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成就,与岁月无关,与经历有关,最根本决定于经历之后做了什么。千古一帝秦始皇亦是如此。
我认为秦始皇之所以没有立后,是与其经历、见闻息息相关,尤其是自己母亲赵姬的所作所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改变了秦始皇对女人和权利的看法。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立西北之边垂,最终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任。在他的设想里面,秦国作为当时最大最强的国家,在国土统一,书同文,车同轨的大框架之下,应该可以流传万世之后。他也为自己培养了合格的继承人-公子扶苏,然而让人觉得奇怪的是,当时秦国的皇后却并不是公子扶苏的母亲。
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做了什么?
1.侍女出身成为王后,却早早守寡。秦始皇的母亲赵姬曾经是吕不韦的一个侍女,后来被吕不韦赠送给了秦始皇的父亲,由此秦始皇嬴政才得以出生。在秦始皇父亲回归秦国继承王位以后,秦始皇的母亲赵姬的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但是,秦庄襄王才35岁的时候就因病死去,母亲赵姬也因此不得不早早守寡。
2.赵姬不甘寂寞,在秦始皇还小的时候就做出了很多祸乱宫闱的事情。她的所作所为秦始皇也知道,感觉非常丢面子。但是碍于母子关系,秦始皇并没有采取什么过激的行为。直到母亲赵姬怀上了别人的孩子,才终于激怒了秦始皇。奸夫和两个孩子均被残忍杀死,而秦始皇也气得和母亲断绝关系,直到大臣以“秦王要统一天下,需以孝义为先”为由,才说服秦始皇将母亲接回身边供养。
但此事造成的影响极其恶劣,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而言,秦始皇因为这事,心灵的创伤是非常大的。所以他对身边的女人都不信任,都存有戒心,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秦始皇之所以没有立后,除了自己母亲赵姬的影响,作为皇帝他还看到了父辈立后的弊端。
1.秦国宣太后主政时期国策偏向性很强
宣太后以一个楚人身份,嫁入秦国王室,并主政秦国朝政多年。为了让秦国更为彻底的执行自己的政策,宣太后任命了四位和楚国有千丝万缕关系的人为秦国高官,这四个人分别是她同母异父的弟弟魏冉,还有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芈戎,以及他的两个儿子公子悝和公子芾。他们和宣太后是非常亲密的亲属关系,所以在宣太后政策在秦国执行的时候毫无阻力。
这几个人虽然不算平庸之才,但秦国朝政长时间掌握在外戚手中,会导致秦国的国策发生明显的偏向性。为了维护自己母国的利益,宣太后会让秦国国策更加偏向于楚国,而这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损害秦国的利益。
而因为自己女人是别国出身,就要将自己的国策进行改变,甚至是牺牲本国的利益。占有欲极强的秦始皇根本不可能答应,这个世界上的女人千千万,将来统一六国想要什么样的都有,何必为了一个女人,偏移自己的战略目标?
2.秦国宣太后执政期间秦昭襄王权力曾被架空
秦楚联姻之事早有先例,这样的事情,也不是一年两年,也并非一次两次。这个事情作为一项国策,被秦楚两国执行了一百多年。但只有秦国宣太后嫁到秦国以后,才出现秦朝君主权力被架空的情况。在此之前,类似的事情并没有发生。
而且因为宣太后所任命的楚国系四贵,执掌秦国朝政时间过长,对朝堂的影响和渗透非常彻底,甚至在某一段时间内,他们还掌握秦国的兵权。在这种情况下,秦昭襄王的权力被他们所限制,段时间内无法做出自己的抉择。而对于外人而言,只知有太后和四贵,却不知有秦王。
如果说秦昭襄王遇到这样的局面,可能会因为顾及自己母亲的颜面,而不会采取较为激烈的措施去维护自己的王权。但对于权力欲望极强的秦始皇而言,有这样的先例在前,如果自己的王后也像宣太后这样贪恋权利,势必会对自己的继承人造成非常大的困扰,由此引发的朝堂动荡,对于秦国而言是非常危险的。
结语
秦始皇不立后,不仅有之前宣太后对于朝政的强势影响,并且还尝试架空秦昭襄王,这种事情不能忍。而自己老娘祸乱宫闱,做出诸多丑事,也让他对女人失去了最后的信任和信心。为了给自己和继承人减少麻烦,立后的事就直接被秦始皇抛诸脑后。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女人或者干权或者摄政,都不是秦始皇想要的结果。如果事不可为,所谓的王后不要也罢。#千古一帝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