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之死是南宋历史上的天大冤案,而丞相秦桧也因全程参与陷害被世人痛骂岳飞。秦桧等人的跪像。
后人在解读岳飞之死时,往往将其原因归结为:迎二圣(迎回徽秦二帝)的口号和抗金行为威胁了投降派的共同利益比如宋高宗和秦桧。
值得一提的是,提出迎二圣的并非岳飞,而是宋高宗在继位诏书中率先喊出“同宫两宫复辟”。两宫,还我疆域”的口号。
其实秦桧一开始想杀的是韩世忠。
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局势趋于缓和。
宋高宗赵构仿效太祖赵匡胤的先例,先后调张俊、韩世忠、岳飞为枢密院,授闲职,剥夺三人兵权。但是,韩世忠对秦桧的议和行为却极为不满。他上书十余次,逼迫陈勤惠害国。
秦桧为了除掉韩世忠,先是安排淮东将军胡昉诬告韩世忠的亲派耿卓,然后引出韩世忠谋反。为防止韩世忠旧部叛乱,秦桧授意岳飞、张俊瓜分韩家军。张俊欣然应允,岳飞却表示绝不“以同级之私谋私利”,并上书将诬告事告韩世忠。
韩世忠接到信后大惊,亲见宋高宗才躲过一劫。但是岳飞的行为惹怒了秦桧。
回到临安后,秦桧又故技重施,贿赂岳飞手下将领王贵、王俊,诬告岳飞爱谋反张献,然后将岳飞引出。随后,岳飞、岳云父子相继下狱。
岳飞案的审判长何柱,原本是秦桧的心腹,曾数次参与弹劾岳飞。岳飞在朝堂上背上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深深地渗入他的肌肤,更让何铸感动,转而向秦桧诉说心声。
不得已,秦桧用万七歇换下了审判长,给岳飞加了两条罪名:留守淮西之战不进;虽然话也没有根据,但宋高宗还是下了一道命令:“赐岳飞死刑,张先、岳云依军法执行,下令处死杨义中。
”
但就在这时,一向阴险毒辣的秦桧却出人意料地做出了一个举动:他以刑部和大理寺的名义,奏宋高宗的名义,请求救岳飞之子岳允一命。
斩草除根,秦桧不会不知道这个道理,那么秦桧为何会做出这种“杀父救子”的奇葩举动呢?
这还得从宋朝的一项特殊规定说起。宋太祖赵匡胤开国后,曾在太庙立誓,要求后世不杀大臣,不杀上书信者。整个北宋,昭帝都严格遵守执行,就连吕多勋、丁纬这样的皇位之争大案,也以流放告终。
宋高宗即位元年,一脸懵逼的老皇帝宋徽宗特地通过南归的宋大臣曹询传话给赵构:“夷祖有誓,藏于太庙,并发誓不杀大臣辞官,不祥之人”。
所以,即便是身居丞相的秦桧,也不敢擅自杀害岳飞,只能通过皇帝赵构的诏书“赐死”。至于岳云和张宪,秦桧只是按照宋朝的惯例申请两人免于死刑,并非良心发现。
当然,秦桧此举可以说是一箭双雕。他不仅乘着皇帝的猜疑除掉了岳飞,同时还把杀臣违背誓言完全推给了赵构。事实上,早在和铸质疑岳飞案为冤案时,秦桧就故意揭穿“今尚义”(皇帝的命令),而韩世忠在得知岳飞被下狱后也上门质问,秦桧的答案是“毫无根据”。(言外之意是君王下令处死大臣,大臣无故不得不死)。
那么,既然也是诬告的手段,为什么宋高宗放了韩世忠,却处死了岳飞呢?
南宋大儒朱熹的分析可谓犀利:“张、韩亲近高宗,故至善;岳飞疏疏,高宗嫉妒,故他被秦国惩罚了。”他从叛军手中被救出,因此深得赵构信任。然而,岳飞因抱怨皇帝不给他派兵,于绍兴七年(1137年)擅自辞职回到庐山。这两件事引起了宋高宗的严重怀疑,为后来岳飞的悲剧埋下了隐患。
参考资料:《宋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