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二十四日,曾国荃率所部一万八千余人自安庆东下,加上曾贞幹的四五千人,兄弟俩的兵力总共两万二三千人。此时的天京城向一个闪闪发光的聚宝盆,对这些来自穷乡僻壤的湘军们发出最后的召唤。
三月中旬,曾国荃率部接连攻克巢县、含山、河州。与此同时,曾贞幹也攻克了荻港、繁昌等城镇。他们兄弟二人,联合彭玉麟率领的湘军水师,一齐向天京城外围的太平军发动了攻击。
面对湘军水陆师的联合进攻,太平军节节败退,接连丢失城池,被湘军一直逼到了天京城下。
五月初四,曾国荃率军进驻雨花台,彭玉麟水师占据护城河,此时的天京,已经被湘军团团围困,这座令曾国荃及所有湘军将士梦寐以求的繁华江南古都名城,此刻就在眼前了。
里面到底充斥着多少洪秀全这么多年来搜刮的金银财宝,那一定是一个无法估量的数字。想到这些,曾国荃恨不得立刻率领大军冲进去探个究竟。
面对湘军对太平天国都城的正面威胁,引起了身在天京城内的领袖们的不安,他们迅速筹划,调集重兵,即将和曾国荃所率领的湘军在雨花台展开一场长达四十六天的大战。对于交战双方来说,这场大战的成败将决定着他们接下来的发展方向。
雨花台之战,奠定天京陷落的基础
在曾国荃进驻雨花台之前,按照曾国藩制定的围攻天京的计划:即采用围城打援的办法,由鲍超、多隆阿、曾国荃、李续宜兵分四路,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同时向天京出发,等四路大军聚齐,共同进攻天京。其中,曾国荃担任南路主攻,其余三路均为游击之师,主要任务是阻击前来增援的太平军。
曾国藩的计划虽好,可战场瞬息万变,再好的计划也赶不上变化。曾国藩的计划最终没有按照预想的方向发展,而是出了岔子,问题就出在曾国荃身上。
原来,曾国荃为夺得攻陷天京的头功,行军速度极快,一路摧枯拉朽,接连攻占了太平府、芜湖、金柱关等关键地方,为合围天京进一步扫除了障碍。而反观其它三路,李续宜的北路军被阻于寿州;鲍超的东路军还在路上;多隆阿的西路军还在按兵不动。
如此一来,提前赶到雨花台的曾国荃军就成了一支孤军。孤军冒进,历来是兵家之大忌,而曾国藩也为他的贪功冒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曾国荃进驻雨花台之后,给天京城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于是,以洪秀全为首的天国领袖们连日派兵出城勘察。
五月十二、十三日,太平军两万余人对湘军发动了试探性的攻击,湘军不慌不忙,先以鸟枪轰击,接着用马队冲杀、迂回包抄,一番战斗下来,太平军被打得退入城内。
二十三日,太平军外出劫粮,被曾国荃发现,并派出马队前往阻击,使得太平军四百余人被杀。
接连两次取得胜利,极大地增加曾国荃再次进攻的信心,他觉得攻陷南京城指日可待,而另一边洪秀全却寝食难安,于是他急令忠王李秀成从上海和苏州调兵救援天京。
在洪秀全的催促下,李秀成于七月十一日从江浙一带抽调14王30余万人,兵分三路救援天京。其中,李秀成亲率主力20万人进攻曾国荃所在的雨花台大营。
五月底,太平军援军前锋李明成等四万余人陆续到达,于六月初六、初十猛扑湘军营垒,湘军将领张胜禄战死。十六日,太平军四五万人猛扑雨花台东南、西南各营,湘军顽强阻击,太平军大败。
对于太平军的进攻,曾国藩写信给曾国荃,要他“惟就现有兵力,专谋坚守,不图早战,早早布置,或尚可为。”可见,就连曾国藩这次对曾国荃都不抱有信心。
不久,李秀成率军20万抵达天京,排兵布阵,从东到西,大约有六七十里长,准备对曾国荃发动致命一击。
同治元年(1862年)闰八月二十日,李秀成率大军对曾国荃所驻扎的雨花台发动了猛烈攻击,曾国荃终为自己的贪功冒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太平军刚到,气势正盛,接连数日与天京守军猛扑湘军营垒,昼夜不休。
二十二日,李秀成兵分两路,东路以大炮进攻湘军各营,西路用步兵进攻,白昼达夜,自夜达旦,不稍休息。
二十九日,太平军逼近长壕,全力冲击,曾国荃在混乱中也受了枪伤。九月初一,太平军又有援军到来,日夜猛扑,并暗挖地道进攻。
曾国藩苦战数日,既要全力防御太平军冲破营垒,又要暗防地道,面临着极大的压力,而援军又迟迟不到。
曾国荃压力大,这边的曾国藩压力更大,自从知道曾国荃孤军冒进后,曾国藩就寝食难安,如果这次曾国荃顶不住李秀成的进攻,接下来的后果将不堪设想,攻陷天京将会变得遥遥无期,而曾国藩数年的苦心经营也将付诸东流。
但曾国荃的表现没有令曾国藩失望,他远没有曾国藩想象的那般不堪一击。面对李秀成的疯狂进攻,曾国荃一边迎战,一边命令士兵开挖长壕阻击。
在曾国荃的顽强抵御下,九月下旬,太平军的攻势稍减,曾国荃趁此机会,督军固守,连破太平军地道,并先后取得了几次胜利。
另一边,对于李秀成来说,他以数倍于曾国荃的兵力,对曾国荃先后围攻长达四十六天,竟然不能攻破曾国荃的长壕,而且还导致太平军损失惨重。最终,李秀成决定退兵。
雨花台之战,太平军兵力在20万以上,且装备精良,就连曾国荃都感叹道:“贼之火器精于我百倍至多……洋枪队多至两万杆”,而且此时湘军中疫病盛行,战斗力极为低下,战机对太平军十分有利。
反观曾国荃这边,仅万八千人,而且受疫病的影响,真正有战斗力的,不过九千人,粮食、武器均不充足。两相比较,实力差距不是一般地大。但偏偏,湘军在曾国荃的指挥下抵御住了太平军长达四十六天的猛攻,以九千人的兵力,挡住了二十万人的进攻,不得不说,曾国荃作为进攻天京的主攻,军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在此战中,曾国荃得力指挥无疑湘军获胜的真正原因。
首先,曾国荃采用“守剿兼施”的作战方法,在防御的同时抓住机会主动进攻。曾国荃统兵七载,军事经验丰富,他深知湘军战斗力弱,因此坚持“以守字为主”,挖长壕,堵御地道,等待救援。
与此同时,在出战时机选择上,他常常趁太平军困倦之时,出其不意地发动进攻,在九月初五、初六两天的出击中,以最小的代价杀伤了大量的太平军。李秀成最后退走,除了久攻不下外,还因湘军时不时地偷袭进攻所致。
其二,重金悬赏,越级保举,以此来激励士气。湘军外有重兵围困,内遭瘟疫侵染,士气低下,对于作战十分不利。对于这种情况,曾国荃“每次悬重赏鼓励敢死之士,或抢救倒口,或暗截地道,或抢修濠垒,或夜破卡垒,皆赖重赏勇夫,支持危局”,费银共达32000两之多。
同时,他还对士兵许以越级保举,这一招很有效果,以至于有“重赏之下,必有勇诚哉是言也”之感。除此之外,他还两催大哥曾国藩给士兵办保举奏折,“以慰众人苦守之心”,并求发功牌。以此来激励士气。
在曾国荃的鼓励下,湘军纷纷士气大增,打退了一波又一波的太平军的猛攻。
其三,临危不乱,以身作则。面对太平军二十万人的围攻,曾国荃身为主帅,所面临的压力比谁都大,精神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但他仍然抵住了压力,运筹帷幄,布置战术。
在一次战斗中,曾国荃左脸受伤,血流不止,但他仍然坚持巡逻。看到他们的主帅这样,湘军士兵们纷纷都安下心来。曾国荃以身作则的勇气,使得湘军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因此才能同心抵御住太平军的猛攻。
其四,顾全大局,稳守后方。太平军分三路进攻期间,其一路猛攻湘军后路金柱关,企图切断雨花台与安庆之间的联系。对此,曾国荃早就在八月间命令驻守金柱关的罗逢元严加防守。
九月初,得知太平军渡江,曾国荃断定其定有几番猛扑。于是,曾国荃连夜派兵修筑堡垒十余座,并令曾贞幹全力守御。在曾贞幹的指挥下,湘军连挫太平军。
结语
太平天国为解天京之围,调集14王、30余万兵力分三路进攻湘军,发动大规模的雨花台战役,但因种种原因而失败。其中,曾国荃个人的得力指挥是湘军获胜的重要因素,他在此役中经受严峻考验,最终成功解围,为援军的到来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过程虽极艰苦,却奠定了合围并最终攻破天京的基础。
因此,雨花台一战,使得湘军气势大增,为接下来攻破天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