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觉得是这么回事,他如果不招惹皇帝的妃子,那他就能好好地活下去。
他的死全是自己作出来的,不找死就不会死。
细细琢磨,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即使没有他跟甄嬛这一段,果郡王也不会善终。
他的死与甄嬛有一定关系,但根本原因还是皇帝想让他死,他自己给皇帝提供了一个机会而已。
果郡王是皇帝第三个要处死的人。
前两个都在皇帝争夺皇位的过程中立下大功劳,皇帝初登皇位,人心不稳,稳固朝廷是他的首要任务。
此时,他要笼络功臣,稳定人心,这些跟他亲近的人都是安全的。
等他稳固了朝政,回过头来,这些功臣就成了斗争的对象,处置他们各有各的理由。
年羹尧功高盖主、自高自大,让皇帝没有面子,手握重兵,还威胁皇位安全,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他。
隆科多虽然没有兵权,但曾经跟太后有情,又自恃有功不肯收敛,于公于私皇帝都要处置他。
解决了这两个人,皇帝的皇位已经稳固,环顾四周,如果皇帝还想解决第三个人,那就是果郡王。
但皇帝的这个心思非常隐蔽,如果处置不当,他就会毁了自己刚刚建立起来的名声,彻底背上杀害兄弟的骂名。
皇帝处置八爷党等人,他们曾经跟他争夺皇位,打得你死我活,即使处置他们,也有理由。
果郡王不同,他一直与皇帝交好,在皇帝还是王爷的时候,他就与皇帝亲近,是为数不多的让皇帝感受到亲情的兄弟。
况且,果郡王也没有参与九子夺嫡,没有对皇帝造成过伤害。
表面看,皇帝和果郡王的兄弟感情最好,皇帝登上皇位后对果郡王非常照顾,两个人经常下下棋、谈谈心,一副兄友弟恭的样子。
从这方面看,皇帝没有杀果郡王的理由。
但皇帝要杀果郡王早就埋下了伏笔。
一是皇帝最忌讳的是果郡王曾经是先皇最器重的儿子,他的母亲宠冠后宫,果郡王的骑马射箭都是他们的父皇亲手教的,其他儿子都没有这个待遇。
先皇最属意的皇位继承人也是果郡王,要不是大臣反对,这个位子根本落不到自己的头上。
与果郡王在一起的时候,皇帝时不时提起父皇最钟爱果郡王,手把手教他这个梗,敲打一下果郡王,让果郡王既尴尬又惊醒。
果郡王不是不明白皇帝的心思,皇帝对他非常忌惮,为了保全自己的母妃,他只能夹起尾巴做人,当作一个闲人,不关心朝政,隐藏自己的才能。
即使这样,皇帝始终没有放松对他的警惕。
皇帝很少让他染指朝廷的事,即使不得不让他去帮自己办一些事情,还另外安排人一路对他进行监视,防止他跟地方上的官员和军队的将领接触、联系。
皇帝觉得,只要果郡王懂事,不参与朝廷的事、不结交大臣,不觊觎自己的皇位,安心做个闲散王爷,他们的兄弟情是可以维持下去的。
但经过多年的观察,皇帝发现果郡王并不像表面那样,他不但在诗词歌赋等方面有才能,在治国理政方面同样有才能。
皇帝派果郡王出去游历,顺便打听年羹尧的动向。
果郡王回来时,不动声色地给了年羹尧致命一击,那一句“只知有年大将军”抓得又准又狠。
皇帝要对付十爷,果郡王是最得力的助手,迅速地处置了这个想闹事的兄弟。
果郡王已经长大,不再是以前那个跟在屁股后面的兄弟,这样的兄弟让皇帝忌惮。
果郡王还很年轻,是皇帝现存兄弟中最出色的一个。
皇帝子嗣稀少,已经成年的三阿哥不堪重任;五阿哥常年养在宫外,体弱多病;四阿哥又出身低微,没有什么根基。
这种情况下,万一自己有什么意外,果郡王如果有野心,他的儿子们没有一个是对手,他历经千辛万苦得来的皇位就要拱手让人。
所以,他不得不对果郡王进行防范,果郡王也一直在他的监控之下。
他需要找到一个理由来解决这个麻烦,这样才能一劳永逸。
皇帝早就把果郡王列入了解决的范围,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
发现果郡王爱慕熹贵妃,给皇帝提供了一个大好的机会。
在边关的三年,果郡王爱兵如子,与官兵同吃同住,赢得了官兵上下一致的拥护,也让皇帝看到了果郡王确实有掌握朝政的实力,这坚定了他动手的决心。
借由果郡王与熹贵妃的私情动手,既解了夺妻之恨,又解决了后顾之忧。
如果没有果郡王与甄嬛的一段情,恐怕皇帝还要再等待一段时间,等待合适的机会,而一旦他发现自己的身体有恙,可能会治不好,他也会提前动手为儿子们解决后患。
所以,果郡王不得不死,只是早死晚死的问题,能够为了自己的挚爱疯狂一把,也算没有辜负自己吧。
图片来自《甄嬛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