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中国历史上,靖康之耻都算的上是最耻辱的时刻。中原王朝的最高统治者被北方游牧民族掳走,中原百姓生灵涂炭,北宋王朝也因之覆灭。在北宋灭亡之后,康王赵构南渡称帝,是为宋高宗,而南宋王朝也在临安正式建立起来。刚刚成立的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他们既面临着北方女真人的进攻压力,中国南方的农民起义也层出不穷,给南宋王朝带来了许多问题。
南宋王朝在这个时候必须做出选择,大部分大臣认为应该在南方偏安,向金国称臣,或者做好防守保证实力,再伺机力图恢复故土。但是除此之外,南宋朝堂之上还有坚定的主战派,他们坚信靖康之难的失利不是北宋实力落后,而是中央政府的糟糕操作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在这样的信念下,他们认为只要能够整合南宋现在的有生力量,就可以击退金人,恢复河山。在这些主战派将领中,宗泽是最有声望的一位,当时他凭借与金人的出色战绩,积累了不俗的声望,在汉族人民中被尊称为"宗爷爷"。宗泽的一生一直在坚持抗争,在临死时依然不忘光复河山,可以说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了。
力排众议坚持抗金,战绩骄人提振民族士气
在北宋末年,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快速崛起,成为了中国北方新的霸主。在北宋与金国联合消灭辽国之后,他们便成为了北宋面对的新威胁。此时北宋朝廷中的不少大臣还将金国视为自己的盟友,并没有防范他们,这为后来北宋的大败埋下了伏笔。
在不久之后,金国果然撕毁了与北宋政府的盟约,对北宋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当时北宋在北边的防守兵力十分有限,太原等重镇相继失守。当时宗泽打算驰援太原,其他官员却纷纷推脱不肯与其一同前往。宗泽只能只身前往,当时其身边只有十余名士兵跟随。到了磁州之后,宗泽立即带领当时的守军修缮城墙,打造兵器,并在附近地区募集乡勇以为义军,做好了长期防守的准备。
宗泽还加强了该地区不同城池之间的联系,做到了一城受到攻击的时候,其余四城都可以出兵支援,这无疑极大加强了每座城池的防守力量,太原地区的防务得到了巩固。当时的金兵准备进攻庆源,担心驻守磁州的宗泽出兵骚扰,于是派出千余名骑兵前来攻打磁州城。在防守中宗泽利用神臂弓屡屡击退金人的进攻,击杀百余名金人,取得了不俗的战绩,鼓舞了当地守军的士气。此事在《宋史》中有如下记载:
"泽至,缮城壁,浚湟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言:'邢、洺、磁、赵、相五州各蓄精兵二万人,敌攻一郡则四郡皆应,是一郡之兵常有十万人。'上嘉之,除河北义兵都总管。金人破真定,引兵南取庆源,自李固渡渡河,恐泽兵蹑其后,遣数千骑直扣磁州城。泽擐甲登城,令壮士以神臂弓射走之,开门纵击,斩首数百级。"
在不久之后,宗泽移镇开德,当时这里正遭受金人的猛烈进攻,宗泽到来之后,整顿军务,让北宋军队的战斗力在短期内得到了不小的提升。他们在宗泽的带领下连战连捷,延缓了金人的进军。但是宗泽并不满足于固守,他希望能够驰援京城,击退围困京城的金兵。
于是他致书多位将领,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但是却没有得到响应,宗泽于是自己率兵出战,孤军深入,宗泽自知自己已经深入绝境,便鼓励士兵奋力死战,在其带领下开德的将士们也取得了多次胜利,但是却始终无法帮助京城解围。
虽然宗泽打算拯救北宋王朝的尝试失败了,但是其积极的尝试让北宋的人民们看到了政府的努力,让人民重新拥有了光复河山的希望。而且宗泽在长期与金人的交战中不但积累了声望,更锻炼出了一批优秀的士兵,这都是日后南宋与金人交战的重要资本,再加上其在磁州,开德等地建立起的防御体系,可以说宗泽为北方的防御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靖康之难后,宗泽对于义军的拉拢及其政治主张
虽然宗泽等将领为北宋鞠躬尽瘁,但是当时的北宋已经大势已去,靖康之难的发生也标志着中国北方的彻底沦陷。当时赵构已经在去往临安的路途之上,整个宋朝也处在发展的分岔路口。
由于靖康之难的失败对于宋廷的打击实在太大,因此朝中大臣们尤其是文臣多为主和派,他们希望通过外交手段与金人达成和解,甚至不惜割地赔款,连称臣都被纳入了他们的考量。但是宗泽等人却不认同这样的做法,他们深知一旦真的如他们所说,将河东之地割让给金国的话,那么南宋将再无恢复的可能。因此他力主与金人交战,趁其在中原地区立足未稳的时候,与其进行决战,尽夺失地。
由于当时主战派大臣李纲还没有受到排挤,因此宗泽被派遣到青州,负责当地的防务。宗泽深知自己很难得到朝廷的支持,而依靠自己的力量又很难战胜金军,于是他就把目光放到了中原地区的义军身上。
在北宋末年,由于宋徽宗的腐朽统治,北宋民不聊生,在中国境内就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农民起义,而在金人入侵之后,百姓的生产生活遭到了更大的破坏,加入义军的流民就更多了。宗泽知道这些百姓对于北宋这一汉人王朝还是有着很深的感情的,于是他积极与义军头领联络,用民族感情为纽带,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
当时在河东有巨寇王善,号称有七十万大军,他们打算占据京城自立。宗泽听闻此事,便只身前往与王善会面,希望其与自己合作一同抗金,王善被宗泽说服,加入了抗金的队伍。此事在《宋史》中有如下记载:
"王善者,河东巨寇也。拥众七十万、车万乘,欲据京城。泽单骑驰至善营,泣谓之曰:'朝廷当危难之时,使有如公一二辈,岂复有敌患乎。今日乃汝立功之秋,不可失也。'善感泣曰:'敢不效力。'遂解甲降。"
此时的中原地区还有杨进,王再兴,李贵和王大郎等义军,规模从几万到三十万不等,也都被宗泽纳入了抗金的队伍之中。
在招揽义军的同时,宗泽也明白想要恢复中原地区,还要顾及民生问题,因此其在当地肃清吏治,打击当地的小规模流寇,让百姓们能够正常投入生产,赢得了百姓的支持,更解决了部分后勤保障问题。
以宗泽为首的主战派在靖康之难后其实是朝堂上的少数派,他们知道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绝对不足以击败金兵的。于是宗泽便尽其所能,努力拉拢各路义军,在中原地区聚集起了可观的抗金力量,而且宗泽也解决了当地的部分政治遗留问题,在民间留下了好的名声,为之后的抗金提供了基础。
移镇开封,兴修工事,被提拔后抗金不渝
继宗泽在青州一带取得成绩之后,他又被任命为开封尹,负责当地的军事防务。这里的形势与之前的青州地区不同,将要直面金兵的进攻压力。宗泽知道当时的防御工事绝难抵挡金国大军,于是他便开始在这一带修建工事,组成防守链,用来联合附近地区的防守力量。
当时宗泽先是在京城四面都布置将领,各自带领其部队进行防守,又在城外修建二十四处坚固的墙壁,用来延缓金人的骑兵攻击。这些坚壁沿着黄河形成连珠之势,构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也将陕西以及京城东西的诸多防守兵力有效联合了起来。这些工事在之后的防守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也是宗泽的一大贡献。此事在《宋史》中有如下记载:
"真定、怀、卫间,敌兵甚盛,方密修战具为入攻之计,而将相恬不为虑,不修武备,泽以为忧。乃渡河约诸将共议事宜,以图收复,而于京城四壁,各置使以领招集之兵。又据形势立坚壁二十四所于城外,沿河鳞次为连珠砦,连结河东、河北山水砦忠义民兵,于是陕西、京东西诸路人马咸愿听泽节制。"
宗泽当时还在军队中提拔新人作为抗金的后备力量,民族英雄岳飞在当时还是年轻将领,曾经犯法将要受刑,正是宗泽看出了他的军事才能,释放了他并派岳飞前去制止金兵对于汜水的进攻。岳飞没有辜负宗泽的期待,大败金军,他也因此积累了名望,逐渐成长为抗金的核心力量。
宗泽在其担任开封府尹的时候已经年迈,但是依然尽心竭力地投入到了抗金的工作中,其矢志不渝的精神感动了南宋人民,这也是其被尊称为"宗爷爷"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其在临死时高喊的三声"过河"更是其一生坚持抗金的缩影,鞠躬尽瘁的宗泽绝对堪称中华民族的英雄。
结语
南北宋交接的时代是大汉民族历史上的黑暗时刻,最高统治者被俘更是奇耻大辱。但是在这样的时刻依然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显示出了中华民族的不屈斗志与高贵气节,宗泽就是其中的最佳代表。虽然宗泽不似岳飞那样有着神话般的个人战绩和声望,但是其力挫金军进攻,构建防御体系,联合多路义军的功绩也是值得称道的。
而宗泽最值得称道的并不是他的实际贡献,而是其在坚持抗争中展现出的抗争精神,与岳飞不同,宗泽面对的是更加动荡的乱世,在这样的情况下宗泽依然能够坚定的投入到与金国的战争之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而且宗泽在与义军,士兵,以及百姓的相处过程中有长者之风,为人宽仁又充满斗志,是当时中原抗金力量的精神领袖,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愿意用"宗爷爷"这样的词来称呼他,这也是当时汉族人民对于英雄的最高褒奖。
参考文献
1《宋史》
2《续资治通鉴会编》
3《三朝北盟会编》
文章内容为本号100%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