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晚清摄政王载沣简介,醇亲王载沣为什么不杀袁世凯,载沣和孙中山的故事

晚清摄政王载沣简介,醇亲王载沣为什么不杀袁世凯,载沣和孙中山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147 更新时间:2024/3/4 14:43:20

爱新觉罗·载沣(1883-1951年),字伯涵、亦云,自号“书癖”,末代皇帝溥仪生父,是晚清监国摄政王,袭爵醇亲王。载沣曾遭汪精卫谋杀,但未成功;辛亥革命后他卸去监国摄政王职位,退出历史舞台;其实载沣也是清王朝最后三年的实际统治者。溥仪勾结日本人建立伪满洲国后,载沣拒绝了他们投降日本人的要求。1951年,爱新觉罗·载沣于北京醇王府病逝。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光绪九年(1883年)正月初五日,载沣出生于北京太平湖醇亲王府内,为醇贤亲王奕譞之第五子,母侧福晋刘佳氏。其二兄载湉入继咸丰帝为嗣,继承同治帝入承大统,是为光绪帝。

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袭封醇亲王。

光绪二十年(1894年),全家移居什刹海后海北河沿醇亲王府(北府)。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正月,授阅兵大臣。五月,授头等专使,赴德国为庚子德国驻北京公使克林德被杀一事进行道歉。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春,他刚满二十岁,就被任命为随扈大臣。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受命管理对守卫京城负有重要责任的健锐营事务。同年秋任正红旗满族都统。他的亲王爵位是超品级的,而这时他的官职也已经达到一品大员了。但是,这些还都只是重要的武职,此时他并没有直接参与管理军国大事。

军机行走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授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从此他成为“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军国大计莫不总揽”的最高机密机关的领导成员之一,同以前临时奉命出使和出差,或者只管某一部分工作的情形大不相同了。显然,“学习行走”,慈禧有意让他进入辅佐自己决策大计的军机处去锻炼一个时期。就在载沣二十四岁这一年的秋天,慈禧又给了他西苑门内骑马的优赏。到了冬天,他又得到了穿嗉貂褂的恩遇。这些本来都是皇帝表示体恤臣下,给与年老体弱的大臣的尊崇,如今却给了一个年轻人。这实际上是要进一步提升的准备和暗示。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月,任军机大臣。十一月,光绪与西太后同时病危。西太后在福昌殿病榻前,召见了军机大臣载沣、张之洞和世续等人,商议立嗣。慈禧之意是立三岁的溥仪为帝,由其生父载沣为监国摄政王。

执政岁月

宣统二年(1910年),载沣遭到汪精卫等的密谋暗杀,不过暗杀被发现未取得成功。

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一声炮响,革命风暴立即波及全国,清廷已是岌岌可危。载沣在走投无路之际,不得不重新估计形势,认为:“不用袁世凯指日可亡,如用袁世凯或可不之。十一月一日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总理内阁大臣。至此,载沣将军政大权全部拱让给了被他罢斥回籍的袁世凯。

不久,卸任的前监国摄政王载沣,以醇亲王的名义退归藩邸,结束了他短暂且备受煎熬的三年当国生涯,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之后不久,清廷的一切自卫堡垒,尽自行撤毁,只留下一个孤儿,一个寡妇,再无能力抵御袁世凯的操纵与欺诈。

1912年二月十二日,隆裕太后颁布清帝退位诏书,宣统帝溥仪宣告退位。

平日生活

清帝逊位后,载沣生活很低调。他从不参与复辟活动,只求维持对皇室的优待条件和保持现状不蔓不枝足矣。

在“张勋复辟”的闹剧中,载沣表现得极不热诚,从头至尾都未参与,而是冷眼观看了这一幕只有12天的复辟丑剧。日后溥仪潜往东北,载沣独认“凶多吉少”持反对态度。

溥仪到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后,曾多次要他全家搬去,把前景说得一片光明,日方代表也屡次来劝说他迁往长春,而载沣总是忧心忡忡,缺乏信任感,甚至一直把最小的儿子溥任,最小的女儿韫娱、韫欢留在身边不放。他认为全家去东北是愚蠢的,一旦陷入圈套,必将落得任人宰割的下场。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1年安详地病逝于北京醇王府。

载沣为什么不杀袁世凯

爱新觉罗·载沣,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不得不提的重要人物。因为他可以说是清朝在最后三年即1908至1911年之间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当时的皇帝是他的长子,年仅三岁的宣统帝溥仪,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替年幼尚不能处理政事的溥仪治理国事。载沣在摄政王这个位子上曾经也努力过,想要挽救清朝的命运,当时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这里面的原因,除了历史的潮流不可逆这个原因之外,载沣没有趁机杀掉袁世凯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1908年11月14日,载沣的哥哥也就是光绪帝载湉突然驾崩,因为光绪死的时候只有三十八岁,没有留下子嗣。于是在权倾一时的慈禧太后的一手策划下,决定让载沣的长子溥仪继位。因为但是溥仪还只是一个三岁的孩子,不能亲政,于是便任命载沣为监国摄政王,代替溥仪处理政事。

在当时的朝野中,袁世凯的势力是最庞大的,他担任的是军机大臣的职位,可以说是手握军事大权,而且朝中党羽众多,这对清朝的安危成了很大的威胁。另一方面,袁世凯曾经出卖过他的哥哥光绪帝大力支持的“戊戌变法”的人,因此光绪帝对袁世凯也是非常愤恨的,基于这些原因,载沣决定诛杀袁世凯。

但是却遭到了另一重臣张之洞的反对,他认为光绪皇帝刚刚驾崩,现在诛杀旧臣是不吉利的,而且袁世凯在朝中的势力和威望都很大,任何时候杀了他可能会引起朝廷的混乱。载沣觉得他说的有理,但是又实在担忧于袁世凯的势力,犹豫了很久之后,他最终并没有杀掉他,而是以他需要养病为由,罢免了他的职务。就这样错过了除掉袁世凯的机会。

虽然说就算除掉了袁世凯或许也不能阻止清朝的灭亡,但是可能会对当时的政局产生重大的影响,历史可能也会改写了。但是这终究只是假设,历史是不可能重来的。

载沣的父亲

载沣的父亲爱新觉罗·奕譞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个做出过一定功绩的人物,当时盛极一时的北洋海军便是在他和李鸿章等人的努力下建立起来的。

奕譞生于鸦片战争的爆发之年1840年,他字朴庵,号为九思堂主人和退潜主人。他是清朝道光皇帝的第七个儿子,也是咸丰皇帝同父异母的弟弟。在1850年即道光三十年咸丰继位之后,便被封为醇郡王。在咸丰帝于1861年驾崩之后,因为恭亲王和慈禧太后密谋发动了旨在夺取清朝实际权力的辛酉政变,铲除了顾命八大臣的势力,立咸丰帝的长子载淳为帝,只有名义上的最高统治权,实际的权力则由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牢牢掌控。因为奕譞在政变过程中帮助了慈禧很多,因此慈禧对他十分信赖和器重,先后授予他都统、御前的撒臣和领侍卫大臣的能够重要职务。

到了1875年,奕譞上奏慈禧及慈安两太后,说自己蒙受太后的大恩,选择了自己的儿子载湉为太子,一时之间让我非常惶恐,导致我的老毛病越来越严重,因此希望太后允许我告老还乡。两太后经过商议之后,决定同意他的请求,罢免了他的一切职务,但是仍然下令他管理菩陀峪陵。

此后奕譞做的最重要的便是建议设立海军了。在1885年,清政府在他的建议下设置海军衙门,他也被任命为总理节制负责组建海军。他让李鸿章专门负责此事,而李鸿章也不服众望,组建的北洋海军位列东亚第一,世界第九。

1890年11月,醇亲王奕譞因突发疾病而逝世,享年五十一岁,死后定称号为皇帝本生考。谥号为贤。

载沣的儿子

载沣一共有四个儿子,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他的大长子也就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溥仪。他字耀之,号浩然,先后三次登上皇帝之位。第一次是在1909年,当时还只有三岁的溥仪,被慈禧强迫立为皇帝,由他的父亲醇亲王担任监国摄政王,替溥仪处理政事。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迫于全国山下巨大的反帝浪潮,溥仪不得不退位。

此后又在”张勋复辟“的闹剧中当了十二天的皇帝。一直到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在东北三省建立了“伪满洲国”,日本侵略者邀请他做伪满洲国的皇帝,年号是康德,因此又被称为康德皇帝。在这个位子上溥仪一共做了十一年的傀儡皇帝,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此后的他被苏联军队俘虏带回苏联,在1950年被押解回国,接受学习和改造。后来因为毛主席的特赦令而成为全国政协委员。直到1967年因肾癌病逝,享年61岁。

载沣的其他三个儿子:次子爱新觉罗·溥杰生于1907年,主要成就在书法方面,曾经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和全国人大名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作品有《溥杰诗词选》、《溥杰自传》;三子爱新觉罗·溥倛只活了三年便匆匆离世;四子爱新觉罗·溥任,又名金友之,曾经创办北京竞业小学,担任过北京市第七、八、九届政协委员。晚年发表了《清季王府于饮食医疗偏见》等研究清朝晚期的文章,于2015年去世,享年九十六岁。

总得来说,载沣的四个儿子中,一个是末代皇帝,一个是书法家,一个早年夭折,一个是教育工作者,除了早早离世的三子之外,其他三个也算是有一个不错的结局。

载沣和孙中山的故事

爱新觉罗·载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摄政王,也是清政府在最后三年(1908-1911)的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现在有很多人认为,载沣是一个懦弱无能的书生,正是因为他的优柔寡断和愚昧无知才导致了清朝最终的灭亡。载沣的政治才能到底如何有待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但是他在辞去摄政王之后的数十年中的表现却非常明智和清醒,而且颇有政治头脑。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反帝的热潮,在这种情形下,载沣没有像那些誓死不接受新政的保守派那样负隅顽抗,而是选择了辞去摄政王之位,从此不再过问任何政事,安心居住北京的醇亲王府国安定平静的生活,一个清朝的皇室成员,能够把局势看得如此透彻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醇亲王的日子里,不管外界如何风云变幻,他始终没有发出过任何声音和意见,不管是“张勋复辟”还是他的长子溥仪邀请他跟自己去“伪满洲国”,他都是冷眼旁观或者不为所动。而在1925年的一天,发生了一件可谓是震惊一时的事件。

标签: 载沣

更多文章

  • 民国权力伉俪宋美龄和蒋介石:被时代误解的爱情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宋美龄,蒋介石

    宋美龄晚年客居美国,住在孔家名下的公寓里。有一次,孔家的小辈们问她,当年为什么会嫁给蒋介石。已是垂暮之年的宋美龄拿出珍藏的蒋介石的照片,笑着说:“是不是很帅,他还是那么帅。”01.谈起蒋宋二人的婚姻,许多人会使用一个词:联姻。如果说得更刺耳一些,那就是“政治联姻&

  • 蒋介石抗战真相:被西方称为骨头最硬的国家元首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蒋介石

    1940年德国进攻法国,42天后法国投降;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半年内即有100多万苏军投降;1941年6万日军进攻14万美菲联军,12万联军投降。从 1931年日本进攻军阀混战的中国,蒋介石领导国民政府抗战14年,被西方称为“最勇敢 的、远东地区骨头最硬的国家元首。”19

  • 叶芝诗歌的写作手法 叶芝的国际是什么 叶芝的诗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叶芝诗歌

    叶芝诗歌的写作手法是什么叶芝是爱尔兰著名的诗人、神秘主义者、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叶芝在192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家,他在诗歌写作上对后世产生着非常大的影响,并且在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象征主义等文学领域都有着很高的成就。叶芝诗歌的写作手法独具特色,运用了大量的写作手法,下面就以诗歌《当你老了》为例,来

  • “捉蒋英雄”孙铭九为什么当了汉奸 周恩来为什么救孙铭九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孙铭九

    孙铭九孙铭九于1927年加入东北军,之后担任过张学良的随从参谋、卫队营营长等职务,是张学良的心腹嫡系,故而在西安事变中才有了他华清池捉蒋的一幕。华清池捉蒋让孙铭九名声大振,但他在抗战爆发后居然成了汉奸,这是为何?“捉蒋英雄”孙铭九为什么当了汉奸孙铭九等因西安事变而一炮走红,立

  • 孙铭九结局 孙铭九为何能善终 孙铭九为什么能洗白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孙铭九

    孙铭九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孙铭九是当时在华清池捉到蒋介石的愤青,之后又是当汉奸、又是投靠国民党谋害共产党人,为什么抗战胜利后他能洗白?解放后他还能善终?孙铭九结局晚年后的孙铭九还担任着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等许多社会职务,2000年4月8日凌晨,92岁

  • 孙铭九简介 张学良晚年见孙铭九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孙铭九,张学良

    孙铭九孙铭九原为张学良的心腹之一,且在西安事变时帮助扣留蒋介石,抗战期间却沦为了汉奸,抗战后又投降国民党,谋害共产党人,建国后又能全身而退。孙铭九简介孙铭九(19092000),出生于辽宁省新民县,1927年加入东北军,1928年被选派赴日本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回国后在天津张学铭部任教官。1931年

  • 历史上的庞妃是个怎样的人 包青天庞妃扮演者是谁 少年包青天庞妃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庞妃

    历史上的庞妃是个怎样的人庞妃是一个编撰出来的人物形象,在剧中是宋仁宗时代的贵妃。作为一个被塑造的人物形象,她曾出现在《碧血青天杨家将》这部电视剧中,后来还在《包青天》中出现过。作为一个在剧中起着不小作用的配角,那么历史上的庞妃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温成皇后画像历史上的庞妃的原型是宋仁宗时代的温成皇后

  • 胡蝶晚年是如何度过的 胡蝶个人资料介绍 阮玲玉和胡蝶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胡蝶

    胡蝶晚年是如何度过的胡蝶在年轻的时候也算是占据了电影行业的半壁江山,可是人终究要经历年老的时候,胡蝶晚年时期便回归到了普通平淡的生活。胡蝶旧照胡蝶晚年是在温哥华度过的,她在业余时间还参加了英语培训课堂,无意中还认识了刘慧琴,并且成了好朋友,在英语班的课堂上,她没有那种趾高气昂的样子,很平易近人。胡蝶

  • 苏联元帅国防部长朱可夫成就 朱可夫生平事迹介绍 朱可夫和赫鲁晓夫的恩怨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朱可夫

    朱可夫取得了什么成就为苏联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格奥尔基.朱可夫,在生前出任苏联元帅,一度成为苏联军方的最高领导人。如果没有朱可夫,那么苏联的历史也许就会改写,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功勋满身的英雄人物,死后却没有任何殊荣,只有着简单而草率的送别。那么格奥尔基.朱可夫一生的成就有哪些?为什么说如果没有他,苏联的历

  • 董承为什么叫国舅 东汉献帝时期将军董承的女儿是谁 董承董卓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董承

    东汉献帝董承为什么会被叫做国舅近亲结婚在现代社会是被明令禁止的,何为近亲,是指三代以内的直系亲属,在这个范围内的男子和女子是不能成为合法夫妻的。但在中国古代,却没有这样的规定,于是就会产生一个人有多种称谓,甚至产生辈分的混乱现象。在三国时期,董承的身份就一直是一个富有争论的问题,董承为什么叫国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