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贪官的惩处,历代统治者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先抄家后治罪。鉴于这个历史规律,所以贪官们在案发之前往往会隐匿家财,最安全也最妥当的办法就是采取“窖藏”的办法,即将金银埋于地下。所以,官府在抄家时往往这部分为数巨大的家产成了落网之鱼。
但是这窖藏之银有时又会突然现身,并引发出一系列的大案。最极端,且在民间最有影响的案例是乾隆初年京城发生的一起房院窖银私掘案。
乾隆五年(1740)六月,京城分别有民人陈顺和太医院医士齐殿玺两伙人在玉簪胡同一所废弃的房院内偷挖窖银事发被查。此时惊动乾隆,他下旨刑部审问办理,经过审讯得知自乾隆二年四月至乾隆五年三月间,两伙人前后共六次私掘金银,陈顺等十余人挖出金2200两、银8460两,齐殿玺等八人刨出银102315两。
一个房院的地下为何藏有如此众多的金银,主人又是谁呢?原来,这个房子的主人是康熙时期大名鼎鼎的权臣纳兰明珠的大管家,他的名字叫安图。
安图虽然是明珠的家奴,但在清史上是有记载的,他于雍正四年(1726)被抄家治罪,清宫内务档案记载,安图被抄家时,就在院子的地下被挖出金银二百万两;十余年后的乾隆二年(1737),看房的晋六等人又挖出了7000多两。乾隆五年这次,又挖出了金银十多万两。
安图的名字在《清实录》中仅仅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雍正四年正月:“刑部等衙门议奏隆科多挟势婪赃,差家人王五陆续索取揆叙家人安图名下骡马缎匹古玩等物并银十四万两。”由此可知安图是揆叙的家人。揆叙,是明珠的次子,长子则是著名词人纳兰性德。
安图的名字第二次出现是在雍正五年十月,其时隆科多案定结,在宣布其四十一款罪状时,第一条“索诈安图银三十八万两”。显然,这两次记载都足以说明,安图被抄之前已经是以富闻名了。
安图自从父辈安三开始就效力于明珠府,安三,原名安尚仁,他很有头脑且办事精明,深受明珠的赏识。后来,安三被明珠派往扬州行盐,攫取了大量的家财。
安三有三子,长子安图,次子安岐,三子安崶。其中安岐是清代首屈一指的收藏家,陆机《平复帖》,王羲之《袁生帖》,苏轼《寒食帖》,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皆曾是他的私藏。因此,安家父子三人身任多重角色,集旗下世仆、权贵管家、大盐商、公益慈善家、著名鉴赏家与收藏家于一身,每种角色都演绎到淋漓尽致。
有不少清史学政利用档案、碑记史料对安家的来历和事迹等做了系统的考察,认为安氏与明珠一家并非一般的主仆关系。安氏祖先在明末清初自朝鲜被掳入旗,入明珠府为世仆,至安三一辈成为明珠府大总管。既然安家来自朝鲜,那么他的财富必然是通过明珠的权势而聚敛的。
历史上关于明珠的财富记载甚多,明珠当政时,卖官鬻爵,货贿山积。康熙二十七年(1688)明珠虽被罢相,然而家产未抄(康熙很少抄家,这一点与雍正、乾隆不同)。因此明珠死后,他的子孙仍然是富可敌国。
一百多年后的乾隆五十五年(1790),明珠的后裔承安家产被抄时,根据当时内务府的记载,仅是田产就达371800亩,每年可收取租银数万两。乾隆当时评论说:“伊之产业俱系明珠婪取所得,从前已耗去十之七八,今仍富甲巨室。”
事实上,明珠最得势时,安三就是明珠家产营运事业的代理人。安家经营盐业在当时影响很大,清代盐场以长芦和两淮规模最大,安三每年投入120万两巨资,可以拿到三十万盐引,获得巨额的回报。安家凭借巨大的财富,在扬州广置宇厦,以至于百余年后,扬州人尚知安家之富。
安三去世后,长子安图继承家业,成了明珠长子揆叙的大总管,他于雍正四年被抄家,尽管安图的抄家清单尚不知晓,但据内府的记载,光是府中刨出的现银就高达二百万两。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落网之鱼,结果这才出现了乾隆五年的私挖窖银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