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二年(前635年),周襄王因其兄弟太叔带与皇后季隗通奸将隗后打入冷宫。季隗的父亲狄君派兵杀往周天子的都城一成周,无奈周襄王逃往郑国氾城(今河南省襄城县)。太叔带夺取王位后将王廷之事托于近臣管理,自己和隗后到温地游玩去了。
周襄王避难氾城后,立即向各国诸后告难,并派使者到晋国求助。晋文公即召赵衰、狐偃等大臣商议。
狐偃认为,求得诸侯的拥护,没有像为天子的事情尽力这样有效。这样做不但可以得到诸侯的信任,而且合于大意。继承文侯的事业,同时又以信用宣扬在诸侯之中,现在可以做了。赵衰亦曰:“求霸莫如入王尊周……方今尊王,晋之资也。”
晋文公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兵分两路南下。一路由右将军溱率领围攻温地,一路由赵衰率领迎接周襄王返京。温地人们得知晋军救驾,便开门献城,迎接晋军,并杀死太叔带于隰城。夏四月,赵衰一路护送周襄王回到京城成周。
回到京城,晋文公受到了周天子的嘉奖,亲自设宴款待文公,除赐给大量金帛外,还把阳樊(今河南济源东南)、温(今河南温县西南)、原(今河南济源西北),攒茅(今河南修武)四个地方划归晋国。
此举不仅使晋文公获取了足够的政治资本,还使晋国领域扩展到太行山以南的地区(卻臻)。
非常巧合的是《史记·晋世家》:“重耳为晋文公,赵衰为原大夫,居原任国政。”意思是说重耳返国上台为晋文公,把赵衰封在原地任命为国政处理政务。这个原地为九原山之原。时间为平息吕甥、卻芮之后文公元年“赏功劳之时。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即前635年把前后两年两件事记在一起“原,晋侯文公归国,封赵衰原地。赵衰为原大夫,狐溱为湿大夫。”
分为两层意思,后一层意思文公勤王后冬天,把周襄王赏赐济源封给赵衰,温县分给狐溱作为食采地。卫文选、李尚师、马保春均认为赵衰第一个居原地在河南济源。那么,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大放异彩首屈一指的军事家先轸,又称"原轸”做何解释呢?
《山西通史》的解释,因其采邑在原(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北)又称“原轸”。做为旧贵族的先轸并非晋文公逃亡时的骨干,即使食采地分封到此处也在城濮之战后。
倒是卫文侯先生:“按先轸即原轸即原轸,先与原氏同,则为无疑。”
《正义》曰:“原其上世所食也。’考当时赵哀方为原大夫,而轸之原当为上世原之旧氏,而与赵氏之原因,或分原邑其食之。”
“上世所食”,济源还是周襄王的地盘,先轸的上世怎么有条件去到那里生活呢?反过来证明赵衰“居原任国政”只能是九原之原。也给马保春先生赵氏封地在绛或其附近找到了答案。
襄汾县赵康镇赵雄村就是赵衰故里,以赵堡、南赵、北赵、东西汾阳十几个赵姓为主的村落就是绵延不绝的后代;而相邻的永固村居民大都数都姓原,应该是先轸的后代。
其实包括封温县为食采地狐溱,其后代狐射姑也封在赵雄西北襄汾县贾岗一带,有南、北贾坊,贾罕、贾岗、南贾、北贾。均属夷吾承诺给里克的汾阳之田百万亩中。
之所以对赵衰的"居原”地费这么大的功夫,因为它不仅与晋献公的故绛晋城紧密相连,也与赵衰儿子赵盾的成长轨迹密切相关。
编辑:DOROTHY
投稿方式:
邮箱:laojiashanx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