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末年发生的九子夺嫡,是继唐初玄武门之变后又一残酷的夺嫡事件。康熙一生子嗣众多,可是因为九子夺嫡的牵连,导致最后只有少数几位皇子得到善终。作为失败的一方,无论是太子党还是八爷党,只要参与过夺嫡的皇子,最后的下场基本都是圈禁至死,而且还被剥夺宗室的身份,子孙后代从天潢贵胄沦为庶人。从这方面也可以看出,古代皇室的权力斗争是多么的残酷。
雍正登基初期,因为根基尚浅,在朝政方面尚需廉亲王胤禩的帮助。可是等到雍正站稳脚跟后,立刻就将胤禩的八爷党连根拔起,不但找各种借口削掉胤禩的王爵,还将其圈禁,改名为“阿其那”。胤禩失势以后,跟随他的那些兄弟们也都受到了牵连,不是被圈禁就是被削爵。
因为九子夺嫡事件的影响太过巨大,导致雍正身边最后也没剩下几个兄弟。都说雍正是古代最勤劳的帝王,这除了是因为他确实非常有责任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身边缺乏兄弟帮他分担。雍正在位期间,能够帮他分担事务的只有两位兄弟,一个是和硕怡亲王胤祥,还有一个是果毅亲王胤礼,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果郡王。
在诸多兄弟中,雍正最信任的当然是十三弟胤祥,他们二人在九子夺嫡中就表现默契。雍正登基后,胤祥也得到了重用,还成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九位铁帽子王。可是胤祥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再加上过度劳累,没过几年就病死了。从此之后,在雍正的诸多兄弟中,他最信任的人就只剩下一个十七弟胤礼。
康熙在世时,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一直没有册封胤礼,直到雍正登基后,才封其为果郡王。因为当时雍正正处于用人之际,而他又不信任其他兄弟,所以没有参与九子夺嫡的果郡王就受到了重用。雍正元年四月,胤礼刚被封为果郡王,就命他掌管朝廷重要机构理藩院,而在此之前,理藩院可是八爷胤禩的势力范围。
整个雍正时期,胤礼都受到了重用。雍正三年,胤礼因为“实心为国、操守清廉”被赏赐食亲俸,之后雍正又以其“效力忠诚”为由,将其进封为果亲王。成为亲王后,胤礼进一步得到重用,先是掌管工部,后又负责户部三库,之后又被授予宗令,负责管理皇室宗族事务。雍正驾崩前,特意遗命于他,令他好生辅佐乾隆,确保乾隆顺利登基。
乾隆三年,胤礼因病去世,时年42岁。因为胤礼一生未有子嗣,所以为了避免果亲王一脉断绝,乾隆将幼弟六阿哥弘曕过继给胤礼,成为胤礼的嗣子,继承果亲王的头衔。之后乾隆又亲自主持葬礼,将皇叔胤礼安葬在河北易县的果亲王墓中。
清朝对皇族的墓地保护极其严格,胤礼去世后,为了避免他的陵墓被盗,朝廷一直安排有专门的守陵人。这些守陵人的职责就是保护皇族陵墓不受破坏,他们通常居住在陵墓周边,朝廷会固定发给他们俸禄,而且享受免缴赋税的待遇。清朝灭亡后,这些守陵人失去了收入来源,也都纷纷外出自谋生路,昔日守护的陵墓也就受到了盗墓贼的觊觎。
清朝灭亡后,除了清东陵被盗之外,不少王爷墓也遭到了盗掘,果亲王墓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正处于军阀混战的乱世,根本没有人去关注如何保护这些古墓,墓中的财宝反而引起了各方人马的觊觎。果亲王墓因为比较偏僻,更是多次受到盗墓贼的盗掘,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曾被盗过,后来又被另一伙盗墓贼用炸药炸开,墓中文物被劫掠一空。
当考古专家发现果亲王墓时,距离陵墓被盗已经过去了69年的时间,专家为了保护墓中残存的文物,于是下令挖开古墓。可是当专家们进入古墓后,发现地宫中的文物已经被盗一空,整个陵墓也都失去了保护的价值,于是在退出来后就下令永久封闭墓室。对于文物保护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迫不得已的决定,是文物保护史上的一次重大损失。
果亲王胤礼生前风光无限,可是去世后陵墓却被人盗掘一空,实在是令人唏嘘感叹。不过,相对于康熙的其他皇子来说,胤礼的结局已经算是非常好的了。比如曾经叱咤风云的八皇子胤禩,不但被圈禁至死,就连死后埋在了哪里都不知道。以雍正对他的恨意,恐怕是直接找个地方丢弃了。封建皇室的残酷,是常人永远无法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