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洪熙官真实存在,武艺高强活了93岁开创洪拳,晚年命丧少女之手

洪熙官真实存在,武艺高强活了93岁开创洪拳,晚年命丧少女之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樊亚茹 访问量:3460 更新时间:2023/12/11 22:18:31

在影视作品中,洪熙官是鼎鼎大名的清朝武林人物,他和方世玉、黄飞鸿等名字,频繁出现在各个电影电视剧中。

在银幕上的洪熙官,往往都是以正面人物的形象出现,他浓眉大眼,武功高强,正义凛然,一拳一脚展示着勃勃英姿,让屏幕前的观众们如痴如狂。

洪熙官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他原名洪禧,字文汉,号孔臣,在广州人们称他为熙官,他创立的洪拳影响力巨大,洪拳弟子至今仍活跃在武术界和影视圈中。

洪熙官的师承来历

说到洪熙官的师承来历,就要从明末清初的国家形势说起了。

明末清初时,天下大乱,崛起于辽东的满族势力最终问鼎中原,一统江山,定国号为清,开创了将近三百年的清朝统治。

对民间的老百姓来说,清朝毕竟是异族统治,因此民间有很多仁人志士一直心怀明朝,期望能够反清复明,这些人为了对抗官府鹰犬的追捕,就习武强身自保,这也让清朝民间盛行武术,尤其是反清势力活动最为频繁的福建、广东等地。

洪熙官作为清朝知名的武林高手,他的师承也和明清之交的乱世分不开关系,他的授业恩师蔡九仪就是一位意图反清复明的志士。

蔡九仪本是明朝的一位武将,他在明军中的职位是军令承宣尉,蔡九仪本打算凭着一身武勇在明朝军队中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却不料遇到了明朝衰败的末世,英雄无用武之地。

当时明朝高官洪承畴奉崇祯皇帝之命出征辽东,想要为明朝消除东北清军这个心腹大患,蔡九仪也随军出征,但不料明末军政腐败,数十万大军没有一战之力,反而被清军击溃,洪承畴也被满清俘虏了。

洪承畴是个软骨头,他深受明朝皇帝的大恩,却只想着自己保命,清军没有费什么功夫,就收降了他。

蔡九仪的个人武勇在战场上也起不了扭转战局的作用,洪承畴降清后,他不愿背叛明朝,就辗转离开了辽东。

蔡九仪先去了嵩山少林寺,他在那里拜师学艺,学成了一身少林武功,然后回到了广东老家。

之后的时间里,蔡九仪一直在广东民间活动,致力于反清复明,他凭着一身武艺闯出了偌大的名头,成为了广东的著名拳师,当时广东习武风气十分盛行,不少人纷纷把子弟送过来跟他习武。

相传蔡九仪总共收了十个徒弟,老大洪熙官,老二方世玉,这两个名字通过日后影视剧的传播,可谓是家喻户晓,他的十个徒弟中,还有方世玉的兄弟方孝玉、方美玉,以及梁亚松等人。

这些人因为都跟随蔡九仪学习少林武功,是少林的俗家弟子,后来他们被称为“少林十虎”。

在蔡九仪的徒弟中,洪熙官天资聪慧,身材魁梧,更是天生神力,是个习武的好材料,蔡九仪对他也十分钟意,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洪熙官的武功也因此一日千里。

除了教授武学外,蔡九仪平日里也时常跟徒弟们讲述自己生平的志向,这些徒弟们本都生长于反清意识高涨的广东民间,又受到师父的影响,因此都继承了蔡九仪反清复明的大志。

洪熙官和方世玉等人在蔡九仪那里学成武艺之后,蔡九仪又推荐了他们去了福建泉州南少林寺,跟随至善禅师学习武艺。

清兵入关后,少林派中很多武艺高强的僧人不愿接受异族的统治,他们离开嵩山,大举南迁,以福建泉州东岳山少林寺为基地,在广州、福建一带活动,联络民间志士,积极筹划反清复明的活动,南少林寺成为了南方反清复明的武术人士的大本营。

少林寺南迁也带来了南北武学的交流和融合,洪熙官的师父至善禅师就是南少林寺顶尖的武学高手。

洪熙官天赋异禀,在至善禅师那里尽得少林武学的精传,很快就成为了少林寺俗家弟子中的顶尖人物,悟性极高的他内外兼修、拳脚并用,将南北少林武功贯通一气,练就一身刚柔相济的少林绝学。

洪熙官嫉恶如仇,为人正直,不畏强暴,行走江湖时常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因此在江湖上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传说。

据说有一次,他离开少林寺,在江湖上偶遇了一个以武功高强闻名的铁头僧。

当时铁头僧正在作恶,洪熙官便上前阻止,两人一番恶斗,此时洪熙官武艺尚未大成,被铁头僧用他成名的铁头功击败。

洪熙官回到少林寺后,冥思苦想破解的方法,他每天苦练,终于有把握破解对手的铁头功,就在此寻找到铁头僧向他挑战。

此番交手,铁头僧又以铁头功向洪熙官袭来,洪熙官用十指击碎了铁头僧的铁头,铁头僧当场倒地毙命,这场恶斗以洪熙官的胜利而告终,至此江湖上再无人敢小觑洪熙官。

少林寺等级森严,长久以来俗家弟子在佛门中地位不高,真正受到尊崇的是剃发修行的武僧,但洪熙官打破了这个惯例,他武艺高强,为人正义,江湖上的人说起他来,无不竖起大拇指,因此洪熙官也被佛门弟子尊崇为罗祖,还将他视为天神阿修罗转世。

洪熙官、方世玉等人在南少林习武纪念后,到了康熙十一年(1672年),南少林终究因为树大招风,被人密报到清朝朝廷,说南少林藏有反清复明的朝廷钦犯,清朝朝廷因此派重兵围剿泉州少林寺。

在朝廷的重兵之下,南少林寺终因寡不敌众,不敌朝廷大军,刀光剑影之下泉州少林寺毁于一旦,寺中的众人也因此散落到江湖各地,洪熙官和方世玉等人,则凭借着武功高强逃过了清兵鹰犬的抓捕。

1673年,洪熙官曾秘密潜回广东,在清兵的四处悬赏捉拿之下,洪熙官藏身于大佛寺,苦练少林武功以图东山再起。

后来清朝三藩之乱的的时候,洪熙官为了完成反清复明的大业,利用吴三桂叛乱之机在广州招纳能人志士,准备起义反清,但也没有成功,洪熙官因此反而暴露了行踪,被清兵四处追杀。

几经周折之后,洪熙官隐姓埋名,浪迹山野潜心研究拳术,终成一代武学大家。

创立洪拳,晚年被人暗算而死

洪熙官根据自己身材魁梧,臂力惊人的特点,结合平生所学的武术技法,博采南北武术的精髓,创立了一套拳法,这就是后人以他的姓来命名的洪拳。

此时,眼看反清复明的希望已经不大了,洪熙官就将武学事业作为自己后半生的追求,他决定把将自创的洪拳发扬光大,于是他开始游走四方,秘密传授洪拳。

在农业社会,国家法制并不健全,宗族势力强大,习武健身、增强体魄以提高自保能力,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有着很大的好处,因此洪熙官教授洪拳很快就获得了人们的欢迎和追捧。

毗邻广州的花县、佛山、南海等地乡绅纷纷邀请洪熙官到当地传授洪拳,洪拳传入花县而后,洪熙官又在当地设馆授徒,洪拳在广东地区盛极一时。

洪熙官创立的洪拳在日后的影视剧里频繁出现,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打起来至刚至硬,非常狂放。

后世的影视作品中,很多都说洪熙官有个媳妇叫严咏春,创立了咏春拳,这其实是乱点鸳鸯谱,但咏春拳和洪拳在武术上确实是个很好的对照,洪拳至刚,咏春至柔。

洪拳还有个特点,就是特别讲究扎马步,下盘一定要稳,这就是洪熙官博采南北武林之长所形成的。

自古在武术界就有那么一句话,南拳北腿,指的是南方重视打拳,北方则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

之所以会形成南拳北腿的武术风格,跟南北的气候地理有关,北方平原多,使腿使得好有用武之地,南方则雨天多,道路泥泞,腾空飞脚起来,落地上很容易摔一个跟头,最终还是要靠拳头来打人,而且南船北马,在船上那颠簸过程当中,很难飞脚踢人。

洪熙官虽然是南方人,并且一直在南方学艺,但他很重视吸纳北方武术的精华,虽然在洪拳还是以拳见长,但洪熙官也吸取了北方练腿的技法,要求练洪拳的一定要把马步练扎实,下盘要稳,这样无论在怎样的天气和路面情况下进行搏击,都能游刃有余。

洪拳在怎么把马步练扎实上有个说法叫铁马,说的是马步就像铁柱一样定到地上,有些洪拳老拳师能练到一个脚踩到岸上,一个脚踩到船帮上,你推他都推不动的程度。

练马步辛苦,蹲的位詈要不高不低,两个胳膊跟腿是平行,洪熙官教自己蹲马步时,在弟子们的屁股底下点了两炷香,胳膊上面放两碗水,脑门上再放一碗水,蹲的位置低点,就烫屁股,受不了站起来,水就洒了,这种练功方法至今仍在使用。

洪拳还很讲究拳的力量,出拳无力打不了人,等于是没用的拳法,洪熙官自己天生神力,出拳威武刚猛,有铁拳之称,那么他是如何带自己的弟子练出力大无穷的铁拳呢?

他让弟子练拳时在胳膊上绑钢环,一个一个在胳膊上加力量,有的时候,一幅最重的钢环30斤,练拳时胳膊打出去,要带动这沉重的钢环,自然也把力量练得越来越强,等把钢环撤下来,胳膊也粗了,力量也大了,这就是后世鼎鼎大名的铁线拳了。

在著名的周星驰电影《功夫》里面,斧头帮来猪笼寨闹事时,就有一个娘娘腔的裁缝戴上钢环,噼里啪啦打得斧头帮落花流水,他打的就是洪门的铁线拳,这个角色的扮演者是正宗的洪拳传人,名字叫赵志凌。

洪拳中,有三样拳是最基本的拳法,除了铁线拳,还有工字伏虎拳和虎鹤双形拳,都是洪熙官根据一生的所学,去芜存菁,精心提炼出来的。

其中工字伏虎拳,是从南少林里传出来的,就是原来的十八罗汉伏虎拳,它保留了少林拳刚猛的特点。

虎鹤双形拳,则是根据一些动物的特征展开的,后世又衍生出很多象形拳,如虎形拳、鹤形拳、豹形拳、猴拳、螳螂拳等,这些象形拳的源头,很多都和洪拳有直接关系。

洪熙官在广东开宗立派后,就定居在广东大榄一带,他一直活到九十三岁才死,他的去世,也有一个扑朔迷离的江湖传说。

洪熙官到了九十三高龄时,依然身手矫捷,风采不减当年,寻常人在他手上过不了几招,但有一天,他遇到一位练凤眼拳的少女。

凤眼拳是一种专练食指第二骨节击人的拳法,是将拇指扣在食指甲上,食指第二骨节向前突出,拇指与食指扣成凤眼状,其主要用来击打穴位,穿透性强,是一种杀伤力很大又出其不意的拳法。

不知为何,闯荡江湖一辈子,见惯了大风大雨的洪熙官,对这位练凤眼拳的少女并没有防备,被这位少女偷袭而死。

洪熙官虽然被人暗算而死,但他留下来的洪拳却在众弟子手中发扬光大。

洪熙官辞世后,洪拳逐渐形成各具特色几个流派,洪熙官的几个徒弟根据所学的洪拳并结合自身特点独创了一些洪拳拳种。

如杏隐禅师一脉传下七十二行掌、十形拳和一百零八式散手;以逼桥手法为主的谭敏、王平一脉传下的撞打拳,三战拳、牛角拳和铁线拳。

以直桥手法为主的李祖宽一脉传下的虎鹤双形拳、五行七星拳、五形拳和四平大镇拳;以象形拳法为主伍允普一脉传下的彪形拳和多种象形拳。

以十独手法为主的烂头何、咸虾六一脉传下的肋鼓拳、千字、桥手和叠掌;张赛一脉传下咏春白鹤拳法,通过洪熙官以及他的弟子们的辛勤努力,洪拳在广东一带蓬勃发展,日渐兴旺。

洪拳传到第三代时,广东团练逐步兴起,当时广州附近几十万民团涉及一百多个村的训练任务大部分是由洪拳的弟子带领训练。

洪拳子弟们在历史上英雄辈出,三元里抗战的英雄人物颜浩长、韦绍光都是洪拳弟子,清末鼎鼎大名的黄飞鸿,也是洪拳一代宗师。

黄飞鸿将洪拳传于林世荣、梁宽、凌云阶、卖鱼灿、陈锦权、林世荣、莫桂兰等人;林世荣再传于邓义、邓芳、朱愚斋、吴少泉、刘湛、林祖、邓二等人。

其中刘湛传于刘家良、刘家辉、刘家荣,这一支主要从事演艺界,香港很多拍片子的武术指导都出身于刘湛这一支,也让我们在屏幕上见识到了货真价实洪拳功夫。(混沌录)

参考文献:

《洪熙官洪拳的创立与发展和传承》,《兰台世界》,2014年3月

《武林秘史》,《电影》,2010年2月

标签: 洪熙官

更多文章

  • 甄子丹经典动作剧《洪熙官》中有多少演员是有真功夫

    历史人物编辑:书禹文化标签:洪熙官

    香港动作电视剧看得我热血沸腾的莫过于这两部,都是功夫巨星甄子丹主演的,分别是《精武门》和《洪熙官》,每一集都有大量的打斗场面,每一集的质量如电影效果一样,没有剧情拖沓,一般的口水剧与它们两部相比,简直天与地,首播到现在已多年了,在网上一直深受观众的喜爱,有很好的口碑,换作现在首播,必然引起追剧热潮。

  • 何云伟出演李连杰经典人物“洪熙官”,定妆照曝光,表情丰富显自信

    历史人物编辑:吴宝宝游戏咪标签:洪熙官

    何云伟出演李连杰经典人物“洪熙官”,定妆照曝光,表情丰富显自信近日,关于何云伟的剧照引发网友热议,看完之后不得不感叹,离开德云社,虽然名气有所下滑,但心态方面似乎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更加滋润。此次,何云伟扮演的是经典人物“洪熙官”,为了尽可能还原人物,何云伟想必很下功夫,无论是表情,还是动作上,都模

  • 《洪熙官之魔门妖女》上映,洪熙官方世玉合体,大战白莲教圣女

    历史人物编辑:静尔说车标签:洪熙官

    洪熙官的故事大家一定不陌生,李连杰先入为主经典永存。很多人看到《洪熙官之魔门妖女》主演名单里面有赵文卓,还以为赵文卓又来接李连杰的班了,可惜这个赵文卓并不是那个功夫明星,只是同名而已。总体来看,《洪熙官之魔门妖女》有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和李连杰、甄子丹版“洪熙官”肯定没法比,但在质量参差不齐的网大里

  • 洪拳创始人洪熙官的故里:广州花都赤坭竹洞村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行为大赏标签:洪熙官

    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竹洞村建于清康熙年间,是洪拳创始人洪熙官的故里。因周边遍植修竹,而村子掩映其间,恍然间给人别有洞天之感,取名“竹洞村”。竹洞村花都竹洞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环湖碧道环抱着的景观公园、盆景精品园、洪熙官纪念馆等,是旅游休闲好去处。洪熙官纪念馆灯光秀暮色降临,秋风习习。尚未进入竹洞村,

  • 洪熙官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吗?曾参与三藩之乱,失败后发明洪拳

    历史人物编辑:宋丹丹标签:洪熙官

    如果我们要在香港乃至全中国的影视作品中,找出三个最有代表性的银幕英雄的话,人选当非黄飞鸿、方世玉和洪熙官莫属了。黄飞鸿大家比较熟悉,方世玉之前也已经说过,今天就来说下洪熙官吧。洪熙官,是港台影视作品中一位家喻户晓的英雄角色。自1973年邵氏电影公司大导演张彻拍摄《方世玉与洪熙官》起,各种有关洪熙官的

  • 《宸汐缘》“光头强”组合杜奕衡即将出演《洪熙官之威震八方》

    历史人物编辑:一游你我他标签:洪熙官

    “光头.强”组合闪亮出圈,十年老友的默契《宸汐缘》延续了林玉芬导演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时期开创的唯美仙侠视效。由九宸与灵汐百转千回的情缘,展开一段感人至深的东方传奇爱情故事。杜奕衡在剧中饰演山灵界国师景休(李东学饰)的大将赤鷩。在造型方面,杜奕衡与李东学每次出场都冲击力十足,闪亮到出圈。杜奕衡和李

  • 叶问、陈真、霍元甲、黄飞鸿、洪熙官、方世玉什么关系,什么辈分

    历史人物编辑:孤舟独钓夜相思标签:洪熙官

    南少林有少林十虎(洪熙官、方世玉、刘裕德、胡惠乾、童千斤、李锦伦、谢亚福、方孝玉、方美玉、陆阿彩)。陆阿彩有个徒弟叫黄麒英,这里就引入了广东十虎(王隐林、黄澄可、苏黑虎、黄麒英、周泰、谭济筠、黎仁超、陈铁志、苏灿、梁坤)黄飞鸿师承梁坤、黄麒英,徒弟有林世荣、梁宽,林世荣有个弟子叫刘湛,刘湛的儿子叫刘

  • 良妃明明是五妃之一,也受宠,为何会被康熙骂是“辛者库贱妇”?

    历史人物编辑:奇趣谈史标签:良妃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清圣祖康熙帝骂良妃卫氏为“辛者库贱妇”的大背景,也就是清史里著名的“毙鹰事件”、又叫“海东青事件”。何谓“毙鹰事件”所谓“毙鹰事件”,简单说就是康熙帝巡幸热河,时为贝勒的皇八子胤禩因为生母卫氏的两周年祭无法随扈,便请旨等忙完生母的两周年祭后,在汤泉处等侯父亲康熙帝归

  • 良妃20岁便生下了胤禩,为何45岁还只是个良嫔?康熙并不宠爱她

    历史人物编辑:玉兔侃史标签:良妃

    良妃纯属被儿子给坑了?我看未必是这样。辛者库贱妇这种称呼,显然是带有偏见的。那么什么是辛者库呢?其实这是满清特有的一种包衣组织。很多人一提到包衣就想到奴才这两个人,似乎觉得包衣奴才是一种非常低贱的身份。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包衣本身就是给满清贵族干活的人。以当时的角度来看,包衣的身份,远高于普通老百姓。

  • 为何说良妃是昙花一现式的受宠,她的一生真的是个悲剧吗?

    历史人物编辑:吃着瓜娱乐社标签:良妃

    康熙皇帝的良虽然得宠一时,但最后儿子也被康熙帝厌弃,康熙甚至说出了”辛者库贱妇“这样的话,那么为何良妃会有如此命运?(一)辛者库之出身很多人将这件悲剧的根源追溯到良妃的出身问题上,的确有这一方面的原,众所周知,良妃出于满洲正黄旗,正五品内管领阿布鼐女。良妃出身于辛者库,辛者库是包衣的一种,和包衣佐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