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刘备从曹操身边逃离,来到徐州杀死了曹操的心腹车胄,从此跟曹操决裂。曹操亲率二十万大军,东征徐州,擒拿刘备。由于寡不敌众,计策失灵,刘备惨败,与家属和关、张失散,被迫北上冀州投奔袁绍。关羽则守护着刘备的夫人,被困在了下邳城中,准备和曹操决一死战。曹操对关羽的人品和武功钦慕已久,非常想让他归顺于自己。
这时候,张辽自告奋勇,对曹操说:“我跟他有过一面之交,丞相您让我去劝降他吧!”曹操同意了。程昱献出了一条计策,将关羽诱出了城门,包围在旁边的一座土山上。张辽赶到土山,跟关羽展开谈判。关羽见张辽来了,知道他是来劝降的,就坚决地表示,尽管已经无路可退,但我依然要奋战到底,宁死不降。
张辽对他说:“如果您死了,就犯下了三桩罪过。第一,万一刘使君以后东山再起,需要您来辅佐,可您却不在人世了,这不就等于把他丢下不管,背叛了当年要跟他同生共死的誓约吗?第二,刘使君把两位夫人交给您来守护,您要是死了,您的两位嫂嫂就只能是要么死去,要么失节,这不就是您的失职吗?第三,您有着超群的武功,又熟读经史,应该跟刘使君一道匡扶汉室,拯救百姓,怎么能为了成就区区匹夫之勇,说死就死呢?这三桩罪过都不轻,您得仔细想想啊!”
由于张辽的话句句围绕着刘备,还真的说进了关羽的心里。经过再三考虑,关羽终于想了妥协的办法,答应张辽,可以有条件地归降曹操。很快,张辽将关羽提出的三个条件转告了曹操:第一,在名义上投降汉朝皇帝,而不是曹操本人;第二,必须善待刘备的两位夫人;第三,一旦得知刘备的下落,无论如何必须离开,前去投奔。
曹操对最后一条要求有些为难,张辽劝他道:“丞相可以慢慢地给他施恩,收拢他的心,时间长一些就可以留住他了。”于是,曹操同意了关羽的全部条件。就这样,在张辽的努力斡旋下,关羽正式降曹。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出张辽的过人之处。在外交谈判的博弈场上,他懂得从替对方着想的角度出发,以此为切入点,在曹操和关羽双方的需求之间找到了理想的平衡点,还掌握了妥协的艺术,最终帮助曹操达到了目的。这或许就诠释了我们今天常用的“双赢”这个词。
可见,张辽的沟通协调能力是极强的,具备不俗的政治才能。关羽投降之后,曹操不仅履行了自己的约定,还给他极其丰厚的物质待遇。可是,关羽非但没有表示过感激,反而再三地流露出怀念刘备的情绪。曹操派张辽去询问关羽的心思,关羽很明确地告诉张辽,自己身在曹营,心系刘皇叔,等以后报答了曹公,就会离开这里;万一大哥不在人世,我就到地下去跟从他。
张辽听了这话,明白自己是不可能说服关羽的,于是心里非常为难。他想:曹丞相要是知道关羽这么坚决,一定不高兴,弄不好还会杀了他;可是,要是我把实话藏起来不说,就是对主公不忠诚了。但是,他很快就坚定了主意,说道:“曹公是我的君父,云长是我的弟兄。伤了弟兄是不义,可为了弟兄而欺骗君父就是不忠了,这比不义的罪过更重。我还是宁可不义,也不能不忠啊!”
于是,他把实话告诉了曹操。当然,曹操依然欣赏关羽的忠义,并没动伤害他的念头。可是,我们通过张辽的心理活动,感受到他的忠诚和理性。他对“忠”和“义”这两大道德标准进行了慎重的权衡,并作出了合理的选择。这也是很不简单的。后来,关羽帮助曹操斩杀袁绍的两员大将颜良和文丑,解除了白马之围。
就在此时,他接到了刘备从袁绍军中寄来的书信,知晓了刘备的下落,于是立刻收拾行囊,准备离开。曹操闻讯,又派张辽过去挽留。张辽试图用历史上管仲、鲍叔牙的故事来打动关羽,劝他看在自己的面子上留下来,但是无济于事。关羽最终还是离开了。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