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英宗时朝廷多次征召王安石入京,他为何拒绝?

宋英宗时朝廷多次征召王安石入京,他为何拒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故事迷 访问量:681 更新时间:2024/1/28 9:44:25

王安石是宋朝最著名的宰相之一,在历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后世对其的评价褒贬不一。他主持的“熙宁变法”也被称为”王安石变法“,被认为是积极有效的强宋政策。他在历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因其文采斐然,也被列入了”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实在熙宁变法之前王安石就已经名闻遐迩了,是宋朝文坛的风流人物之一。可是他却多次恳辞朝廷的委任,表现出了无意于仕途的意愿。甚至于在宋英宗治平年间,朝廷多次征召他入京为官,他都找各种理由拒绝,直到宋神宗即位才答应。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王安石会推辞入京做官呢?

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是士大夫文人们的主要理想,儒家学者们更是总结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系列人生历程。作为宋朝文人中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之一,王安石在众望所归下入京为官本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可是他从宋仁宗后期便开始以各种理由推辞,到了宋英宗时期干脆躲在老家以母丧为由避而不见,实在是有违士大夫们的人生理念。有人说王安石清高,不愿意沾染官场的污秽,无意于仕途。但从熙宁变法的情况看,事实显然并不是这样的。如果王安石真的清高到如此境界,他根本不会接纳宋神宗递出的橄榄枝。

从熙宁变法来倒推,可以看出王安石对于仕途还是很在意的,否则不会提出一整套变法强宋的措施,以至于搅得宋朝朝野天翻地覆。由此可见他在隐退老家期间,并没有放弃对仕途的探索,也一直在尝试着寻找强宋的办法,最终才拿出了一套变法措施。因此很多人感到疑问,王安石为什么不提前把措施拿出来?为什么从宋仁宗后期,到宋英宗的整个时期,都对朝廷委任的官职视而不见呢?要知道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做官都是绝大多数文人的终极理想。王安石既然没有放弃仕途,却又做出这副清高的模样,其目的何在?

要解释上述问题,这要从王安石做官的历程开始分析。王安石是宋仁宗庆历二年的进士,先任淮南节度判官,后调任鄞县知县。王安石在任期间政绩斐然,兴修水利、扩办学校、勤政爱民,得到了很高的赞誉。王安石先后得到文彦博欧阳修等朝廷宰执大臣的推崇,成为新进官员之中最为杰出之一。宋仁宗嘉佑三年的时候,他入京任度支判官,向宋仁宗提出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这是他第一次提出变法强宋的主张。这里面王安石总结了他为官多年的经验,指出了宋朝弱势的积弊,提出了强宋的一系列措施。

然而宋仁宗虽然口头上对王安石进行嘉奖,但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此后王安石就开始闹脾气了,对朝廷委任的官职各种推辞。很多官职都是在他多次推辞后才勉强接受,其中不乏修《起居注》、任直集贤院、知制诰等朝廷重要职务。这些职务从宋朝的官场潜规则看,都是作为未来宰相的备选官职,可是王安石却坚决推辞,摆出一副无意于仕途的模样。嘉佑八年,他更是以母丧为由,直接辞官回江宁守丧。整个宋英宗时期,朝廷多次征召王安石,王安石都无动于衷,用各种乱七八糟的理由拒绝入朝。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王安石越是拒绝入朝,他的声望就越高,到宋神宗初年达到了顶峰。因此很多后世学者分析的时候,都认为王安石是故意在养望,为后来入朝当宰相作准备。实际上这种说法是完全没有证据的主观臆测,难道他把天下人当傻子不成。当时可是宋朝最为兴盛的时候,名臣名将遍地,没有一点真本事,靠着作秀能够当上宰相?这种说法完全是痴人说梦,把天下人当做三岁小孩了。实际上从历史背景的分析,王安石拒绝入朝是有着深层次的考虑的。当时宋朝朝廷的政治环境,的确与他的政治理念不合,不入朝反而是最好的选择。

王安石是庆历二年的进士,这个年份对他的政治理念有着重要的影响。庆历二年正是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之前,第二年新政便如火如荼地展开,虽然庆历新政不到两年就夭折了,但是对王安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此王安石产生了自己的政治理念,那便是“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这个理念贯穿了王安石的人生,也是他的所有熙宁变法的根本出发点所在。可是在庆历新政失败后的岁月里,这个理念在朝廷中是得不到认同的,甚至有着极多的反对派。可以说王安石选择辞官归隐,就是为了回避这些反对派,等待最好的崛起时机。

史书上有句话说得非常好,赵宋皇室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阶层作为国家的统治阶级,占据了国家大部分的资源,也垄断了朝廷政治的走向。尤其是在庆历新政失败后,士大夫的保守派上台,彻底垄断了朝廷政策,形成了铁板一块的文官集团。这个文官集团非常强大,不仅有原来保守派的宰相,而且就连庆历新政的参与者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都背叛范仲淹而加入其中。这个文官集团是代表整个士大夫阶层的,是为他们说话和谋求利益的。任何与士大夫阶层利益发生冲突的政策或者官员,都会被他们群起而攻之。

王安石的政治理念是“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这种改革是要触动统治阶级利益的。作为统治阶级代表的文官集团,自然会对这种理念的改革政策强烈反对。文官集团作为统治阶级的代表,其主要的构成便是士大夫阶层中的富人。让这些富人把自己的利益拿出来,救济受到苦难的贫民。让富人家族放弃部分政治利益,使贫民家族的子弟能够做官,发挥他们的能力,使宋朝强盛起来。遏制富人家族通过腐败攫取国家权力和资源的路子,让社会回归公平正义,激活宋朝中下阶层百姓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改革措施,从一开始就遭到文官集团反对。

实际上在庆历新政失败后,包括包拯在内的名臣都重提过类似的改革,但都石沉大海了,由此可见文官集团势力的强大。在这种强大的政治势力下,就连宋仁宗都放弃了新政改革,王安石选择退避三舍也是很正常的。他上书宋仁宗再提改革,也只是投石问路,看看朝廷和皇帝的反应。当文官集团反对呼声极大的时候,王安石发现时机不对,于是选择了明哲保身。从庆历新政失败后,到宋英宗濮议之争之前,宋朝朝廷的文官集团就是铁板一块,谁都啃不动。就连包拯那么强的攻击力,也只能在其中泛起一点水花而已。

面对这种政治格局,就连宋仁宗、曹太后这样的人物都得妥协,王安石能有什么办法呢?王安石选择退避并不是懦弱,而是待机而动。他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观察朝廷的动向,为未来的改革作准备。另一方面也通过深入到中下层的百姓中,了解了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源,丰富了改革强宋的手段。等到宋英宗濮议之争后,朝廷格局大变,铁板一块的文官集团分裂了。原本在把持朝政,在对抗曹太后的垂帘听政时团结一心的文官集团,因为对濮议的争议,在曹太后的两封手诏下彻底瓦解了。

表面上的胜利者如韩琦、欧阳修等人却是文官中的少数派,虽然位高权重,却不得人心,成为了士大夫阶层的叛徒和奸臣。被贬黜离开东京汴梁城,到了各地坐冷板凳的文臣们反而是多数派,影响着整个国家的舆论动向。这种情况的出现给了王安石机会,他可以从文臣中选择自己的合作者,有了机会重新把改革之路推到朝廷的议题中。实际上在濮议之争后一年多的时间里,王安石都是在做这个事情。他没有选择朝廷中当权的韩琦、欧阳修等人,就是因为这些人依旧是士大夫阶层极端保守势力的代言人,是为了私人利益不择手段的。

王安石没选择宋英宗赵宗实,是因为濮议之争彻底暴露了他的薄情和自私。赵宗实本是濮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别说继承皇位,就连当濮王世子的资格都没有。正是因为宋仁宗和曹太后的扶持,他才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但他一上位就拉拢文官集团与曹太后对抗,又通过濮议否定宋仁宗的皇考地位,就是个过河拆桥的白眼狼。这种极度自私自利,毫无人情味的皇帝,怎么可能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而进行改革?王安石不信任赵宗实,而韩琦和欧阳修又有背叛范仲淹的前车之鉴,他自然会对其发出的征召视而不见,果断地找理由拒绝。

直到赵宗实去世后,韩琦和欧阳修被天下文官群起而攻之,不得已选择辞官自保。朝廷中的政治格局大变,此时才给王安石带来了机会。可以说王安石在熙宁变法之前的任何决策和选择都是深思熟虑的,是对朝廷政治格局进行过深入分析后的选择。但是他忽略了一点,这便是宋朝天下不是老百姓的,而是士大夫阶层的。无论怎么变,只要老百姓不能当家作主,变法永远不会成功。指望着士大夫阶层发善心,那是过于天真烂漫的想法。实际上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其根源便是在于宋朝士大夫阶层从根子上烂完了。

标签: 宋英宗

更多文章

  • 宋英宗开启濮议之争,曹太后为何选择对其让步?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大赛场标签:宋英宗

    濮议之争是宋英宗执政时期最大的政治事件,也对宋朝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直接为后来的新旧党争埋下隐患。这个政治事件的起因是赵宗实亲政后意图为自己的父亲濮王赵允让争取名份,进而引发了朝廷文官集团内部的政治分歧。这场政治分歧让将韩琦、欧阳修为首的两府大臣,以王珪为首的两制大臣,以及以司马光为首的

  • 顺治的孝惠皇后不受宠爱却能当56年太后,康熙是如何孝敬她的?

    历史人物编辑:从保瑞标签:孝惠皇后

    还记得《鹿鼎记》当中那个皇太后么,她的历史原型,就是顺治帝的继后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她并不是康熙帝的生母,但是却受到康熙帝的格外孝顺。康熙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原本只是妃嫔,做了太后没几个月就嗝了,实在是个没福气的人,而康熙帝时期宫中的皇太后就是孝惠章皇后,另一位是太皇太后,即孝庄太后。顺治

  • 孝惠皇后邵氏:明世宗朱厚熜登基后,为他这位祖母的名分操碎了心

    历史人物编辑:狡猾的兔子标签:孝惠皇后

    前言: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四月二十二日正午之时,大明王朝新天子朱厚熜身着衮冕,由大明门中门进入紫禁城。而在登基之前,皇帝先到宫中拜见了他的亲祖母:宪庙贵妃邵氏。这里略作解释,所谓的“宪庙”,是对朱厚熜祖父明宪宗朱见深的敬称。此时的邵贵妃已经寡居三十四年,而且早已双目失明。听说亲孙子做了皇帝,

  • 狸猫换太子的真相是什么?宋真宗和刘娥自由恋爱,却牺牲了李宸妃

    历史人物编辑:一品文史汇标签:李宸妃

    整天倡导自由恋爱的宋真宗赵恒,终于如愿以偿地和自己最爱的女人刘娥生活在了一起。可是他们也不是没有烦恼,刘娥想要做皇后,可是群臣们一直都不答应。为啥?因为刘娥和宋真宗是自由恋爱,属于没名没分的那种,而且还嫁过一次人。当初宋太宗赵光义,可是给儿子宋真宗安排了两位嫡妻,她们才是皇后的人选。不过这两位嫡妻先

  • “狸猫换太子”的真相是什么?李宸妃不认儿子,刘妃更是贤良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爱吃的鲢鱼头标签:李宸妃

    “狸猫换太子”的真相是什么?李宸妃不认儿子,刘妃更是贤良皇后包青天的名号是如雷贯耳的,听到这个名字,一瞬间就会想到面色黝黑,额间明月的形象,也会想起武艺超群的展昭和机敏的公孙策,还是一桩桩奇案,说起奇案,牵连最大的案子,莫过于“狸猫换太子”一案。据说先帝宠妃刘李二人,同得宠爱,又同时有孕。先帝言,先

  • 为什么刘娥能夺走李宸妃的儿子?主要是在于皇帝的态度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守望者标签:李宸妃

    有人说,如果吕后、武则天、慈禧太后处在一个后宫,谁会是赢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答案当然不同。但是有一个网友的回答十分经典,他说:“关键要看皇帝是谁。”在宫斗戏中,皇帝的态度相当重要,皇帝倒向哪一边,哪一边就是赢家。就如宋朝的刘娥能抢走李宸妃的儿子宋仁宗,就在于她们的丈夫宋真宗的态度。宋真宗(赵恒)

  • 李宸妃走后,宋仁宗的表现如何,清平乐与狸猫换太子哪个更真实

    历史人物编辑:七弦君讲史标签:李宸妃

    时下,热播的大型古装剧《清平乐》受到光大影迷的一致好评,这部电视剧整体来说制作精良,包括服饰、人物动作、故事背景基本上符合真实的北宋历史。读史君看过这部电视剧后,脑海里首先想到的不是里面的俊男俏女,而是围绕主角宋仁宗的一段小说演义。狸猫换太子,想必大家都已熟知。它是小说“三侠五义”里的一段故事,说的

  • 李宸妃去世后家族受到何种优待,宋仁宗赵祯为何对舅舅加官晋爵?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大赛场标签:李宸妃

    随着《包公案》的戏剧和小说在民间广为流传,作为故事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狸猫换太子”案也成为民间百姓了解宋朝皇家故事的主要来源之一。故事所展现的包公的忠诚、宋仁宗赵祯的孝道、奸妃刘娥的阴险和李宸妃的悲惨故事,都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很多人在谈论这个案子的时候却不知道,李宸妃故事虽然悲惨和曲折

  • 《大宋宫词》:刘娥让郭清悟入宫意在拉拢郭氏为自己和赵受益打算

    历史人物编辑:音乐创作者标签:郭清悟

    电视剧《大宋宫词》由刘涛及周渝民领衔主演,华丽精美的服装,每一帧都可做壁纸的美图。随着剧情的更新,赵受益渐渐长大行了冠礼。刘娥有意劝皇帝收回贬寇准的圣旨,刘娥去见义父郭太师,郭太师告知刘娥皇帝贬寇准的真正一意图。刘娥明白了皇帝的心思。在太师府刘娥见到了郭太师的孙女郭清悟甚是喜欢。见她与太子赵受益年龄

  • 《大宋宫词》:任性妄为的郭清悟被废是迟早的事

    历史人物编辑:美言不文娱乐社标签:郭清悟

    电视剧《大宋宫词》以61集完结了,关于刘娥一生的故事在刘娥穿衮服入太庙后结束了。此后便要开启的是赵受益关于整治大宋的时代。刘娥垂帘之时为受益选了郭清悟为皇后,虽然皇帝心系曹汝。但是还是体谅了刘娥一片苦心,娶了清悟为后,曹汝为妃。清悟自小得刘娥喜爱养于宫中,但是却娇纵任性。大婚之日其父亲郭崇信嘱咐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