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安禄山本为胡将,唐玄宗为何会那么信任并重用他?

安禄山本为胡将,唐玄宗为何会那么信任并重用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834 更新时间:2023/12/8 2:01:13

李隆基即唐玄宗,先天元年至天宝十五年在位,因安史之乱而退位,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安禄山本为胡将,虽因李林甫一记昏招而得以获得发展空间,但他之所以能够受到唐玄宗的信任,无外乎三种方式:一是装傻充愣,在唐玄宗面前表现出一副心思简单的样子;二是脸皮够厚,深知杨贵妃得宠的他懂得走后宫路线;三是收买官员,完全杜绝了于自己不利的消息传入皇帝耳中。有了这三点,直到安史之乱爆发之时,唐玄宗也未对其产生疑心。

装傻充愣,装出一副头脑简单的样子

俗话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唐朝最初虽用胡将,但也防胡将,从不让其独自掌兵,然而就因为李林甫一记昏招,使得安禄山获得了壮大的可能。不过,想要在汉人为主的朝廷中获得重用,至少要消除皇帝对胡将的防范之心,于是安禄山便选择了装傻充愣,博取皇帝信任。

在装傻充愣方面安禄山是个好演员

为了迷惑唐玄宗,安禄山在朝廷中完全装出一副未经开化的野蛮人形象,使得唐玄宗对其的印象总停留在淳朴、憨厚、简单方面,认为其并没有什么花花肠子。就这一点来讲,安禄山算得上是个好演员了。

例如在上书朝廷诉说自己的忠诚时,他的文章并不如汉人官员那么辞藻华丽、气势磅礴,不但直截了当,甚至有些可笑,甚至像市井小民那样诅咒发誓。而作为一个“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的大胖子,在行走都不便的情况下,却经常在李隆基面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来讨得皇帝的欢心。

安禄山为取悦李隆基无所不用其极

又如在皇帝带其参拜太子时,他又装作不知“太子”是什么,直愣愣的问道“臣蕃人,不识朝仪,不知太子是何官?”唐玄宗解释说:“是储君。朕百岁之后,传位于太子。”安禄山才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但还是说道“只知陛下,不知太子,臣今当万死”。

面对这样一个“淳朴、憨厚”的人,皇帝又怎么可能对其起疑心,于是“玄宗尤嘉其纯诚”,安禄山开始获得重用。

脸皮够厚,坚定的走后宫路线

安禄山深知杨贵妃在李隆基心中的地位,因此他除了直接讨好皇帝之外,还通过后宫路线,讨好杨贵妃,从而实现“曲线救国”。而为了讨好杨贵妃,安禄山简直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将脸皮够厚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

要知道安禄山可是比杨贵妃大16岁的,然而为了讨好杨贵妃,他竟然请求李隆基允许自己当杨贵妃的养儿。而对此,安禄山显然不是口头说说那么简单,此后他每次入朝觐见均是先妃后帝,李隆基对此感到奇怪,于是便问其原因,安禄山则欣然回答“蕃人先母后父”,这直率的回答顿时令李隆基龙颜大悦。

一次,杨贵妃过生日,安禄山前去拜寿,而杨贵妃则用绣绷子绑住安禄山,欢呼动地。唐玄宗奇怪,于是派人前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回报说“贵妃与禄山作三曰洗儿,洗了又绷禄山,是以欢笑”,而这也勾起了李隆基的童心,于是欣然前往,极乐而罢。此后,宫中均称安禄山为“禄儿”,任其来去自由。一个300多斤的大胖子,整天被人呼作“禄儿”,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

凭借着杨贵妃的耳边风,安禄山此后更获李隆基宠信,他向李隆基请求担任河东节度,唐玄宗没有疑虑便授给了他,最终竟然以胡将的身份做到了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

收买官员,屏蔽对自己不利的声音

除了不择手段的取信于皇帝和杨贵妃之外,他还非常懂得利用朝廷和地方消息不通的优势,在朝廷派员到地方了解情形时,安禄山不惜以重金予以收买,使其回朝后尽说自己好话,从而使得朝廷获取的信息失真,使得言论始终对自己有利。

早年间,于是忠臣张利贞作为河北采访史到平卢,安禄山便“多出金谐结左右为私恩”,张利贞回朝之后果然“盛称禄山之美”,朝廷在信息失真的情况下,便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安禄山反而因此被提拔为代理御史中丞、平卢节度使。

而在塑造战功方面,安禄山又是报喜不报忧,甚至利用熟人关系,对契丹酋长大摆鸿门宴,“大置酒,毒焉,既酣,悉斩其首,先后杀数千人”,然后用向朝廷谎报战绩,从而成功将自己塑造成为了一个队朝廷忠贞不二,又能征善战的良将。

后来,在安禄山实力大涨,坊间流言四起之际,宰相杨国忠认为安禄山将反,于是向李隆基建议应该提拔安禄山为宰相,削其兵权。而由于固有印象,唐玄宗还是决定先派人去看看,于是“使中官辅璆琳赐大柑,因察非常”,而安禄山再度重金贿赂,结果使者回朝,对皇帝盛言边境无恙。

也正因为这种情报失真,导致朝廷对安禄山始终没有疑虑,甚至就在安禄山谋反前夜,在传言已经漫天飞舞的情况下,唐玄宗仍然坚信安禄山不会反。

标签: 唐玄宗唐朝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文征明不止书法了得,还在哪些方面也不逊其他三大才子?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征明,书法,文史百科

    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许多人对文征明或者江南四才子的朝代不甚明了,在这里特别

  • 探索古代史上最著名的三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战史风云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以少胜多的战役,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从夏、商到今天的现代社会,期间更迭了18个朝代。改朝换代的同时自然避免不了发生战乱,从古代打仗的角度来讲,国力、兵力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输赢;但是我们的老祖宗不乏能人异士,以数万之军攻破数十万人的

  • 王昌龄被人害死,宰相张镐替他报仇雪恨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王昌龄,唐朝,历史解密

    说起古代文人的黄金时代,我们往往向往的是宋朝。那时朝廷重文轻武,文官俸禄高,而且还不随便杀害上书言事的士大夫,让许多后世文人心向往之。其实,在唐朝时,引言获罪的人很多,但真正因言而死的文人却并不少见,这与明清完全不同。而且,在唐朝文人之中,普遍存在侠义之风,他们互相赞美,结伴出游,纵酒高歌,书写了一

  • 揭秘:石碏是大义亲的纯臣还是阴谋家呢?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石碏,春秋,野史秘闻

    石碏在诛杀州吁造反中将自己的儿子也处死了,有人说他是大义灭亲,可也有人说他是姑息养奸的阴谋家。具体怎么回事呢,还让我慢慢道来。卫庄公夫人庄姜膝下无子,次妃厉妫也不能生育,但她有个妹妹叫戴妫,当年也陪嫁过来,生了两个小孩:完和晋。这庄姜就收养了完,视如已出。庄姜又给卫庄公物色了一个宫女,而且这个宫女给

  • 他是刘备的心腹之患,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备,蜀汉,风云人物

    他是刘备的心腹之患,最后结局如何?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要说刘备的宿敌,那就是曹操了。他俩无论是治国还是用兵,都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他们的手下也经常展开激烈的对决。今天要说的就是,后来居上的张郃,他到底有怎样的作为呢?一起来看看吧张郃最初登场,是在官渡之战中,和张辽打成平手。而后开始,他的人

  • 刘娥为什么要打压寇准,最后使得寇准被罢免相职?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

    刘娥与寇准,一个是为史书称赞的贤后,一个是为民爱戴的贤臣。刘娥为什么要打压寇准,最后使得寇准被罢相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天禧三年的时候,宋真宗经常生病,身体柔弱,无法处理政事,这是朝中政事都交由皇后刘娥来处理,刘娥在渐渐掌权下,得到朝中大部分的势力,这时她开始打击宰相寇

  • 为什么会发生马神甫事件?造成了什么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马神甫事件,清朝,战史风云

    晚清时期发生了不少要案谜案,其中不少还成为了列强入侵中国的导火索。其中“亚罗号事件”与“马神甫事件”最为出名。亚罗号事件我们另有撰文予以详述,接下来我们对于马神甫事件为大家做一个交待。1854年,英国不满目前获得的在华特权,串通法国、美国凭借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有“恐不无稍有不变更之

  • 淖齿和齐湣王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 他到底做了什么事情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战国,赵国,历史解密

    公元前301年,齐宣王去世后,继位者是他的儿子田地,史称齐湣王。齐湣王即位时,七雄为了争霸天下,战争已进入白热化。齐国独霸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齐国力量仍然不可小视。相对而言,东方以齐国为首,西方以秦国为首,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称为西帝,齐湣王称为东帝,其他国家主要是围着他们参与各次大战。合纵

  • 古儿别速美丽娇艳,嫌弃蒙古人体臭,最后却嫁给了蒙古之王

    野史秘闻编辑:心作祟标签:古儿别速,蒙古,野史秘闻

    世间之事,变化无常,每个人都无法预料到自己的未来发展。或许,在你早年曾经嫌弃无比的人亦或者是物,最终却陪伴着你的后半生。在中国历史上,经历过这种事情的人很多,其中便包括了古儿别速。古儿别速是一个美丽娇艳并且风情万种之人,这样的一个美人最为嫌弃的便是蒙古人的体臭。但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她后来却嫁给了蒙

  • 胡林翼为巴结上司 与其小妾结为兄妹 ,为什么人们还要去称赞他?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胡林翼,清朝,风云人物

    清代设有两类地方长官,一是总督,二是巡抚。一般而言,总督管辖多省,巡抚管辖一省,总督主兵事,巡抚主吏事,且总督位望较崇。不过在实际履职的过程中,总督和巡抚的职能有很多交叉冲突之处,相互之间形成掣肘。这样的制度设计,很容易引起一地的督抚之间不和,互相争权夺利。比如晚清时两广总督那彦成与广东巡抚百龄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