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蒙郎君一见钟情;故贱妾有感于心。”这句浪漫的句子出自,清·古吴墨浪子《西湖佳话》。
所谓“一见钟情” ,从字面意思来看,说的是两个互相不认识的男女,一见面就彼此生了“喜欢”的感觉。反观“日久生情”,指的是两个人相处的久了,自然就慢慢产生了感情。
一见钟情
在如今这个速食年代,很多人说“一见钟情”不靠谱吧,实则不然,一见钟情的一对儿男女,一定是在初次的见面中,互相对对方身上的某一个点产生了强烈的好感。一见钟情,说的简单直白点,钟的就是脸蛋和身材,钟的是彼此的第一印象。
你总不能指望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通过你邋遢的外表发现你内在的心灵美吧。成年人,最大的优秀就是自律,严格要求自己,随时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和个人形象。
不论男女,一定要在生活中保持自律,如果你的年龄增长了,而皮肤一直保持的光滑紧致,身材匀称有加、穿衣有品、谈吐优雅大方,这样的人被异性一见钟情很正常啊。人都是视觉动物,都喜欢美好的人和世间万物。
对于一见钟情这件事,我是相信的,自己亲身经历过。
“一见钟情”的经典事发: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有名的辞赋家、音乐家。
早年家中贫寒,郁郁不得志,父母双亡后寄住在好友王吉家里,王吉是当时的县令,一直对司马相如照顾有加。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是当地首屈一指的大富豪。卓王孙与王吉素来交好。
有一日,卓王孙在家宴请王吉,司马相如也在被请之列。
席间,免不了要作赋奏乐助兴。司马相如得知卓王孙之女卓文君美貌非凡,文采出众,于是在众人的起哄下奏了一首《凤求凰》。卓如君也久慕司马相如之才,遂躲在帘后偷听,听出司马相如琴中求偶之意,遂两个人互相心生爱慕。
日久生情
如果两个人开始就对彼此没有感觉,非要在一起相处培养感情,可能有人会说,相处久了会产生感情的;是的,父母那一代人很多人都是靠着媒人介绍认识后,匆匆忙忙结婚了,那个年代的他们,物质的贫瘠和知识的匮乏导致大多数人的婚姻都是父母包办的,基本都是婚后过日子以后才慢慢产生了感情。
但父母亲那代人的婚姻不合,不幸福的也很多。
传统的老观念导致他们总以放不下孩子为借口,被传统思想禁锢,为了不被亲戚朋友议论笑话,牺牲了自己一生的幸福勉强过着根本不喜欢,不想要的生活。
不过相较之下,日久生情之所以能比一见钟情更为真实,是因为日久生情的这个过程,致使两个人可以对对方有更完整深入的了解,直至被其吸引,因此产生的感情也许会更牢固吧。
结语
一段好的情感一定是需要相互陪伴,共同滋养彼此的,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讲,一见钟情是存在的,一见钟情的故事从古至今比比皆是。只是相遇的场景不同,人物不同、但是四目相对时,擦出爱情的火花都是相似的。
日久生情中的双方自然也见证着彼此的成长,同时也更全面的了解了对方的优缺点,甚至可能连对方家庭成员的个性特点都一清二楚的,情感是建立在对对方全面了解的基础之上的。
从陌生的相识再到相知,最后变成携手余生的那个人,一路走来,这当中的点点滴滴也是弥足珍贵。
所以,不论是一见钟情还是日久生情都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
对于“一见钟情,日久生情”你更相信那个呢?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