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洪武四大案之郭桓案

明朝洪武四大案之郭桓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曹颖 访问量:4531 更新时间:2024/1/17 7:38:11

郭桓案,是明初四大案之一,发生在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属于官吏贪污案件,户部侍郎郭桓等人通同各省的官吏作弊,盗卖官粮,后来被揭发,因其涉案金额巨大,对经济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此,明太祖朱元璋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都处死。同时,为了追赃又牵连到全国各地的地主,遭到抄家破产的不计其数,地主对此怨恨极深,朱元璋为了平息怨气又将审刑官吴庸等人处死。

案件缘由:洪武十八年(1385年)三月,御史敏、丁廷举告发北平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官吏赵全德等与户部侍郎郭桓合谋贪污,贪污事项有:

一、私吞太平府、镇江府等府的赋税,降低朝廷税收。

二、私吞浙西的秋粮,浙西秋粮本应该上缴四百五十万石,郭桓只上缴两百多万石。

三、征收赋税时,巧立名目,征收多种水脚钱、口食钱、库子钱、神佛钱等的赋税,中饱私囊。

郭桓等人总共贪污两千四百多万石粮食。

为此,明太祖决心查办贪污的官员。他派了刑审司吴庸来查办此案,经过一番调查后,吴庸将调查结果上报皇帝,朱元璋不禁勃然大怒,首先,涉案金额特别巨大,朱元璋在《大诰》中明确说道:“共折米算,所废者两千四百余万精粮”,针对涉案金额,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相当于明朝一年秋粮的收入,另一种是相当于明朝一年的财政收入,但无论哪种说法,都说明“郭桓案”的涉案金额特别巨大;其次,涉案官员极其广泛,主要涉案官员有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麦至德,以及侍郎以下的所有官员,此外还有全国十二个行省的布政司的官员,以及地方州府县的官员,以上人员全部被杀掉了。也就是说当时的六部,每个部除了尚书(部长)一人,侍郎(副部长)两人,所有的办事官员都被杀掉了,此外,在本案中被杀的除了官员,还有不少胥吏地主,据记载一共杀掉了三万余人,结果导致“百姓中产之家大抵皆破”。这在世界肃贪史上恐怕也是空前绝后了。

朱元璋的一顿猛捶,确实起到了良好的肃贪效果,据记载“郡县之官,虽居穷山绝塞之地,去京师万余里外,皆悚心震胆,如神明临其庭,不敢少肆”,“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指,吏治焕然丕变矣。下逮仁、宣,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者百余年。”

但是,此案确实也有很多官员是被冤杀的,同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了平息众怒,在此案中最后一个被杀得正是此案的主审法官,杀掉无数官员的刑审司吴庸。

标签: 郭桓

更多文章

  • 颜建国:干臣不及帝王谋—为明朝东平老乡郭桓鸣冤

    历史人物编辑:平湖一柱标签:郭桓

    从来以为朱元璋是一个杀贪官、爱百姓的好皇帝。深入思考洪武四大案之一的“郭桓案”之后,才愈发觉得人们把朱皇帝想得太好了。权柄在我,朕即国家,在朱元璋眼里除了利益,哪有什么是非道义呀?郭桓是我的老乡,《明史》中写明:“郭桓,兖州府东平州人。”这样,他的东平人身份就不用怀疑。看郭桓在洪武四年(1371年)

  • 万历皇帝在位期间的最后一位内阁首辅方从哲

    历史人物编辑:石庆松标签:方从哲

    顾宪成被罢职归乡后,他在无锡开创了东林书院积极招生授课,相当于进行下岗再就业了。最初,他们并没有涉足政治领域,更没有依靠哪股政治势力,完全就是凭借书院这一单纯的旗帜,将江浙一带的地主和士族整合了起来。基本上,有力的出力,当然是指财力和脑力。为了体现自己的立意高远和志向抱负,东林党非常注意自己的格调,

  • 万历的劳模宰相方从哲的宦海沉浮

    历史人物编辑:蒲昱冲标签:方从哲

    方从哲可以说是晚明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在万历朝的经历也颇具喜剧色彩,虽然他经历了神宗、光宗和熹宗三个皇帝,但是我们今天还是主要说一下他在万历朝和皇帝斗智斗勇的事迹。方从哲户籍是锦衣卫出身的京城人士,万历十一年考中进士之后就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后来因为文笔好被首辅王锡爵赏识,觉得这人有出息以后必成大

  • 明朝最后的勤王将领-蓟镇总兵唐通

    历史人物编辑:家兴说史标签:唐通

    崇祯十七年三月初六,大顺军所向披靡,距离京师已旬日之间,明朝大限将至,朱由检焦躁无比,朝堂内外亦是一片哀叹,崇祯帝于是下令边关弃守,急命蓟辽总督王永吉、宁远总兵吴三桂、蓟镇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率部勤王。这是明代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京师被围,同样是最后一次发出勤王号召,这些将领表现各异,只有一人实际

  • 大明朝史:张寅到底是不是李福达,为何嘉靖皇帝会亲自审理此案?

    历史人物编辑:生生有你标签:李福达

    大明朝史:张寅到底是不是李福达,为何嘉靖皇帝会亲自审理此案?【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品未经作者允许,禁止抄袭转载。擅自侵权者,虽远必究!】说起“李福达之狱”来,估计很多人都不太知道,这起案件发生在大明朝嘉靖时期,李福达原本只是跟着别人造反的小人物,因为造反失败的原因被发配充军。大家

  • 白莲教妖人化身朝廷命官,嘉靖年间轰动一时的“李福达案”

    历史人物编辑:临溪柚子标签:李福达

    “李福达案”是发生在嘉靖年间的一件案子,此案不仅涉及著名的民间邪教白莲教,而且与嘉靖年间爆发的“大礼仪之争”息息相关。“李福达案”最初只是个事涉个人的谋反重案,但此后却发展为了“大礼仪之争”双方相互攻击的工具,最终经审理认定为“诬告案”,但具体如何仍有争议,争议的重点就在于时任山西太原卫指挥使的张寅

  • 西游记中,灵感大王为何那么爱吃童男童女?罪魁祸首竟是观音!

    历史人物编辑:陈啸标签:灵感大王

    说起西游记中奇葩的妖精,那可多的是,但要说最奇葩的,绝对是这个灵感大王,为什么这么说,听我道来,灵感大王吃食只吃童男童女,而且不是亲生的还不吃,每年必须要吃一对童男童女,也不多吃(貌似罪孽不太深重)!这里我就有个问题,灵感大王怎么知道人家的小孩子是不是亲生的呢?他为什么会有这种嗜好?灵感大王的真身乃

  • 观音收服灵感大王时,为什么披头散发的?原来她急着遮掩一件丑事

    历史人物编辑:子豪爱历史标签:灵感大王

    我们小时候肯定都是看西游记长大的,里面的孙悟空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更是大闹天宫,将整个天庭都搅得天翻地覆。他虽然是天庭众人的妖猴,但是在我们看来,他是一个敢爱敢恨,嫉恶如仇的英雄,敢于冲破封建束缚的人,所以我们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子,对于孙悟空的喜爱都是很高的。但是任他孙悟空在厉害,还是斗不过如来佛祖

  • 观世音为什么未梳妆,就急于收服灵感大王?原因鲜为人知!

    历史人物编辑:史料侦探社标签:灵感大王

    观世音为什么未梳妆,就急于收服灵感大王?原因鲜为人知!文|小柳说历史今天我们来讲一下西游记里的故事,这里先说明这里对人物的解析完全局限于西游记这本小说里,和历史上的现实的人物没有关系。我们都知道观世音在西游记里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唐僧这师徒四人只要遇到解决不了的麻烦,找观世音都是其中之一的解决

  • 收服灵感大王,观音为何梳妆都顾不上匆忙赶去?迟到秘密就守不住

    历史人物编辑:潘阿利标签:灵感大王

    西游记中如果说孙悟空是取经团队中的主力军,那么观音就是当之无愧的首席助攻。多次在他们遇到问题束手无策之时,及时出现,替他们化解危难,安然度过,说是孙悟空最大的靠山也不为过。在大众的眼里,观音就是一个救苦救难,慈悲为怀的存在。可若是仔细研究一番,就会发现许多事情中都透露着疑点,而观音也并不是我们想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