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发明在中国的科技发展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力,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文明的标志之一。作为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改良者,蔡伦在中国古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所发明的“蔡侯纸”开启了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新篇章,为造纸成本的低廉和规模的扩大,开辟出了新的技术路线。然而从史书上看,蔡伦不仅仅是造纸术的专家,也是在东汉政坛响当当的人物。他在任职东汉朝廷数十年,对东汉政局的变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因此他的死也与东汉政局的变化息息相关,背后也充满了政治斗争的阴影。
蔡伦虽然以改进造纸术而名垂青史,但是他在东汉时代的的权势和影响力却与此关系不大。蔡伦是汉和帝时期著名的宦官,他的成名并非是因为向汉和帝进献了“蔡侯纸”,而是因为帮助汉和帝夺取了朝廷大权。当时是汉章帝去世后由皇太子刘肇继承皇位,由于刘肇年幼,窦太后临朝称制。于是朝廷大权却落入了窦氏之手,窦太后大量任用窦氏子弟和亲朋好友出任朝廷官员和地方官,政治上独断专横。窦宪兄弟因为有窦太后的扶持,掌握朝廷大权,勾结党羽独霸朝政,使汉和帝刘肇陷于傀儡皇帝的境地。
刘肇自然不希望当傀儡皇帝,便与钩盾令郑众密谋商议除去窦氏集团的事情。郑众是大宦官,当时在朝中职位为中常侍,是少有的不依附于窦氏的官员。当时蔡伦已经是宫中的重要宦官,主动和郑众商议,谋划了诛杀窦宪兄弟的事情。他们趁着窦宪兄弟出征班师回朝之机,将其调入宫中,夺取大将军印,逮捕和处死窦氏的党羽,驱逐了窦氏在京中的子弟和官员,成功夺回了皇权。至此外戚窦氏的政局被扫平,汉和帝刘肇亲政,蔡伦也因为此功劳而被刘肇所重用。他先后出任中常侍加尚方令,监作秘剑及诸器械,成为炙手可热的大宦官。
当时汉和帝刘肇重用宦官郑众,开启了东汉宦官专权的政治格局。在汉和帝执政时代,蔡伦是仅次于郑众的大宦官,甚至能够主管宫中宿卫,可见刘肇对其的信任。再加上蔡伦献“蔡侯纸”而被刘肇另眼相看,所以在官宦中成了郑众的接班人。在郑众去世后,蔡伦成为朝廷中权势最大的宦官,也是刘肇身边的红人。刘肇去世后,由于即位的汉殇帝刘隆仅仅出生一百余天,所以由邓太后临朝听政。邓太后掌握大权后蔡伦继续受到重用,被封为龙亭侯,担任长乐太仆等官职。直到邓太后去世,汉安帝亲政,蔡伦才迎来了灭顶之灾。
汉安帝刘祜亲政后不久便下令让蔡伦去廷尉认罪,蔡伦拒绝认罪,耻于受辱,在沐浴更衣后服毒自尽。对于刘祜让蔡伦去廷尉认罪的原因,很多史书上说的是因为汉和帝刘肇年间的旧案。当时汉和帝的皇后窦氏和贵人宋氏争宠,宋氏又是皇太子刘庆的母亲,所以斗争非常激烈。据说是蔡伦奉窦皇后的命令诬陷宋贵人,致使宋贵人自杀,皇太子刘庆被废为清河王。由于汉殇帝刘隆即位两百多天便夭折,朝廷重新选择皇帝继承人,清河王刘庆的儿子刘祜得以登基。在刘祜即位之初,朝廷大权仍旧由邓太后掌握,在邓太后去世后他才亲政。
刘祜亲政后不久,便要追究蔡伦当初陷害祖母宋贵人的旧案,于是下令让蔡伦去廷尉认罪自首。蔡伦不愿意认罪受辱,于是选择了服毒自尽。从这个说法来看,蔡伦自尽的原因是和皇帝有私仇,又不能反抗,不得已才作出这样的选择。然而从历史上的各种材料来看,事情显然没有如此简单。
如果史书上记载的这种情况是真的,那蔡伦大可不必自尽,他还可以到廷尉进行申辩。因为当时刘祜虽然亲政,但权力大多掌握在邓氏手里,打击报复的能力不足。再加上旧事已经过去几十年了,就连刘庆都死了十几年了,刘祜即便想要公开审理此案,也难以占到上风。
从刘祜亲政初年的情况来看,蔡伦之死并不是宋贵人旧案的问题,而是宦官专权和外戚专权的斗争。刘祜让蔡伦去廷尉认罪,认的不是宋贵人旧案的罪,而是蔡伦支持外戚专权的罪。当时汉和帝刘肇开启宦官专权,使得宦官的权力极大,足以左右朝廷军政大事。刘肇去世后邓太后主政,则大量任用邓氏的子弟和亲朋好友,朝廷中又形成了以邓氏为主的外戚集团。然而作为大宦官的蔡伦并没有与外戚集团争权,而是与邓氏互相支持,得到了邓太后的重用。这让无法亲政而且与邓氏矛盾重重的汉安帝刘祜非常不满,于是两人有了矛盾。
邓太后主政是重用自己的哥哥车骑将军邓骘,朝廷大政都被邓氏集团的官员所掌控。宦官集团作为朝廷和皇帝的重要枢纽,蔡伦又是站在邓太后的阵营,这让刘祜成了傀儡皇帝。反对邓氏专权的大臣密谋杀死邓骘、蔡伦,废黜邓太后和刘祜,另立平原王刘胜为帝,但最终因消息泄漏而被诛杀。后来又有不少大臣建议邓太后还政于刘祜,但都被邓太后所报复。所以刘祜对邓氏非常憎恨,作为邓氏在宦官集团中的首领,蔡伦也是仇恨的目标。邓太后去世后,刘祜终于亲政,立刻开始组织朝廷支持者与邓氏集团争夺大权。
此时邓氏集团依旧势大,刘祜要从车骑将军邓骘夺取朝廷大权,必须要有足够的力量支持,也需要有足够的理由。以刘肇对付窦氏集团的经验,刘祜选择的也是从宦官集团入手。蔡伦作为宦官集团中权势最大的人,自然首当其冲面临皇帝、反对邓氏的大臣带来的政治压力。这些人将邓氏专权的罪责全部推到蔡伦身上,逼迫其与邓氏集团开战,这显然是蔡伦难以接受的。这种情况下不论蔡伦倒向皇帝,还是支持邓氏,下场都不会太好。宦官的权力来自于皇权,没有皇权的支持,宦官就是政治斗争中的炮灰。
刘祜借宋贵人的旧案施加压力,目的也就是拿蔡伦当作与邓氏争权的炮灰。蔡伦对这样做的结果早已明白,自然不会跑到廷尉去认罪,更不会主动与邓氏发生冲突。他选择自尽,虽然不能力保自己的安全,但却能保住家族和其他相关利益群体,也是他们从刘祜与邓氏的斗争中全身而退。否则在刘祜与邓氏激烈的政治斗争下,必然会出现覆巢之下无完卵的惨烈结局。然而蔡伦的死也让宦官集团彻底倒向了皇帝,加剧了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的矛盾。这样矛盾引发的政治斗争持续到东汉灭亡,成为东汉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蔡伦的政治选择来看,他明显是反对两个权力集团内斗的。他积极配合邓太后,使东汉中期出现了少有的政治平稳期。然而这种政治平稳建立在架空皇权的基础上的,所以必然引起皇权方面的反对和斗争。刘祜亲政代表着政治平稳期的结束,也代表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争权夺利的再度开始。
当东汉的朝廷大权被两个集团轮流掌握时,朝廷的动荡加剧,也就使得国家陷入了内耗之中。这种内耗于国而言是无益的,只能让国家走向衰败。刘祜为了一己私利而挑起集团内斗,最终危害的是东汉的根基。蔡伦只不过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而选择牺牲作为交换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