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南宋藏书家陈振孙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南宋藏书家陈振孙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215 更新时间:2024/1/16 9:11:15

孙,曾名瑗,字伯玉,号直斋,浙江安吉县梅溪镇人。南藏书家、目录学家。少壮时期受到书香熏染,勤于学习。大约嘉定末年,已被提升到江西南城的县官,并开始收藏图书。约12171224年间,他做了兴化军通判(在福建莆田)。以后又在浙江做了两任地方官,公元1238年到临安做了国子监的司业。这时他成了藏书家,图书目录的经验和知识也已经很丰富,开始了他的《直斋书录解题》的编写工作。创立了书目使用解题和记载版本资料的先例,对古代目录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卒谥光禄大夫。

藏书大家

初为鄞县学徒,宁宗、理宗之际,历溧水、绍兴、鄞县教授。嘉定间(1217~1224)任江西南城县令,宝庆三年(1227)任兴化军通判,端平三年(1236)以朝散大夫知台州,除浙东提举,次年改知嘉兴府。淳祐四年(1244),以精研经术,除为国子司业。九年(1249),以侍除宝章阁待制致仕。卒赠光禄大夫。

陈振孙性喜藏书。以藏书知名,在通判兴化军任职(今福建莆田)时,先后访购和传录了当地藏书家如郑寅、馥、方渐、郑樵、林霆等人的藏书,在江西南城任县令时,当地有藏书家,他抄录了众多罕见之书。如唐代元度所撰《九经字样》,乃是五代开运丙午年(946)刻印的古京本,这是他收藏的最古的版本。还借抄官方禁止刻印的图书,如《奉诏集》、《亲征录》、《龙飞录》、《思陵录》等书,均为珍异之本。藏书楼名为“直斋”。先后积书达51 480卷。周密在《齐东野语》卷12中说:“近年惟直斋陈氏书最多,盖尝仕于莆,传录夹漈郑氏、方氏、林氏、吴氏旧书至五万一千一百八十卷,且仿《读书志》作解题,极其精详。”其实,陈振孙不仅在莆田收书。由于他前后任职的浙江、江西、福建都是当时图书事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因此他每到一地都不辞辛苦地当地学者、藏书家求教,购买和传录典籍,从而大大丰富了自己的收藏。在他后来撰写的书录提要中,有不少内容反映了他辛勤收书的过程。经过数十年心营目识和材料的积累,他把自己对于典籍整理研究的心得,按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的形式,撰成私家藏书目录《直斋书录解题》56卷。

学术价值

仿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编成《直斋书录解题》,是我国第二部著名的私家藏书提要题解目录。该目原本56卷。它的特点在于解题,它介绍作者生平,举每书基本大意,评其得失,考辨谬误。每书不只记载书名,对一书卷数、作者姓氏官职以及学术渊源或版本类别,均作著录。在“解题”中,寥寥数语,或记古书款识和版刻,或阐所得善本书之经过。《直斋书录解题》的学术价值,可与《郡斋读书志》相媲美,它们被誉为古代私家书目的“双璧”。全目共著录图书3039种,51180卷,这个数量大大超过了宋代及以前的私人藏书,而且与当时的官府藏书相比,也毫不逊色,藏量超过了《中兴馆阁书目》的44486卷,就是《中兴馆阁书目》加上孝宗以后增修的《续目》,两者的藏量也仅比《直斋书录解题》多出8000卷。能在一部私藏书目内对如此众多、广泛的典籍进行评介和考证,由此也就不难想象其收藏典籍的功劳及所著书录的价值了。书录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能根据当时图书的实际情况,在图书分类上有所改革。他的图书分类继承了过去目录的传统,沿用了旧的类目,但又有创新,设立了语孟、别史、诏令、法令、时令、音乐等新的类目,这些类目大多被宋以后的公私目录所仿效。《直斋书录解题》的解题内容丰富而明切,或述撰人事迹,或论学术源流,或考真伪得失,而注重典籍的版本款式,为一大特色。从解题中可以看到,他对许多典籍的刊刻时间和地点都有简要的记载,不但记京本、监本等刻本的特点,也记录了抄本、拓本的情况。

该目所著录的书籍后来大部分已佚。根据“解题”,为古籍考证提供了宝贵资料,对考宋一代学术源流有指导门径的作用。原本已佚,现通行本是后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共22卷,分经、史、子、集四录,53类,收书3 096种,51 180卷。超过南宋官修目录《中兴馆阁书目》所著录之数。对后世影响深远,对丰富古典目录学内容有重要贡献。元马端临作《献通考·经籍考》,以晁、陈二目为蓝本。

《直斋书录解题》在流传过程中,未能完整保存下来。清四库馆臣只从《永乐大典》辑出22卷。今上海古籍出版社在此基础上,吸收清人卢文弨的校勘成果,出版了较为实用的点校本。《直斋书录解题》虽已残缺,但仍为学林所重。《四库全书总目》推许说:“古书之不传于今者,得藉是以求其崖略;其传于今者,得藉是以辨其真伪,核其异同。亦考证之所必资,不可废也。”

历史评价

陈振孙不仅究心目录学,对理学也颇有研究。刘克庄在《故通判大夫宝章阁待制致仕陈振孙赠光禄大夫制》中评论说,“早号醇儒,得渊源于伊洛;晚称名从,欲辈行于乾淳”。学术上他服膺朱熹,在书录解题中甚为推崇;而于象山心学,则颇有贬斥。除《直斋书录解题》外,还撰有《易解》、《尚书解》、《吴兴人物志》、《氏族志》、《玄真子渔歌碑传集》等,但皆不传。

标签: 陈振孙

更多文章

  • 北宋史学家范镇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范镇

    范镇(1007年1088年),字景仁,华阳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翰林学士。范镇著述甚丰,曾参与修编《新唐书》,中国史学界有“三范修史”的佳话,三范指范镇、范祖禹、范冲,均为成都华阳县(今双流县)人。人物简介范镇(1007年1088年),字景仁,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北宋文

  • 南宋大臣秦侩养子秦熺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秦熺

    秦熺(1117年~1161年),字伯阳。南宋大奸臣秦桧的养子,本秦桧妻兄王唤孽之子,自秦桧专权期间,曾捏造罪名将王铚家的藏书掠走大半,把南宋初年国史实录中不利于秦桧的内容或改写,或烧毁。秦桧死后,秦熺想继承相位,但遭到拒绝,秦家就此失势,岳飞也得以平冤昭雪。生平简介秦熺(1117年~1161年)字

  • 南宋名将牛皋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牛皋

    牛皋(1087年1147年),字伯远,汝州鲁山(今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人,南宋抗金名将。牛皋出身农民家庭,初为射士,精练武功,擅长骑射。南宋初年聚集人民抗金。绍兴三年(1133年),加入岳家军、长胜军。牛皋使用双锏,乃金所制。后隶归岳飞,为其推重,对金作战中屡立战功。曾参加镇压杨幺起义。岳飞被害后

  • 北宋将领刘廷让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廷让

    刘廷让(929987),本名光义,宋太宗即位后赐名廷让。北宋重要将领。祖籍涿州范阳(今河北涿州),曾祖刘仁恭,唐卢龙军(幽州,今北京)节度使,唐末割据者;祖刘守文,为唐横海军(沧州,今河北沧州东南)节度使,为弟刘守光所杀,父刘延进携家避难南逃。后汉枢密使郭威镇守邺都时,刘光义(一作毅)入麾下,后周

  • 北宋名将党进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党进

    党进(927年-978年),朔州马邑 (今山西朔州)人,北宋名将。党进早年曾为杜重威家奴,后汉年间从军,后周时期累迁至铁骑都虞候。北宋建立后,党进历任铁骑都校、马步军副都军头、虎捷右厢都指挥使、龙捷左厢都虞候、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并遥领彰信军节度使。开宝年间,党进担任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镇安军节

  • 南宋将领吕文焕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吕文焕

    吕文焕 (?1299年?),南宋后期著名将领。号常山 ,小名吕六 ,吕文德之弟,安丰(今安徽寿县)人,活动年代是宋末元初。吕文焕在宋蒙襄樊之战后期任宋朝守将,相持达6年之久。1273年,襄阳兵尽粮绝,吕文焕投降元朝,并立刻为元军策划攻打鄂州(今湖北武汉),自请为先锋。随后攻破及招降沿江诸州,并为伯

  • 后周将领折从阮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折从阮

    折从阮(891年--955年),初名折从远(因避后汉高祖刘知远之讳,故改名折从阮),字可久,云中(今山西大同)人,羌族折掘氏后裔,麟州刺史折嗣伦之子,五代十国时期著名将领。折从阮初为后唐庄宗牙将,后升任府州刺史。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他在府州驻守。开运元年(944年),后晋与契丹败盟后,他攻取

  • 后周将领秦国公:赵晖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赵晖

    赵晖(889年955年),字重光,澶州(今河南濮阳)人。五代时期将领。官至太子太师,封秦国公。卒年六十七,册赠尚书令。人物生平赵晖弱冠时因骁勇果敢而应募入伍,最初为晋王李存勖(后唐庄宗)的帐前亲兵。梁晋争霸期间,赵晖参与大小战役一百余场,累功至马直军使。同光三年(925年)九月,赵晖随魏王李继岌西

  • 五代北宋将领武宁军节度使:王全斌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王全斌

    王全斌(908年976年),五代、宋初将领。并州太原人。初事后唐庄宗,累任内职。明宗即位,补禁军列校。继仕后晋,因功迁护圣指挥使。后周初,为龙捷右厢都指挥使。显德二年,从镇安节度使向训攻秦州、凤州,授恩州团练使,旋迁泗州防御使。六年,从周世宗攻辽,克复瓦桥关,改相州留后。建隆元年五月,与慕容延钊率

  • 五代北宋将领韩国公:潘美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潘美

    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询,汉族,大名(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人,一说封丘(今河南封丘)人 ,北宋开国名将。潘美与宋太祖赵匡胤素厚,宋朝代周后,受到重用,参加平定李重进叛乱,镇守扬州、潭州,累迁防御使。开宝三年(970年),为行营兵马都部署,率军攻灭南汉。后参与平南唐、灭北汉、雁门之战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