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108位好汉中,最先出场的不是第一主角宋江,也不是大名鼎鼎的武松、鲁智深或者林冲、李逵,而是九纹龙史进。为什么是史进先出场呢?名家点评较多,金圣叹认为,史进先出场,是因为其名是“进于历史”的意思,是作者夸自己的书,堪比历史,所以由史进来推动整本书的故事。
然而,当细看史进的故事时,很多人会说,这位少年英雄本身有许多问题。
比如说,史进因为喜欢刺枪使棒,不肯务农,气死了老母亲;史太公去世后,史进依然不肯务农,更不能好好打理家业;又因为跟朱武、杨春、陈达三人义气相投,结果被李吉举报,最后家业全没了,自己也不得不逃亡江湖,后来还因为没钱,在赤松林干起了拦路打劫的事儿。
对了,宋江攻打东平府时,史进说自己有个相好在那,他可以通过相好叫李瑞兰潜入府中,到时候可以跟宋江里应外合。结果很倒霉,他刚进去就被人告发捉住了。
据此,有人得出结论,说史进好色,是个不孝子,算不得好汉等等。实际上,这么说完全不客观,因为不全面。史进也有其优点,也有功劳,并不是真正的坏人。
比如,史进跟王进较量枪棒,被打败后,纳头就拜,对王进毕恭毕敬,金圣叹也赞同地说“妙绝史进,快绝史进,令人有生子当如九纹龙之叹也”;得知少华山有强盗后,史进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安慰,而是整个史家村的安危,为此他还出资组建了护卫队,并且在陈达来借路时,成功俘获陈达;他虽然在赤松林抢劫,但是和鲁智深一同打死了生铁佛崔道成和飞天夜叉丘小乙这两个恶人;鲁智深帮金翠莲时,他也出了十两银子。
还有一件很容易被读者忽略的事,那就是:史进落草少华山后,曾遇到一位画匠叫王义,王义有个女儿叫玉娇枝,因为漂亮,当地的贺太守抢了过去,还把她父亲王义发配到远恶军州,史进先是救了王义,又为救玉娇枝匹马单枪去刺杀贺太守,结果被抓。
这些都能看出来,史进是耿直而又有侠义心肠的好汉。
史进之所以气死老母,是因为母亲想让他务农,而史进则要学棍棒。就好像今天的大学生选大学或者专业一样,有的人想考这个大学,父母则极力让他选择另外一所大学,电视剧《小欢喜》中就有这样的情节;也有的人喜欢音乐、美术、舞蹈,可父母就是要他去做老师或者医生等。如果孩子听了父母的话,就会抱憾终身;如果孩子不听,父母气出病或者气死了,大家就会说孩子不孝顺。
这样的评价,对孩子公平吗?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力,不能用道德或者亲情来绑架。盛世学文,乱世学武,史进的选择本来也没错,更何况他爹是里正兼庄主,家大业大,这样的家庭,恐怕没多少孩子愿意去做农民。
其实,我个人认为,这也是作者处理“母亲角色”的一种方式。仔细看全书,很多好汉的母亲都没有被提及,被提及的都有代表性,史进母亲被气死,李逵母亲被老虎吃了,王进母亲跟着王进投靠老种经略相公了。其他好汉的母亲,要么直接说死了,比如武松,自幼父母双亡;要么就是含糊用“接老小上山”含糊带过,要么就根本不提。
父亲角色也一样。作者对于好汉的父亲,要么不提,或者很快结束他们的戏份,比如说他们生病去世,要么就是含糊带过去,直接接上山。详细说到的只有宋太公、孔太公、穆太公等寥寥数人,宋江的父亲宋太公戏份最多,这是作者用来表现宋江孝心的。
为何会这样?总结起来就是,父母角色对好汉的影响很大,不尽快结束他们的戏份,好汉是无法自己做主的。所以,作者要么不提,要么尽快结束他们的戏份,要么就是一笔带过。
说史进勾结盗贼,败坏家业,这一点也不对。朱武等三人都有本事,只是被逼无奈才落草。还有,史进若是安心在家务农,好汉们都在家安心生活,娶妻生子,直到终老,那跟江湖就没关系了,又何来水浒呢?
至于说史进好色,更是用圣人标准来要求他了。史进作为少年人,有个相好的无可厚非,何况这在当时也很合法,不能算污点。即便史进前期真的有问题,但也瑕不掩瑜,整体上来说他是个不错的好汉。
看小说不能站在上帝视角,否则每个人都有问题,站在作者的视角,才能正确看待书中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