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末年,王莽意图篡汉立新,由于集权过多、权力分配不当,触及权贵阶层的深层次利益,以致惨败身死。一时间天下纷乱四起,绿林、赤眉各路豪强揭竿而起,天下盗贼横行、四境不宁。
此时的颍川郡颖阳县,道旁一座墓园中,寂静阴冷、野无烟火,一位少年独自守候在墓旁。每当有人从此经过,都惊讶于这位少年的孝道,即便是叛军、流寇,也不得不佩服小小年纪竟能有如此毅力和孝行节操。
这位少年,就是双亲亡故祭(zhai)肜(rong),《后汉书》称其“以至孝见称”,而在天下大乱中小小年纪独自一人守墓,其胆量也不可谓不大。这位祭肜,就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祭遵的堂弟,可算是出身将门了。
而祭肜接下来的传奇一生,也是从祭遵的堂弟这个身份开始的。
一、因堂兄祭遵之故,青年祭肜来到光武帝身边
祭肜的堂兄祭遵,跟随光武帝打天下,立下军功无数,同时执法甚严不徇私情,建武二年(26年)因功封为征虏将军、颍川侯。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光武帝将祭肜拜为黄门侍郎,长期将之留在身边。《后汉书》记载,“光武初以遵故,拜肜为黄门侍郎,常在左右”。而则正是光武帝一向的做法,将功臣子弟留在身边做官,一是奖励有功之臣,另一方面也许可能有留为人质的意图。
至于为什么是堂弟祭肜,而不是祭遵的其他兄弟或子侄呢?因为祭遵没有儿子、也没有亲弟弟,祭肜又父母双亡,而且很可能就是跟随祭遵生活。从后来祭遵亡故光武令祭肜长期为之守墓就可以得知,祭肜是以父兄之礼待祭遵的。
而此时祭肜所担任的“黄门侍郎”究竟是什么官职呢?根据《后汉书.百官志》记载,“黄门侍郎,六百石”,李贤等注:“掌侍从左右,给事中,关通中外。及诸王朝见于殿上,引王就坐”。也就是说,黄门侍郎作为外官(区别于中官)之中长期在皇帝身边,“侍从左右”作为皇帝的耳目或消息传递者,同时也负责引座等礼仪性工作,品秩为六百石。
“黄门侍郎”一职,虽然品秩不高,但对于朝堂上的一切、皇帝身边的一切,都可以见识甚至适度参与,这对青年祭肜的能力锻炼、见识提升是很有好处的。
祭肜堂兄祭遵像
二、奉帝命为兄守墓,祭肜出仕地方,展露治理才能
建武九年(33年)春天,祭遵在陇下军中病死。祭遵无子,祭肜就成了那个为他四时祭祀的人。为此,光武帝派祭肜为偃师长,可以在为政一方的同时,常常为堂兄祭遵奉祀。
而此时关中及洛阳周边的割据势力已基本扫平,地方也需要人才进行治理。这也为祭肜发挥治理能力提供了平台。史称“肜有权略”,在偃师长任上5年,治理的井井有条,在朝廷的考核中名列第一,并被升迁至东海郡襄贲令。
在襄贲令任上,祭肜继续着他高超的治民、捕盗才干,把一个“盗贼白日公行”的襄贲,治理为“政清”,并再次得到朝廷精神和物质双重嘉奖,“玺书勉励,增秩一等,赐缣百匹”。
两任地方,祭肜已从一个大胆至孝的年轻人,蜕变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能员干吏,显示出他具备的胆略、勇气和智慧,可堪大用。
汉光武帝像
三、边境有事,远赴辽东
自秦汉以来,匈奴一直在北方边境骚扰,屡屡破境而入,秦始皇大修长城,汉武帝多次远征,匈奴往往去而复返,中原王朝苦不堪言。
东汉初年,从凉州到幽州,北部边境也同样没能逃过匈奴的蹂躏,《后汉书》称“缘边破于北狄”。但由于忙于平定内部叛乱,东汉朝廷一开始无力顾及北部边境,即使有驻军也常常因为国中有事,而不得不将军队从边境调回。
建武九年(33年)以来北部军阀卢芳勾连匈奴,朝廷派遣讨虏将军王霸等多次讨伐,不分胜负,以至于王霸上书建议光武帝“宜与匈奴结合亲”。
而与此同时,匈奴与此时已经兴起的鲜卑、赤山乌桓“连和强盛”,不断深入边境各州之地,烧杀抢掠人畜财物。东汉朝廷深以为忧,唯有向边境增兵,每郡几千兵力,遣将调兵在险要之地进行扼守。
《后汉书》:“当是时,匈奴、鲜卑及赤山乌桓连和强盛,数入塞杀略吏人。朝廷以为忧,益增缘边兵,郡有数千人,又遣诸将分屯障塞。”
建武十七年(41年),为应对辽东边境局势,光武帝派出了他手中重要的能人祭肜,任其为辽东太守。祭肜从此将开启他为国守边的生涯,也是他仕宦生涯中的高光时期。
四、牧守辽东三十年,降鲜卑、伏乌桓功勋卓著
光武帝在于匈奴缠斗将近十年后,才派出干员前往辽东,当是为破解匈奴与东北地区的鲜卑、乌桓之间的联合,而策略则是剿抚并用、以夷制夷,从东面缓解东汉正面应对匈奴的压力。
一到辽东任上,祭肜就立即着手备战,“励兵马,广斥候”。随后祭肜又发挥出能文能武的才具,“有勇力,能贯三百斤弓”,身先士卒,屡次击败来犯之敌。
建武二十一年(45年)秋,祭肜迎来一场巨大的胜利。当时鲜卑集合上万骑兵,祭肜则亲率数千人冲锋陷阵,大败鲜卑骑兵并斩首三千多个,缴获战马一千多匹,同时迫使几千鲜卑骑兵落水而死。经此一仗,“鲜卑震怖”,从此不再犯境。
一个下马威打出气势,接下来就该招抚了,这才是破解匈奴、鲜卑、乌桓联合的长久之计。建武二十五年(49年),祭肜派人“示以财利”,招鲜卑来投。鲜卑大都护偏何同意归附,同时鲜卑周边的满离、高句丽等,也都遣使来朝,为光武帝献上貂裘好马等贡物,光武帝甚为欣慰、大加赏赐。由此,光武帝通过文武双全的祭肜,剿抚并用收服东北地区的鲜卑、赤山乌桓、满离、高句丽等少数民族。
而最后一步,则是更重要的“以夷制夷”。关键人物就是鲜卑的大都护偏何,“愿自效”也就是愿意为祭肜效力。而祭肜也不失时机的使出了激励招数,他对偏何说要想为汉家天子立功效力,就要去攻击朝廷最大的敌人匈奴,并献上斩杀的敌人头颅算数,“审欲立功,当归击匈奴,斩送头首乃信耳”。
偏何二话不说,转身就去攻打匈奴左伊秩訾部,斩首两千多,而且自此以后年年都对匈奴发起进攻。偏何还帮助祭肜将赤山乌桓的魁帅斩杀,降服乌桓。
匈奴架不住两面夹击,从此日益衰落,鲜卑、乌桓等时时入朝进贡,东汉王朝的边患终于可以暂时松一口气了。
汉明帝永平十二年( 69年) ,祭肜在镇守辽东接近30年之后,重回洛阳朝廷,明帝拜祭肜为太仆,位列九卿之一。
祭肜一生除了短暂的地方政治经历之外,长时间镇守辽东边境,取得了可谓辉煌的成绩,恩威并用平息边境。终东汉一朝,以小小太守之职,可以抚夷狄如此深入其心、建功业如此之重,而且被后世提及最多的人,恐怕无人能出祭肜其右。虽然在后来的再征匈奴中,因为小人作祟而半途而废,但仍然不能否认他的才干和功业。史称“肜之威声,畅于北方,西自武威,东尽玄菟及乐浪,胡夷皆来内附,野无风尘”,“肜抗辽左,边廷怀和”,并非过誉。
祭肜之所以可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一方面当然是他个人的能力和魅力所在,正如史书中所说,“抚夷狄以恩信,皆畏而爱之,故得其死力”,在其死后鲜卑和乌桓还念其恩泽进行拜谒。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祭肜在辽东的作为,符合了整个东汉王朝北方战略,因此整体和局部相得益彰,才能基本上达到降鲜卑、伏乌桓、击匈奴的目标。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