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为的君王,身边总是人才众多,众志成城,也因此创造了很多君臣佳话,秦惠文王与张仪,刘邦和张良,刘彻和霍去病,而在战乱纷纷的五代十国,也有这样一个年轻人,年少游学,游历四方,随后语出惊人,隐居山中,待明主出世而辅助,最终一统北方,虎视天下,可惜这位宰辅去世太早,那位君王也忘记了宰相的临终嘱咐,最终倾国之力南下而兵败,北方再次陷入战乱,这个宰相叫王猛,一个文武全才的读书人。
王猛,字景略,青州人,他出生的那个时代,是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当时的后赵实力强大,隔着长江和东晋对峙,青州被攻破自然是民不聊生,毕竟石虎不是什么爱民的君主,王猛跟随家人颠沛流离,最终到河北定居。年少虽然家贫,却能独具慧眼,读书不停止,观天下风云变幻,为人慢慢变得庄重起来,那时候圣人有训,“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于是王猛游历北方,在后赵都城得到侍中徐统的邀请,邀请他入后赵为官,王猛明白,后赵只能是昙花一现,于是以隐居为由拒绝。其实当时有识之士都明白,后赵如烈火烹油,一时的光鲜下面危机四伏,各地割据豪强野心勃勃,只是在等待一个机会。终于,公元前349年,威压北方的暴君石虎去世,没有确定继承人,最终后赵内乱爆发,一年之内换了三个君王,自然无力镇压各地,也是这个时候,前秦建立了,在关中称王。
这个时候,最强大的还是南方的东晋,见到北方内乱,恒温发兵十万北伐,仓促之下,前秦战败,恒温驻军灞上,雄兵十万,百姓纷纷夹道相迎,王猛也来到恒温军中,一番高谈阔论,恒温为之叹服,随后发问,我带领十万王师北伐,为何没有关中豪杰前来投奔。王猛毫不避讳的指出,您囤军灞上,他们搞不清楚您的意思。确实,这个时候的恒温已经有了想要推翻东晋朝廷的决心,怎么可能再消耗自己的有生力量。王猛的话触动了恒温的内心,他久久没有开口,最终说了一句,江左无人可以比得上先生,先生可愿助我?这时候恒温面对秦军的坚壁清野,后勤不足,最终决定撤军,临行前抛出了橄榄枝,这时候的恒温在东晋可以说权势滔天,只要王猛点头,前途不可限量。然而,东晋朝廷始终是世家大族把持,内斗也很严重,王猛请教老师后,决定在北方寻找明主而辅助之。于是,拒绝了恒温,回到山中隐居读书,以待明主。
很快,王猛的机会来到,符生继位后,刚愎自用,最终惹得国内贵族不满,符坚野心勃勃,也想要问鼎天下,于是在尚书的推荐下,来到了山林,见到了这位命中注定的宰辅,两人一见如故,或者说,抱负相同,最终在符坚的请求下,王猛出仕,开始为理想而奋斗。公元357年,符坚发动宫廷政变,诛杀符生,登基后听从王猛的建议,为了缓和国内矛盾,自降为大秦天王,王猛也由一介白衣成为了中书侍郎。摆在符坚面前的,是一团乱麻,王猛认为,应该推行法制,依法治国,于是在始平县开始,王猛担任县令,在这里盗贼横行,豪强众多,王猛雷厉风行,直接鞭笞死树大根深,毫不害怕王猛的官吏,结果被关押,消息传到长安,符坚出面给王猛撑腰,有了底气,王猛自然着手整顿吏治,维护治安,再加上符坚有意提拔,很快就做到了尚书左丞。可以说权倾朝野。而符坚的下一个目标,就是那些毫无作为的功勋子弟,王猛再次担任先锋,率先和那些人斗争。但是在那个时代,皇权才是王道,最终王猛在符坚支持下,彻底改变了原来无所事事的功勋子弟占据高位的情况,甚至太后的弟弟强徳也被诛杀,一时间人人拍手称快,不光推行法制,王猛还推行教育制度,同时激励人才,可以说,在王猛和符坚共同努力下,秦国走上了正途,国力强盛,自然准备出兵他国。
十年征战,公元366到376年,王猛不仅仅是运筹帷幄,更是亲自出征。当时的天下,北有鲜卑拓跋氏,西有前凉张氏和杨氏豪强,东有前燕慕容,男有东晋司马,此外野心勃勃的少数民族,地方豪强,还有被灭亡的后赵等复辟势力,可以说,无处不在征战。王猛和符坚都没有想着偏安一隅,一个想一统北方,一个想一统天下,野心勃勃的两人带着麾下猛将,开始扩张。先后击败了匈奴刘,乌恒独孤,鲜卑拓跋,当然,以政治诱降为主,直到前凉的抵抗,那一战,王猛亲自领军,大破,诛杀敌军一万七千多人,随后兵锋所指,各国退让。这个时候,内乱爆发,符柳起兵造反,勾结前燕,威逼长安。王猛以逸待劳,坚守不出,他明白,攻克长安是不可能的,自己只需要保存实力,消灭叛乱后出兵前燕就可以了,但是造反的符柳认为王猛懦弱,派兵突袭长安,于是一场漂亮的伏击,叛乱彻底解除,符坚再一次收归了大权,国内不安定因素被压制,这一次,兵发前燕。
当时的情况也有利于出征燕国,恒温北伐,燕国请求援助,答应割让土地,结果战胜后赖账不还,于是符坚占据了道义制高点,当然,这虽然和王猛一开始设想略有不同,不过,还是可以打的,王猛统兵三万,迅速攻克洛阳,完成了西征第一步。公元370年,王猛接过符坚手中长剑,再次西征,这一次,五万对三十万,但是我觉得,前燕估计是抓的民夫,王猛从壶关出发,一路势如破竹,纷纷投诚,最终止步晋阳城下。几天后,王猛主力在晋阳城下集合,王猛挖隧道派遣精锐突击城门,里应外合之下,晋阳城破,之后挥师南下,前燕的灭亡就在咫尺之间。前燕最后的力量在潞川和王猛对战,本来前燕统帅方针正确,拖就好,结果王猛精锐骑兵一阵突袭,吓坏了前燕皇帝,下令决战,就这样,双方草率的开始决战。大战前,王猛鼓励士兵,一战功成,光宗耀祖。于是,前秦兵威大振,最终乘势继续南下,围困了邺城,等符坚到达后,前燕灭亡,至此,北方形势已定,随后,王猛利用外交手段,迫使前凉等地投降,北方基本平定,天下十分,秦已有其七,东晋再也不谈北伐。
然后,历史总是遗憾的,就像诸葛亮六出祁山,最终累倒,王猛也因为积劳成疾,病倒了,临终前建议符坚,守成为主,慢慢消化已经灭亡的鲜卑等国的实力,东晋需要徐徐图之,不可操之过急,归降的豪强才是不安定因素,王猛去世后,果然时局如其所预测的一样,淝水之战,一战亡国,而叛乱的,正是王猛建议杀死的慕容垂等人,只能说,天时不在秦,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