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
要想成就一番大事,必先学会忍耐这是衡量少年时期的韩信的至理名言,当韩信还是淮阴的一个无名小卒时,他就练就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忍耐性。一天,韩信被一群恶霸拦住了去路。原来是他们看韩信身材魁梧却佩戴宝剑,他们猜测一定是因为韩信胆小如鼠。于是就在当街闹市拦住了韩信,出言挑衅他。周围看热闹的人都知道这个恶少是故意刁难韩信的,却不知道韩信将会作何举动。只见韩信冷然看着这一切,还当真照着恶霸的话做。在场的人嘲笑韩信的懦弱行为,对他指指点点。然而在韩信的心中却有一把尺,大丈夫什么该做,什么该避?《西游记》作为中国赫赫有名的小说著作,也有着其教化的标尺。
看过《西游记》的人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孙悟空去大闹天宫,除此之外,另一出真假美猴王也格外精彩。孙悟空一气之下打死了六耳猕猴,为何如来会叹息,这背后隐藏着什么?众所周知,孙悟空是一个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猴子,无父无母,吸收天地日月之精华才得以面世。猴子一类动物颇具灵性,活泼好动,再加上孙悟空本就无人约束他,性格更加跳脱。连天帝和阎王都拿他没办法。就这样一个极具小说主角光环的人物,却在真假美猴王这一难中碰了壁。
孙悟空作为猴子自然野性难改,与慈悲为怀的唐玄奘比起来可不是差了一点半点。为了更好地去帮助唐僧早日取到真经,特地让孙悟空戴上了紧箍咒。思想境界完全不同的师徒二人经常发生摩擦,一次,孙悟空又和唐僧发生了争执,一气之下的孙悟空直接弃唐僧离去。乘虚而入也果真是一个好机会,这时长得和孙悟空一模一样的假猴出现了。唐僧还在气头上,自然不会对假猴面露善意,六耳猕猴没有像孙悟空一样敬着唐僧,直接将唐僧打了一顿,这让孙悟空和唐僧的误会更深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六耳猕猴虽然是假的,法术却和真的孙悟空不相上下,也正是因为这个才让唐僧师徒三人分不清。
为了辩出,谁是真的,谁是假的,俩猴子从地上直接打到了如来面前。掌控天下万物的如来肯定是心中有数的。当如来说出一句六耳猕猴时,孙悟空好像明白了什么。在如来还在勒令六耳猕猴不要弄虚作假的时候,孙悟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将假猴打死了,众人还没搞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真假美猴王之分就结束了。这个时候,如来可惜地悲叹了一声,还责怪孙悟空的鲁莽行径。如此一来,这件事的细枝末尾可能也只有如来和孙悟空明白了。佛家讲究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妖物的存在只会让更多人遭受劫难,但孙悟空的职责不就是降妖除魔护卫唐僧的安全吗?一只妖怪而已,为什么会让如来长叹一声呢?原来他早就知道了孙悟空的秘密。
两猴子刚打到如来跟前时,如来正在给众弟子授课指点迷津,看见他们来了,便给弟子们说了一句话:你们都只有一心,两心争斗的人也来了。真假美猴王还在因为谁是原主争吵不休时,如来给他的弟子讲授道:“猴子分为四种,其中有一种猴子和孙悟空没有什么区别,那就是六耳猕猴”。听到此话的猴子知道自己的伪装已经暴露,心中乱了阵脚,如来正要拿出法宝照出假猴的原型时,他就被孙悟空打死了。
从如来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如来之所以叹息就是他所讲的“二心”。其实六耳猕猴就是孙悟空的二心,心中的意志不坚定时,二心就会出来捣乱,孙悟空一棍打死了假猴,也是断了自己这荒唐的二心,因为他现在一心只为求取真经,佛性已在他的心中植根发芽了。没有了二心的孙悟空,一定会尽职尽守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但没有了二心的孙悟空也少了骨子里的桀骜不驯,天地间又少了这么一个真性情的猴子,如来觉得有些惋惜罢了。
结语
生活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二心不能当作一心用。社会中的竞争就迫使我们去斩断我们的二心,我们要一心增长自身的筹码,以至于不会在激烈的对阵中败北。或许,当你下班回家,解下身上的束缚,摊在沙发上,听着一首久远的歌谣,这才是真正的自己。平日里,我们习惯用世俗的眼光去包装自己,迎合别人的喜好。若我们多用一点自己的随心所欲,生活可能也就不会那么把人压得喘不过气了,时刻保持自己本心,时刻拥有年轻的自己。
参考文献:
《己亥杂诗》
《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