时,孙坚是袁术手下,孙坚攻破洛阳,拿到玉玺以后,袁术威胁他交出了玉玺。后来袁术与袁绍翻脸,袁术前期根据地在南阳,是东汉时期首屈一指富庶之地,人才钱粮俱佳。袁术北连公孙

  • 袁绍、袁术兄弟,凭什么觊觎皇帝之位?他们确实有这个实力!

    历史人物编辑:杨小康标签:袁术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似乎又重现了秦朝末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局面。袁绍、袁术兄弟在初期可谓佼佼者,其中袁术197年称帝,袁绍也曾准备称帝。曹、刘、孙三人当时都不值一提,那么袁绍、袁术兄弟凭什么认为自己可以当皇帝呢?他们确实有这个实力!四世三公袁绍、袁术的家族是东汉中后期最显赫的世家大族。

  • 古代嫡出与庶出,地位悬殊有多大,看袁术和袁绍就知道了

    历史人物编辑:韦超标签:袁术

    我们看古代历史的时候,经常能够看到嫡子与庶子这两个词。在很多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里都有反应嫡庶之争的例子。尤其是在皇室里面,这个之争是更加强烈。对于普通人来说,嫡子和庶子只不过是两个普通的词。他们之间的争斗也不过是为了争名夺利,大家觉得他们之间没什么差别。不过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古代嫡子和庶子差别非常大

  • 建安初袁绍与曹操不和,为何不与袁术联合对付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余泳宏标签:袁术

    笔者在这里捋一捋袁绍、袁术、曹操三人的关系。190年,同为反董联盟在关东诸侯联合反董之时,袁绍和袁术是属于同一阵营的,在一开始,大家遥推袁绍为盟主,袁术心怀不服,但为了大业,还是忍了。后来反董联军被董卓连续击败,袁绍对反董前途失望,便开始另辟蹊径,想拥护幽州牧刘虞称帝,以此形成对抗长安朝廷的局面。为

  • 三国最大豪族是袁家?其实杨家更加庞大,不过袁绍和袁术太争气了

    历史人物编辑:彩虹文史标签:袁术

    导语:袁绍袁术家族,四世三公,堪称三国时期第一家族,其实一点也不怵。不过除了袁家以外,还有五世三公的杨家,从家世上来说,比任何人都要出色。因为袁家只有四代人是三公,而杨家人却有五代人是三公,从这一点上来说,杨家确实比袁家出色。而且杨家后世的子孙也比较优秀,其中隋唐时期的关陇集团中的弘农杨氏,就是这里

  • 袁绍和袁术是亲兄弟,为何一个吃肉一个只能喝汤

    历史人物编辑:千禧年代的罗曼蒂克标签:袁术

    文/寂寞的红酒袁绍和袁术是汉末的两大军阀,两个人是亲兄弟,但却和仇敌一般。两个人之所以仇怨那么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袁术看不起袁绍,他认为袁绍根本没有资格和他平起平坐。从小袁术就一直压着袁绍,袁术大块吃肉,而袁绍只能喝汤,有时候连汤都没得喝。那么为何袁绍是长子却处处被次子袁术压着?这就要从两个人的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