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蝉是传说还是真实存在?解开貂蝉之谜
文/百家聊史
在笔者看来,貂蝉是中国历史上传闻的“四大美人”之一,三国时期著名的倾城美女。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其中第八、九回中,罗贯中就重笔浓墨地描写了貂蝉的美貌和为实现司徒王允的“连环计”,将她私下分别许配给董卓和其义子吕布,以离间二人的关系。最终,貂蝉巧妙地周旋于董卓与吕布之间,假戏真演,大胆细心,终以深沉的心计借吕布之手杀了朝廷逆贼董卓,而她也成了吕布的妻子。
当然,由于罗贯中妙笔生花地在《三国演义》中对貂蝉描写的引人入胜,所以,貂蝉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她的事迹被历代传播、歌颂,她的美貌也为后世所仰慕,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
但是,笔者深入查阅《三国志·吕布》传却说:(董)“卓常使(吕)布守中阁(中间的闺房),布与卓侍婢私通”。这里只讲到吕布与董卓的一侍婢有私情,并不是貂蝉,其它所有史料也查无貂蝉此人,自古至今,也无貂姓。那么,《三国演义》中的貂蝉究竟从何而来?她姓甚名谁?是何许人也?
再看,《后汉书·舆服志》记载:“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由此而知,“貂蝉”本是汉初兴起的一种帽子。在鲁迅的《小说旧闻钞》中引用已失传的《汉书通志》一条佚文说:“曹操未得志,先诱董卓,进刁蝉以惑其君”。切不说曹操未向董卓进献过婢女,这条佚文不可靠,这个“刁蝉”也不是“貂蝉”,与吕布、王允都无关,看来不是一回事。
所以笔者反复核实后,发现最早出现“貂蝉”其人、其事的是元代英宗至治年间(公元1321—1323)刊行的《三国志平话》一书。该书中的《王允献董卓貂蝉》和《吕布刺董卓》两段故事的貂蝉自称“本姓任,小字貂蝉,家长是吕布,自临洮府(今甘肃岷县)相失,至今不曾见面”。其后,又有元代某人编著的《锦云堂美女连环计》杂剧,已基本形成了《三国演义》中王允“连环计”的故事情节。其中的貂蝉自述“是忻州(今山西忻县)木耳村人氏,任昂之女,小字红昌,因汉灵帝刷选宫女而选入宫中,掌貂蝉冠来,因此唤作貂蝉”,灵帝将其“赐与丁建阳”,因吕布为丁建阳养子,故又将其“配与吕布为妻”,后因黄巾作乱,“夫妻二人阵上失散,不知吕布去向”,于是,貂蝉又落到了司徒王允府中,王允又假意将其献于董卓,激起吕布愤怒,将董卓杀掉。
各种故事版本出现后,接连又出现了《董卓戏貂蝉》、《连环计》、《貂蝉改头换胆》、《貂蝉王门作义女》、《关公义释貂蝉》、《关公斩貂蝉》、《貂蝉之死》等等有关貂蝉的剧目,使貂蝉的故事更加生动细腻和完整。由此看来,貂蝉这位卷入东汉末期政治斗争漩涡的风云女性,是元代杂剧艺术家们根据吕布与董卓府中私通的那位不知名的侍婢线索而虚构编造出来的,王允与吕布等合谋诛董卓确有其事,但根本未采用什么“连环计”,更无貂蝉其人和其事。
由于在元未明初,由于有关貂蝉的杂剧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所以,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根据当时杂剧诸多素材,与自己艺术构思地需要,生动地描写了“王司徒巧使连环计”和“除暴凶吕布助司徒”八、九两个章回,把貂蝉的美貌与深沉的心计刻划塑造的微妙微俏,使貂蝉的完美形象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被代代传播,甚至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周褒似、春秋西施、三国貂蝉、唐代杨玉环)之一。
至于她的来历如何?笔者本人觉得无关紧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随着《三国演义》的古今影响,貂蝉这位虚构的美貌女子,始终会活在国内外读者的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