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赵高,赵国人,生于秦国,本为秦国宗室远亲。赵高以秦二世胡亥为跳板,逐步上位,最后官至丞相,权倾朝野。开创了太监乱政的先河,在秦朝暴政的基础上更加严苛厉法,结党营私、铲除忠良,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那么赵高是如何一步步窃取大秦皇权的呢?
一、实力上位
赵高的母亲曾触犯刑法,刑满后被收入秦朝官府设立的收容刑满释放人员工作的隐官。其父亲大概同样是在隐官工作的下级文法官史,通晓法律、精于书法。成年后的赵高能成为书法大家,并通晓法律断案,估计便是源于家庭教育。
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汉、吴三朝书法家五十九人,其中就有赵高。秦朝统一文字时,令李斯作《仓颉》七章、赵高作《爱历》六章、太吏令作《博学》七章作为全国规范字帖。
由此可看出赵高在书法上的造诣还是非常高的。由于他为人勤奋又精通法律,被秦始皇提拔为中车府令掌皇帝车舆。更为重要的是,秦始皇还让他教儿子胡亥书法及刑法判案。赵高善于察言观色、逢迎献媚,很快就得到了胡亥的赏识,从此赵高上位便有了一块优质的跳板。
二、发动政变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返回的途中,驾崩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在驾崩前,秦始皇令掌管皇帝符玺的赵高,拟诏召长子扶苏回咸阳主持丧事并继皇帝位。赵高担心扶苏继位后会对自己不利,而自己一直追随胡亥并深得其赏识,如果胡亥继皇帝位,那自己的仕途也必将一帆风顺。因此诏书拟好之后,赵高表面应诺始皇帝,实则私自将诏书暗中扣押下来,并未发出。
由于秦始皇驾崩的地点不是在皇宫内,并且之前也没有确立太子。丞相李斯为防止宫内诸皇子得到始皇帝驾崩在外的消息后,相互争夺皇位而引发大乱,于是封锁了秦始皇驾崩的消息。除了随驾的胡亥、赵高及几名宠臣外,其他人均不知内情。
此时的赵高悄悄拿着之前未发出的诏书,找到胡亥说自己掌管玉玺,重拟诏书易如反掌,劝胡亥取代扶苏继位。胡亥一听,天底下还有这等好事?所以当即与赵高一拍即合。但是他们两人都清楚,事情要顺利进展,必须得到丞相李斯的支持,接下来赵高便开始游说李斯。对李斯晓之以厉害,如果扶苏继位李斯的丞相之位可能不保,而少子胡亥为人敦厚仁慈(说白了就是便于掌控),这才是你李丞相和我赵高心目中最合适的继位人选。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李斯终于向赵高妥协,协同赵高一起毁掉之前的诏书,假托秦始皇之命,立胡亥为太子。并拟假诏书发给扶苏,以“不孝”为罪名,令扶苏及蒙恬自裁。于是胡亥继位,赵高因此功劳被封为郎中令。
三、剪除异己
胡亥继位后,既贪图穷奢极欲、声色犬马的帝王生活,又深知自己得位不正而内心惶恐。赵高也同样有此担忧,因此他向胡亥建议,依靠严刑峻法将心怀不满的大臣连坐诛杀。胡亥同意了这种做法,于是将生杀大权交付给了赵高。从此,赵高剪除异己、残害忠良的行动就开始了。蒙恬、蒙毅兄弟、许多忠直大臣以及秦始皇的12个儿子、10个女儿均被赵高借故杀害。
四、权倾朝野
为了防止胡亥接触忠诚又敢于直言的大臣,赵高以胡亥年轻,在众臣面前会暴露弱点而引天下人耻笑为由,建议将朝政交给自己处理,说皇帝只顾享乐就行了,当然这也正中胡亥下怀。从此赵高便开始独断专行,继续剪除异已的同时,安插自己的亲信于朝廷要职。接下来更是以谋反之罪将丞相李斯害死,而自己担任了丞相之职。此时的赵高已经位极人臣、权倾朝野。朝堂之上,事无巨细全经他一人之手。秦二世胡亥已成了名副其实的傀儡皇帝。
至此,大秦帝国的皇权已完全落入了赵高的手中。
赵高把持朝政后,倒行逆施、胡作非为,到最后甚至杀胡亥立子婴,最后虽被子婴所杀,但赵高的所作所为已经使曾经强大的秦朝帝国积重难返,很快就走上了灭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