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本厚重而耐人寻味的书,翻来阅读,每一页每一处都精彩纷呈,无数细节里暗藏玄机,小人物也有大世界,例如张敖就是如此。
关于张敖,在浩瀚如烟的史书里,他的生平不过寥寥数笔就被带过,《史记》里的记载非常简单,名士张耳之子,父亲逝后承位为赵王,尚鲁元公主,后谋反,贬爵宣平侯,死后追谥为鲁元王,夫从妻谥,亘古绝今。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人,他的一生也有令人想要探究的谜团,那就是作为皇帝的女婿,张敖为什么会谋反?而这个问题的答案,藏着一段鲜为人知,龌龊不堪的过往……
时光倒流回千年前,秦末乱世,天下逐鹿,刘邦在张良,萧何,韩信,陈平等大批杰出人物的帮助下,从社会底层摸爬滚打至坐拥天下。彼时,汉朝建立,天下初定,可刘邦却一直辗转反侧,因为他心里很清楚,他还没有站在权力的最高峰,此时此刻,天下还有八位异姓王,他们实力强大,随时可以拥兵自立,割据一方,可他却不能马上将他们除之而后快,毕竟这些异姓王都是昔日陪他打江山的有功之臣。不过,善于帝王之术的刘邦很快就想到了解决之法,那就是他虽然不能直接除去异姓王,却能寻衅挑事,将他们一个个替换掉。而事实上,刘邦在这件事也做得很成功,自即位起,他先后顺利除去燕王臧荼、楚王韩信、韩王信,然后,他的目标对准了赵王张敖。
根据《史记·张耳陈馀列传》里记载,汉高祖七年,刘邦过赵,赵王张敖礼之甚恭,但高祖却在宴间箕踞詈,即肆意辱骂。一年后,汉高祖再经赵地,依旧是对张敖极其无礼,而这次,张敖依面上隐忍不发,可在那一年却参与了一场刺杀。当然,刺杀失败了,在事情败露后,刘邦得偿所愿的将张敖贬爵宣平侯。
这就是张敖谋反的全过程,从表面上看,张敖举兵是因皇帝刘邦在宴席间对他态度倨傲无礼,存心羞辱,所以才逼他走到了这一步,但细读历史,这其中另有原因,只不过答案不在《史记·张耳陈馀列传》里直接给出,而是隐没在了《史记·淮南衡山列传》里,在《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淮南厉王刘长,是高祖最小的儿子,他的生母原本是赵王张敖的美人。汉高祖八年,皇帝刘邦经过赵地时,赵王把美人献给他,因此有孕。
虽然在《史记》中,太史公用的“献”字,但我们只要稍微推敲一下就能明白,这里所谓的“献”绝不是臣子取悦君王而准备好了美人献到御前邀宠的那种,而是由于太史公无法直接将刘邦在设计逼反张敖时的这些行径写出,埋下的线索,因为即便在当时相对开放的社会风气下去看这位帝王的行为,也委实龌龊不堪,所以记叙时就十分隐晦。而这样的推敲也不是空穴来风的,可以从两点证实其可靠性。
第一,刘邦在宠幸了赵姬之后,并未带走她,而是依然留在了赵王宫,由此说明,刘邦并不是真的看上了她,而仅仅只是想用她羞辱张敖;第二,赵姬在生下儿子刘长之后,不久就自尽了,试问她如果真的是张敖献到御前邀宠的美人,那么这个时候她正“母凭子贵”,怎么会反而自绝性命?
自此,关于张敖真正参与刺杀刘邦行动的真相被揭开,原来在汉高祖八年,刘邦为了侮辱张敖,居然强行宠幸了他的妾室。是可忍孰不可忍,张敖这才参与了刺杀刘邦的行动。
张敖的一生,在史书里掀起波澜的只有这件事,此后他的名字被淹没在历史洪流里,但时光悠悠过千载,终究还是有人从蛛丝马迹里窥探真相,这一切都是那么荒谬,却又在那个时代真真切切发生过,无论是刘邦,还是张敖,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各有各的情理之中,帝王需要至高无上的权力,而张敖他忍无可忍,只是可惜了这故事里的赵姬,女子本无辜,奈何受牵连,留给后人一声叹息。
参考文献: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