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朝史学家:刘知几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唐朝史学家:刘知几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953 更新时间:2024/1/8 12:31:50

隋唐以前的史书,多是私家著作。到了唐朝,官修史书成为定制。唐太宗时,别置史馆于禁中,专门编国史,由宰相监修。馆内设修撰、直馆,从事具体编写工作。

这种措施表明我国古代史书编纂工作到唐代发生了重大变化,反映中央集权的统治越来越强。

由于加强了史书的编纂工作,取得的成绩也很大。贞观年间完成了《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 等。李延寿还奉命独自删补南北朝到隋的八代史书,写成了《南史》、《北史》。

现存的二十四史之中,唐朝修了八部,记载了西晋至唐初400年间中国社会的历史,这是很大的贡献。

唐朝编纂的史书,除了沿袭前代的编年纪传体而外,又出现了会典、会要的新体裁,如唐玄宗时的《唐六典》和德宗时的《通典》等。

《唐六典》是以官制为纲,把当时的各种令式,加以概括,分别系在有关官员的职掌下面。其中保存了大量唐前期的田制、户籍、赋役、考选、礼、乐、军防、驿传、刑法、营缮、水利等制度和法令的重要资料。

德宗时杜佑编纂的《通典》共200卷, 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共九门,每门又分为若干子目,上起夏商,下迄天宝,凡是政治经济制度等都详其本末,并参以前代和当时人的重要议论。这部专著,为研究中国历代典章制度提供了比较系统完整的资料,也为后代分门别类记载各朝的典章制度开创了先例。

当时史学上最重要的创作,就是刘知几的《史通》。刘知几(661-721),字子玄,江苏彭城(徐州市)人。他祖父是个史官,他父亲曾任唐高宗的侍御史。刘知几的家庭环境使他对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17岁时基本上读完了唐朝以前的主要史书。20岁中进士,被唐政府任命为获嘉县主簿。他利用任职以后的有利条件,继续研究史学。

刘知几不仅研究历史,而且关心政治。天授二年至天册万岁元年之间(691-695),他曾三次建议皇帝选贤任能,裁汰冗员,精简机构,严惩贪污分子,不要把高官厚禄给缺德少才的人。他的建议虽然未被采纳,但是他的才能却引起朝廷的重视。不久,被提拔到京城任职,参加编写《三教珠英》。长安二年(702),升著作佐郎,后改任左史(皇帝议政时的六品官),并参加纂修《唐史》。 第二年,又提升为凤阁舍人(中央政府的秘书),官居五品。

刘知几在修史过程中,发现大官僚集团的各种丑恶行为,他们不仅歪曲历史,还有种种“隐秘"。在编写《唐史》的时候,由于不能直笔写史而十分反感。在《史通·自叙》篇里,说明自己和顽固派的观点“凿钠相违,龌龊难人”,同时他认为:过去的史书,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讹谬甚多,必须重新修订。

但他身为史官,却受种种限制,不能“见用于时,而美志不遂,郁快孤愤, 无以寄怀"。因此,从长安二年开始,刘知几就按着自己的意志编写《史通》。

当时学术界的保守派极端仇视刘知几,攻击他“躬为史臣而私自著述",讥笑他“轻议前哲"。宰相兼史馆监修萧至忠多次批评他“论次无功”,对刘知儿施加压力。兵部侍郎宗楚客公开散布说:“此人作书如是,欲置我于何地?"摆出了和刘知几势不两立的架势。

刘知几并没有屈服,他顶住了顽固派的讽刺打击,毅然辞去史馆里的职务,并且给萧至忠写信,揭露史馆的黑暗。从此,他抓紧时间编写《史通》,经过9年的努力,终于在景云元年(710) 完成了《史通》。

《史通》分内外两篇, 内篇的《六家》、《二体》两章是专门分析研究唐以前史书的类别和体例。

外篇包括《史官建置》和《历史正史》两篇,概括了过去历代政府编纂史书机构的变化,和历朝正史的写作情况。

总之,内外两篇各部分,实际就是刘知几对唐以前中国史学史的概述,明确肯定某些史书的优点,指出缺点。不仅如此,而且对于史书里的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以及史书的论赞、序例、断限等,也备加论列。

在中国文化史上,《史通》是一部划时代的史学理论著作,《史通》的伟大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刘知几指出,所谓“祥瑞符命” “天意惩罚”等,除了少数是自然现象的偶合以外,绝大多数都是伪造的。

刘知几还认为,秦朝的灭亡,是由于胡亥的无道,汉朝的兴起,是因为刘邦有智慧,根本不是什么天意决定的。否则把一切归之于天命,既不能证明历史的发展,也不会给人们以有益的历史教训。因此,刘知几坚决主张写史书时应彻底清除神学迷信思想。

其次,刘知几主张写历史应当直笔。《直书篇》、《曲笔篇》 从正反两方面详细论述这一点。

什么是直笔呢?他说:“夫所谓直笔者,不掩恶,不虚美,书之有益于褒贬,不书无损于劝诫。” 这就是说,凡是有关善恶褒贬之事,不管是谁做的,都应当据实直书。

作史者怎样才算做到了直笔?刘知几提出四点要求:即不畏强暴,分清邪正是非,鉴别史料真伪,不为浮词妄饰。

刘知几非常重视直笔,他以直笔为标准评价古今史学家,凡是合乎这个标准的,他热情赞扬;不符合这个标准的,他严厉批判,从而发扬了史学优秀传统,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他评论的范围很广,认为孔子笔下的《春秋》虽然“别是非,申黜陟",但仍有虚美之处,未能做到标准的直笔。

对于唐初编修的几部史书,刘知儿也毫无例外加以评论。他说:“皇家修五代史(梁、陈、北齐、北周、隋),馆中坠稿仍存,皆因彼旧事,定为新史。”“或以实为虚,以非为是”,以致“玉石同尽,真伪难寻"。

他批评 《周书》“文而不实,雅而无检,真迹甚寡,客气尤烦'',''遂使周代一代之史多非实录"。

第三,刘知几反对复古主义,宣扬历史进化论。他认为把三皇五帝时代美化成理想时代,从春秋以来成为传统的说教,实际是没有根据的。

刘知几在《疑古篇》里,根据大量史料论证舜相授,不是禅让,而是篡夺;并不是舜让位给禹,而是禹把舜给放逐了;不是人民不拥护,而是启杀了益。成汤之代夏,武王之代商,都是统治者之间争权夺利。

刘知几的观点是对复古主义的有力批判。 在刘知几看来,远古的生活很简陋,不是今不如古,而是古不如今。

第四,反对掩盖统治阶级的丑恶面貌,主张实事求是地揭露统治阶级的本质。刘知几从夏商一直追索到唐朝,求得一条通例,即历代统治者都是争权夺利的人物,然而真实的历史却被史家粉饰,把某些创业帝王美化成至德的圣君。

他用很多事例揭露史书的虚伪。刘知几在《疑古篇》里说明,不仅汉唐统治者经常处于内让之中,而且三代所谓圣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也都是互相争权夺势的能手。

刘知几的上述看法,既揭示了历史的真相,也是他的进步历史观的表现。在1200年前,无疑是具有很大进步意义的。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与“读史”联袂打造的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隋唐史话》。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十多位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

标签: 刘知几

更多文章

  • 三国东吴废太子孙和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孙和

    孙和,字子孝,吴大帝孙权第三子,吴末帝孙皓之父,三国时期东吴宗室大臣,被孙皓追封为文皇帝。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孙和自幼受到父皇宠爱,赤乌五年(242年),原太子孙登去世后被立为太子,后来却在南鲁党争中被鲁王孙霸和全公主诬陷后因而失势。赤乌十三年(250年),孙和的太子之位

  • 如何评价孙策?孙策留下了哪些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孙策

    孙策,字伯符,破虏将军孙坚长子、吴大帝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孙吴政权的奠基者之一,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孙策性情豁达,喜说笑爱结交名士,名声渐广。孙坚死后,孙策投奔袁术,并继承了孙坚的部队。其纪律严明,严禁掳掠百姓,因此获得百姓拥戴。他打败刘繇

  • 孙坚:三国时期东吴奠基者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孙坚

    孙坚,字文台,吴大帝孙权之父,东汉末年将领、军阀,东吴政权的奠基人之一,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孙坚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黄巾起义时,他追随朱儁南征北战,其作战勇猛,常以命相搏,夺下宛城后被任命别部司马。董卓废帝自立陈留王刘协后,孙坚起兵与袁术联手征讨董卓,并被袁术封为破

  • 西晋名将刘琨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刘琨

    刘琨,字越石,西晋时期杰出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军事家,他和三国时期的刘备一样,都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东晋的军事家祖逖[tì]年轻时“闻鸡起舞”的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欲保卫祖国的将领,祖逖又因率部北伐,数年

  • 三国曹魏大臣:国渊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国渊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消灭了袁术、吕布、袁绍、张绣、张鲁、马超、韩遂、刘表等割据势力。对于曹操来说,之所以能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离不开众多文臣武将的辅佐。其中,就笔者今天要说的“国渊”,虽然也是曹操的部下,却非常容易被人们所忽略。并且,国渊和刘备之间,还是师出同门

  • 三国曹魏大臣太尉:高柔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高柔

    高柔,字文惠。陈留郡圉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并州刺史高干从弟。公元192年,曹操初步占领兖州,此时的高柔担心曹操不会安心留守陈留,这里会是一个四战之地,决定投靠高干。适逢父亲死去,高柔便不畏兵劫路远,冒险到蜀地前去应丧,三年后回到了北方。建安九年(204年),高干与高柔归降曹操,曹操任命高柔为菅

  • 汉献帝皇后:伏寿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伏寿

    伏寿,出身官宦之家,祖上是西汉大司徒伏湛,其父是东汉大臣兼辅国将军伏完,为人深沉有气度,母亲是汉桓帝刘志的长女、阳安长公主。伏寿出身不低,父亲是朝中大臣,母亲是长公主,也算是皇亲国戚了,她最开始嫁给刘协却只是个贵人。公元190年,关于伏寿的记载才有了些,此时董卓挟持汉献帝到长安,伏寿跟随,这时候就

  • 秦国君主之秦庄襄王嬴异人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秦庄襄王

    子楚早年曾在赵国邯郸作质子,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庄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丙午病逝,享年三十五岁。秦庄襄王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韩森寨村。其子嬴政建立秦朝后,追封太上皇。人物生平赵国为质秦庄襄王本名异人,后改名子楚,生母为夏姬。异人母子均不受安国君的宠爱,加上安国君有子二十多人,异

  • 秦国君主之秦孝文王嬴柱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秦孝文王

    嬴柱,即秦孝文王,秦昭襄王嬴稷次子,战国时期秦国第二十九任国君,在位仅三天。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秦昭襄王在位时,公子柱受封安国君。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被立为太子。秦孝文王元年(公元前250年),正式继位,册立公子子楚为太子。三日后,离奇去世,谥号孝文,安葬

  • 如何评价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在位后有哪些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昭襄王

    嬴稷,即秦昭襄王,又称秦昭王,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战国时期秦国第二十八任君主,在位约56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较长的国君之一。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嬴稷早年在燕国做人质,即位初期,由其母当权,魏冉为宰相,亲政后施行远交近攻策略,发动长平之战大胜赵军,攻陷东周王都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