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要权倾朝野和皇权抗衡,那么最简单的,肯定要绝对控制京师的兵权。比如周勃等汉初大臣灭吕氏,废少帝,董卓入洛阳后的一系列行为包括之后李傕郭汜的行为,全都是倚仗了他们的武力。而霍氏的兵权逐渐的一直被宣帝剥夺中。“徙光女婿度辽将军、未央卫尉、平陵侯范明友为光禄勋,次婿诸吏中郎将、羽林监任胜出为安定太守。数月,复出光姊婿给事中光禄大夫张朔为蜀郡太守,群孙婿中郎将王汉为武威太守。顷之,复徙光长女婿长乐卫尉邓广汉为少府。更以禹为大司马,冠小冠,亡印绶,罢其右将军屯兵官属,特使禹官名与光俱大司马者。”包括霍禹在内一系列霍氏党羽的兵权被宣帝剥夺。很直接的说,就武力这块,霍氏就没有了抗衡皇权的资本。
自汉武帝信用中朝官以后,权臣要对抗皇权,那么不光要控制武力,在禁中也要时刻监视皇帝,以防止皇帝与他人勾结。虽然号称霍氏党羽在禁中的有各昆弟诸婿外孙。而在禁中是以魏相、许广汉为首包括许、史外戚,并且把一些霍氏羽翼驱逐出了禁中。宣帝不光给了丞相魏相这个外朝官给事中,而且剥夺了霍山的领尚书事的权力。“时,霍山自若领尚书,上令吏民得奏封事,不关尚书,群臣进见独往来。”
也就是说霍氏的重要权力处处被宣帝夺回,其实霍氏最后都没有了什么抗衡宣帝的资本。
当初张安世与霍光废刘贺,也算是雷厉风行。霍光死后,宣帝执政时却是战战兢兢,“车骑将军张安世始尝不快上,上欲诛之”,不过张安世毕竟没死,并且为卫将军隶两宫卫尉,城门,北军兵。宣帝的权谋很厉害,恩威并施。张安世也能说是霍光的左膀右臂,虽然不知道与霍禹关系如何。但至少避免了张安世看见霍氏被不断削弱的过程中有兔死狐悲的心理以联合霍氏作乱。而且宣帝拉拢张安世的过程必然不会像史书记载的这么简单,而且也不止于拉拢张安世一人。
宣帝的权谋很厉害,但从宣帝剥夺霍氏权力如此轻松来看,霍氏和司马氏应该是没有可比性的,或者说霍氏不存在权力交接。霍光死时,不过霍禹为右将军,霍山以奉车都尉领尚书事。对于兵权,尚书权,两人都不集中于一人。霍氏羽翼虽然广任中朝官,但不是完全把持中朝。这种更严格的来说,都称不上权力交接。不说司马氏那会的权力交接,梁商梁冀父子权力交接时都没这样的。或许霍光虽然权力欲重,倒也算是个忠臣,并没有父权子继的那种想法。毕竟麒麟阁十一功臣,霍光还是居首的,而且不名。宣帝虽然族灭了霍氏,对于霍光个人,总得来说还是认可的。至于霍氏被夷灭,那就是之后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