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三国乱世里大家各奔东西,靠着的树倒了就选下家也再平常不过。为了一展才能夺取功名的武将无可奈何下换个君主也在常理之内。更何况刘备忠义仁厚不比昏君,是个正直有能力的主。有个好领导何乐而不为?在一边是死亡一边是换主的选项里,大部分将帅选的都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更何况刘备惜才,他很重视庞德一心想揽入麾下。
关羽替刘备劝降的时候,就有表示只要归汉,就保证给予高官厚禄并授以重用
。此时,庞德早期跟随的马超刚好也在刘备阵营里。有熟悉的兄弟在身边,跟着刘备岂不是天时地利人和吗?其实庞德不效力刘备的原因关羽心中最明白。
庞德的忠义精神
庞德是三国猛将,曹魏名将。《三国志》中斩杀敌方主将的战例只有两次。
一次是关羽白马斩颜良,而第二次就是庞德在河东之战斩杀了郭援。
又有战败过许褚、夏侯渊、张郃、徐晃等诸多名将的记录,充分说明了庞德的武力值不容小觑。越骁勇的武将就越讲究忠义,比如关公的不降曹只降汉。庞德的忠义精神一直存在不允许他易主,这也是他能流芳千古被百姓称颂的原因所在。看到庞德不投降,关羽是理解的。
其次,庞德和关羽的渊源不浅。
庞德因为哥哥庞柔在蜀汉而遭到猜忌不服气,赌气要和关羽决一死战。在战斗中,甚至一箭射中关羽的额头。庞德清楚知道如果真到了刘备帐下和傲气盛的关羽是处不来的。而且最后关羽水淹七军捉了自己,庞德丢了脸面肯定是不愿意投降。
襄樊之战后,于禁投降,庞德却直立而不跪,关羽向庞德劝降,说:“卿兄在汉中,我欲以卿为将,不早降何为?”庞德骂关羽说:“竖子,何谓降也!魏王带甲百万,威振天下。汝刘备庸才耳,岂能敌邪!我宁为国家鬼,不为贼将也。”遂为关羽所杀。
宁死不屈的庞德将忠义诠释到了最后,临死前还在骂关羽刘备灭刘备威风涨曹操的士气。
曹操听说后伤心悲痛了很久,叹息说:“吾知(于)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加封庞德的两个儿子,曹丕在位时继续追谥庞德为“壮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庞德宁愿死也没效忠刘备为他赢得了身后名。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慕名前来到庞德墓参观纪念。所以说,庞德宁愿去死也不效力刘备的背后原因只有关羽心里最明白。
庞德儿子庞会等两人在庞德死后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关内侯,邑各百户。数十年后,庞会跟随锺会、邓艾出征蜀汉,破成都,为其父报仇而屠灭关家后裔。(此说真实性有待商榷。王隐所著《蜀记》错谬之处、所在多有,裴松之谓其不然:此事有伤阴德,亦错失为将之道。彼时各为其主,羽不得以而杀德,何其会能因而灭尽关氏?大节亏失,徒污其父义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