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操和刘邦谁的军事才能比较

曹操和刘邦谁的军事才能比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50 更新时间:2023/12/23 3:35:26

刘邦和曹操虽然并不是同一时期的历史人物,但也会被拿出来放在一起做对比。刘邦虽然统一了天下,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王朝,而曹操并没有达成和刘邦一样的成就,但是单就论才能来说,曹操不比刘邦弱,甚至强他很多。那么如果说刘邦和曹操生活在同一时期的话,刘邦和曹操两人打仗,谁又能获得最终的胜利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家都知道刘邦自从公元前209年起义反秦开始,到公元前202年定鼎天下建立汉朝登基称帝,中间只用了短短七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而东汉末年的曹操从公元190年反董开始到公元220年,终其一生三十年的时间,都没有完成他人生的最高理想 结束战乱一统海内。

关于这个问题,社会各界众说纷纭,尽管千万种说法,总结下来却无外乎只有一种说法 那个时期竞争过于激烈,人才过于优秀,所以导致天下纷扰、战乱不息,甚至有说无论历史上哪位古今圣贤处于曹操的地位,都不会做得比曹操更加优秀,言下之意就是不管谁来,都无法完成统一大业,注定只能三分割据。

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都把曹操无法完成统一的原因全部归结于外部环境的激烈,却很少有人归结到领导者自身能力的不足,本文就从领导者自身能力的原因说起,去分析为什么刘邦统一天下只用七年,而曹操却三十年都无法完成。

作为一个集团的最高领导者,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战场决胜能力?妙算运筹能力?治理国家能力?都是,但都不是最重要的,做好上面三个能力中的任何一个,也只是一将之智,并非万乘之才,那什么能力最重要?识人能力、用人能力、判断能力。

1、先说识人能力

识人之长,则天下皆可用之人,识人之短,则天下无可用之人,可见具备识人能力对于一个最高领导者的重要性,你总不能让诸葛亮、张良、荀彧、萧何等人去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吧!那是不可能的,如果真的做出了这种人事部署,那离败亡就真的不远了,更别说能够走到最后并世称雄的局面。

在识人方面的才能刘邦有,曹操也有,刘邦识人有多准?能够把张良、萧何、韩信陈平周勃灌婴等人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人,并把他们安放在合适的职位上,让他们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曹操识人有多准?能够在刘备穷困潦倒的时候一眼看出刘备是个超级人才,能够看出司马懿不是久居人下之臣,需要谨慎防之。刘邦和曹操的看人眼光,不可谓不毒辣,这一回合,他们不分伯仲。

2、再说用人能力

在用人方面,曹操和刘邦就开始有了一定的距离,刘邦是如何用人的?张良、陈平洞察乾坤、出谋划策、参晓天下大势;萧何镇国家、抚百姓、供粮饷,使大军没有了后顾之忧。韩信在战场上掌控全局,调动四方大军,战必胜、攻必克,上下一心,如臂使指。

更重要的是,这些人掌握大权,任何一个人背叛刘邦,对刘邦来说都是毁灭性的灾害,但是刘邦却做到了从始至终的不干预,正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曹操是如何用人的?战场上无论战役大小都是亲历亲为,五子良将厉害不?猛的给人感觉很厉害,确切的说不厉害,因为他们一生都是在曹操的带领下建功立业,个人领兵独当一面的经历却几乎没有,或者说曹操从来就没有真正的信任过他们。

导致五子良将没有足够的提兵阅历,好不容易的一次合肥之战还是曹操赤壁新败,无暇他顾,才有了张辽、乐进、李典的一次冒头,就这还是玩着互相牵制的绝对把戏;派遣于禁和庞德去支援曹仁,结果被关羽来了一场威震华夏的水淹七军,这就是曹操不用人、不放人的结果,这一回合,刘邦胜出。

3、最后说判断能力

作为最高领导者,每天面对的事情千头万绪,下面人会给你提供无数种信息,无数种选择,你必需能够判断出谁的意见是正确的,甚至在与众人意见相反时,你能对自己作出的判断坚信不疑,不会因为他说几句你觉得对,他说几句你还觉得对,轻易推翻自己的判断,要做到形势有利不能自我膨胀,形势不利不能灰心丧气。

这一点,刘邦是绝对优秀的,他能在众将反对,心里不服的情况下对毫无名气的韩信登坛拜将,并不受挑拨,不中离间,完全信任;他能在被项羽逼入川蜀仅三个月后就认清形势,然后孤注一掷,大举西出,还定三秦,最后再以惊涛拍岸之势收服众诸侯,从而围歼项羽,一战定乾坤,项羽看似只输了一战,实则却输掉了所有,输掉了全部。

而曹操的判断能力如何呢?不可否认曹操有着准确的判断力,但是他有一个弱点,也正是这种致命弱点导致他永远也不可能实现一统 自我膨胀,盲目自信。赤壁之战是如此,汉中之战同样如此,赤壁之战是因为得利而自我膨胀盲目自信导致大败,汉中之战是因为失利而灰心丧气班师收兵,恰恰是这两次得利和失利的表现,成为他一生永远的遗憾和伤痛,如果换作刘邦,绝不会有曹操那样的表现。

从识人能力、用人能力、判断能力三个方面得出结论,曹操如果和刘邦易地而处,相信曹操依旧无法实现统一,而刘邦依然可以很快的结束战乱,实现一统。更可怕的是曹操具备的能力,人家刘备和孙权同样具备,三方一交锋,感觉大家水平都差不多,既然水平差不多,人家孙刘二人凭什么给你当小弟。

所以只要有孙权和刘备在,他曹操就永远别想统一,因为曹操的认知水平也就是这样了,想要统一只有一种结果,就是孙刘投降,但那是不可能的。比起三国争霸,曹操、孙权、刘备只是在认知水平有限的基础上小打小闹,可以称之为三方斗地主。而人家刘邦则是认准形势,看清自己和对手以后,全力一搏,一把梭哈,可谓炸金花,赢了天下我有,输了拍拍尘土,重头再来。

标签: 曹操

更多文章

  • 西周宗室召公姬奭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姬奭

    姬奭,生卒年不详,姬姓[1],名奭,又称召公(一作邵公)、召伯、召康公、召公奭,西周宗室[2]、大臣,与周武王、周公旦同辈。姬奭辅佐周武王灭商后,受封于蓟(今北京),建立臣属西周的诸侯国燕国(北燕)。但他派长子姬克管理燕国,自己仍留在镐京(今陕西长安)任职,辅佐朝廷。因采邑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

  • 曹操原配丁夫人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丁夫人

    曹操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好色,据说他曾经觊觎过周瑜的妻子小乔,为此引得周瑜勃然大怒。曹操一生姬妾无数,身边美人成群。他最喜欢的,也是一生挚爱的就是自己的正妻丁夫人。在迎娶丁夫人之前,曹操身边还有一个小妾刘氏,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曹昂和一个女儿。刘氏去世的很早,她身体一直不好,所以她所生育的一男一女,一

  • 宋朝最长寿的妃子周美人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周美人

    俗话讲,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可见在古代的生活条件下,能活上80岁可谓都是人间奇迹了。而根据《宋史》记载,在宋朝的后宫,就曾诞生过1例奇迹,宋仁宗的周美人,竟然是“年九十三薨,谥昭淑”,足足活到了93岁。周美人并不是选妃出身,她本就是开封人士,4岁的时候,跟随在宫

  • 范增的谋略水平如何?范增有什么致命的弱点?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范增

    作为项羽第一谋臣的范增,谋略水平在当时应该属于顶级水平,楚汉之争与其说是项羽与刘邦的争斗,倒不如说是项羽智囊团同刘邦智囊团的争斗,项羽智囊团的首席谋士是范增,刘邦智囊团的首席谋士是张良,这两个人的智谋都非常高,不过单从谋略来比,范增应该比谋圣张良更高一筹,这点从张良的表态也可以反应出来。张良说:&

  • 曹魏五子良将之乐进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乐进

    乐进是“小透明”?非也,只是比较早去世而已,并且陈寿也说了,乐进很多事迹是不如张辽,徐晃等人详备的,详见对《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的总结。所以,乐进相对其他四人确实有些低调,但是说他是小透明,不见得吧,否则乐进如何进得了“五子良将”?那么,可以说乐进

  • 北宋将领高琼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高琼

    前文介绍了杨延昭一生的赫赫战功及其经历的唯一的一次惨败。这场战斗结束后,部分大臣上奏宋真宗,要求将杨延昭处死。幸好此时有一位老臣出面力劝,这才改变了宋真宗的决定,终于救了杨延昭的性命。本文要介绍的便是这个人,他的名字叫做高琼。在相关的文艺作品中,高琼都被写成是北宋开国名将高怀德的儿子,其实这仅仅是

  • 吴中四才子之一的唐寅在文化艺术方面有哪些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唐寅

    唐寅,字伯虎,他是明代的绘画大师、书法家也是个文学家,绘画方面与沈周、文徵明和仇英合称“吴门四家”,也称“明四家”,是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学方面与祝允明、文徵明和徐祯卿合称“吴中四才子”。唐寅的一生十分坎坷,父母、妹妹、妻儿

  • 明朝宗室靖江王朱守谦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朱守谦

    朱元璋建立起了大明王朝之后,便对自己的子孙进行分封,而他唯一的侄孙朱守谦被封为了靖江王,此人是朱元璋的长兄朱兴隆的儿子。朱守谦虽然被封为了藩王,并且获得了很高的权势,社会地位仅次于亲王,但是却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因为他连王府都出不去,每次都们都要找借口。朱守谦的靖江王府位于广西桂林,占地面积约为2

  • 清朝敦肃皇贵妃年氏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敦肃皇贵妃

    在之前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中,贵妃年氏是个飞扬跋扈,恃宠而骄的人,为了稳固自己在皇宫中的地位和争夺皇帝的宠幸而不择手段,最后因为哥哥年羹尧的倒台而失宠,在打入冷宫后自缢而死。那么历史上真正的贵妃年氏是个怎样的人呢?她是否真如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呢?按照清代的规定,每位皇子到一定的年龄都可以得到一个

  • 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生平介绍及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史可法

    史可法(16011645年),字宪之,汉族。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主政之日,当南明展开之初,因是时明祚初倾,世乱纷纷,人心惶惶,史可法处于各方矛盾之焦点,又壮烈死于抗金之前线。因其以死报国之情怀,遂激励南明君臣士子再延明祚一十八年。然由于史可法个人能力之原因,其于南明颓局中的作用可谓未尽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