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汉书·外戚传》记载:诏遣宗正刘长乐、执金吾刘敢奉策收皇后玺绶,自杀。
根据史书记载,卫子夫是自杀而不是汉武帝刘彻动的手。被司马迁唯一赞美的女子,卫子夫虽无佐君之功,却有内助之贤,为何要自杀呢?
巫蛊事件,卫子夫受牵连
归根结底,巫蛊事件,是汉武帝晚年做的一件老糊涂事情,也有可能是刘彻年纪大了,也相信迷信,鬼神之说了。这件事情直接导致卫子夫的女儿,卫青的长子,太子以及卫子夫死去。
简单来说,事情起因是卫子夫的侄子公孙敬声目中无人,最后被人误告与公主有情况,同时用巫蛊这类的邪术诅咒天子。最后汉武帝下令抓捕公孙父子并冤死在牢房里,卫子夫的女儿,还有卫青的长子都被赐死。事情还远远没停止。另外宠臣江充怕太子继位后跟他清算,于是就在汉武帝耳旁吹风说这个巫蛊来自于宫廷之内。于是刘彻就给他权力彻查,最后终于在太子府找到了桐木人偶。
太子刘据一脸懵的状态,就想着赶紧辩驳下,说明自己的清白。毕竟诅咒自己的父亲可是大逆不道,不符合礼制的行为,说不定就变成他谋反的铁证。可谁知道江充就没给他机会说清楚,最后太子刘据为自保起兵。可太子能用的兵太少,最后就找母亲卫子夫借兵,而由头就是江充要谋反。最后太子死了,刘彻收回了象征皇后身份的玉玺,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卫子夫以死明志。
可以说卫子夫是被逼无奈才自杀,但是为何汉武帝刘彻没派人拦着,刘彻对卫子夫的死一点都不会后悔吗?
有句古话说的好,“自古无情帝王家”,所以刘彻对于卫子夫的死并不后悔。
帝王的心如果太柔弱,也是无法管理整个国家。很多人可能都只是帝王心中的一个过客哪怕是霍去病,卫青这样做出杰出贡献的人。那为什么说刘彻不后悔呢?
完全凭借自己喜好做事。李陵事件让很多人都觉得刘彻喜怒无常。话说李陵率领几千士兵于匈奴单于8万骑兵交战,连战8天8夜,战败被俘。当消息传到汉武帝耳中,十分愤怒。李陵作为李广将军的长孙,做的事情太让刘彻失望,于是朝堂上也纷纷指责李陵的行为,说他是给祖上蒙羞。这时侯太史令司马迁出来说了几句公道话,但是怒火中烧的刘彻怎么可能听得进去,于是一气之下直接下令将太史令处以宫刑。后来又偏听公所敖一人之言,说李陵正在给匈奴练兵,这下子汉武帝彻底爆发,杀了李陵全家。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汉武帝听不得别人的劝说,在他心里只要认定的事就一定是事实。偏信则暗,这也就是说帝王喜怒无常,更说明了他的冷血。所以面对卫子夫的死,或许在刘彻心里只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
刘彻对于卫子夫的感情不是最真挚的。从历史走向上我们看到,刘彻一共四任皇后,从金屋藏娇的陈皇后陈阿娇,到做了38年的皇后卫子夫,再到李夫人病逝,最后钩弋夫人。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如果感情专一的话,刘彻完全可以不再立后,在这点上,朱元璋对马皇后就是真挚的,朱元璋在马皇后死后一直到死,都没有立后。而且刘彻担心发生如汉朝开国之初外戚乱政,于是杀母留子,就算是被逼无奈但是也不得不说明,他对于感情只是一种慰藉,当不了真。所以对待卫子夫自杀这件事上,看不出来他的悔意。颁发罪己诏,却不承认巫蛊之事。这就是刘彻或者说是帝王自负的地方。一个帝王面对着天下子民生活穷困潦倒,于是将责任都归到自己身上,不得不说,汉武帝是有大魄力。可是罪己诏却没有提到自己受到巫蛊之事的影响,所以从本质上来说,他不认为自己错的。面对自己嫡长子刘据的死,他也只是弄了个望乡台,思念自己的儿子。而对于卫子夫死后,都没有让她跟自己合葬一起,虽然当时没有这样的风俗,但至少如果对卫子夫有亏欠,就应该将她的陵墓迁到离刘彻进点的地方吧。所以说,刘彻的自负让他对卫子夫的死,不存在后悔的感情。从这三点可以看出,汉武帝刘彻对卫子夫没办法做到举案齐眉的水平,也是卫子夫的一种悲哀吧。
卫子夫的死或许对汉武帝有触动,但绝对算不上后悔。毕竟帝王心里,自己都是对的!所以说帝王都是薄情寡义也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