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鸿门宴前后的项伯有哪些变化

鸿门宴前后的项伯有哪些变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183 更新时间:2024/1/16 15:10:24

项伯,名缠,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项羽的叔伯。

壹:鸿门宴前的项伯

项伯的家族本是周天子所封的项国的王族。项国最早在颍水之南,就是现在的河南省项城一带。公元前643年,项国被鲁国所灭,部分项国王族逃往楚国,并逐渐成为楚国的贵族。战国中后期,楚国受到秦国东进的压迫,节节向东方后退,项氏一族也随同东迁。他们先迁徙到泗水郡西部的相县(今安徽濉溪县西北),后来再向东,迁徙到泗水东岸的下相县,也就是现在的江苏省宿迁一带。

项氏世代为楚将,项伯的父亲项燕更是楚国的名将,曾率领楚军击败李信的20万秦军,让秦国遭遇了战国后期的最大惨败。后来秦国起用老将王翦,大败楚军,项燕战死沙场,以身殉国。他对国家的忠和对士卒的爱,使他以及项氏家族在楚国民众中留下极好的声誉。

项伯是项羽的季父,也就是项羽最小的叔父,这在《史记》中有记载,绝大多数学者也只能以史为据,这样来介绍项伯。但是有一个问题,项伯的“伯”怎么解释?“伯”不应该是排行老大吗?大概也只能猜测地解释:“伯”是他的字。因为《史记》中对好多历史人物都是采用姓+字来称呼的,如项羽,名籍,字羽。但这样也又带来另有一个问题,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伯”、“缠”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另外,《史记》还记载,项梁也是项羽的季父,这就不得不使我们怀疑,关于项伯、项梁与项羽关系的记载,定然有错愕之处。于是,有些历史学家,如李开元教授就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项伯应该是项羽的伯父。

年轻时代的项伯,和多数的六国没落贵族一样,在国破家亡之后也不愿从事农业生产。他们隐身于民间社会,结交不轨之士,游侠任气,建立起巨大的社会关系网。在法网严密的秦朝,这些任气的游侠很容易触碰法律。项伯就曾犯法杀人,亡命下邳。在此之前,同是贵族后裔的张良在沙丘刺杀秦始皇失败,被秦政府通辑,也逃到下邳潜伏。项伯和张良之间,或许早就有所钦慕往来,并且义气相投,亲密无间。项伯亡命下邳,依靠张良的掩护帮助,逃脱法网,二人遂成生死之交。

秦末风云突起,项梁和项羽起兵会稽,项伯则在下相项氏老家聚集项氏一族,响应项梁。项梁军渡江北上,到下相会集项氏宗族力量,项伯就一直在项梁军中协助,官任楚国的国相令尹,也就是楚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项梁战死后,项伯成为项氏一族的长者,是项羽最为尊敬信赖的至亲。在楚怀王熊心重用宋义、压制项氏势力之时,项羽趁着宋义离开军队,到无盐送儿子出使齐国之际,和项氏亲属及心腹将领密谋,最终斩杀了宋义,夺取了对楚军的实际掌控权,逼得怀王不得不接受既成事实,任命项羽为上将军。史书没有明确记载项伯在此事件中发挥过什么作用,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项伯一定功不可没。

贰:鸿门宴时的项伯

刘邦先一步进入关中,接受秦王子婴的投降,并据关自守,意欲称王,这让项羽十分恼火,立即强攻函谷关,驻军鸿门,眼看一场大战即将爆发。

项伯是一个重情义的人,他知道张良在刘邦军中,不忍看到张良和刘邦一起送死,就带着亲信侍从,星夜驱马来到灞上刘邦军中。

项伯私下见到张良,将项羽第二天一早攻击刘邦军的事情告诉张良,要张良马上与自己一道离开灞上到鸿门避难。张良也是一个重情义的人,而且是一个有谋略的人。他对项伯说:“我是奉韩王之命辅送刘邦入关的,眼下刘邦危难事急,我不辞而别,是不义不信,我必须言明刘邦再作决定。”

张良匆匆入内面见刘邦,将事情如实相告,刘邦大惊失色。从震惊中镇定下来,他决定执弟从之礼与项伯相见,请求项伯的帮助。

刘邦极力解释了自己先入关中又闭关自守的原因,又声情并茂地回忆了自己与项氏的情义,最后还和项伯约为婚姻。

项伯被打动了,他回到鸿门军中,向项羽说明了情况,打消了项羽第二天进攻刘邦军的念头。

第二天一早,刘邦由五名亲信近臣、百余名骑兵陪同,乘车来见项羽。

项羽军帐,守卫森严。军帐中席位已经排定:项羽与项伯就上席,背西面东;范增就次席,背北面南;刘邦次次席,背南面北,与范增相对;张良就末席,背东向西,面向项羽和项伯。

会谈坐定,刘邦施礼陈情,表明景仰服从的心迹。项羽在前一天晚上已经接受了和解,并没有要杀刘邦之意。范增却大为不安,先是用眼神和所佩戴的玉玦示意项羽,后来又招呼项羽的堂弟项庄借舞剑刺杀刘邦。项伯觉察到了杀机,也起身舞剑,左右遮挡,保护刘邦。

张良知道事情不妙,邀来樊哙解围,后又让刘邦溜出宴席,不辞而别,抄小路回到灞上军营,总算躲过一劫。

对于项伯在鸿门宴前后的表现,很多人给他贴上了“卖主求荣”、“吃里扒外”、“坑侄”、“糊涂”的标签。项伯虽然不是精明的政治家,但也绝不是不明事理的糊涂蛋。他解救刘邦,有他的权衡利弊后的思考,他的思考也不是从一己私利出发,而是为了整个项氏家族的利益,这绝不是坑侄,更不是吃里扒外。

一、项伯星夜救张良,是为了情义。你可以说他不考虑集团利益,而只看重哥们义气,缺乏政治头脑,但不能因此说他吃里扒外。他确实帮助了刘邦,但在当时并没有损害项羽的利益啊。鸿门宴上没杀刘邦,最主要的是项羽没有下定决心杀。至于“卖主求荣”,就更谈不上了,他并没有出卖项羽,没有和刘邦一起来对付项羽,更没有通过帮助刘邦来为自己谋求利益。刘邦提出的和项伯约为婚姻,对当时的项伯看说,并不算什么,不能认定他是为了这点私利。

二、和解项羽和刘邦的矛盾,符合项羽集团的利益。当时的刘邦,还只是项羽的竞争对手,不是不共戴天的敌人。消灭了秦国之后,原先反秦联盟的朋友,一下子转换成竞争对手,其中包括刘邦,但不是只有一个刘邦,张耳、陈余、田荣、魏豹、韩王信等,都是潜在的对手。其实项羽当时最大的对手还不是他们,而是名义上的楚国元首楚怀王熊心。所以这个时候,项羽并不想和刘邦开战,只需要刘邦站好队,表示臣服即可。道理很简单,他不可能对所有的潜在对手同时开战,他还没有狂妄到以一人之力对抗全天下的地步。

三、项伯帮刘邦,是因为刘邦做了实质性的妥协,这正是项羽想要的。首先是刘邦表达了对项羽的景仰和臣服,明确表示自己接受上将军项羽的领导,决无贰心。二是将自己进入关中后所得的利益让度给了项羽。刘邦先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秦国的子民及皇宫的财宝本来已为刘邦所有,面对项羽的威胁,他将这些全让给了项羽。三是刘邦表示出了对怀王之约的轻视,虽然只是暂时。按照怀王之约,刘邦将拥有了对旧秦国的统治权,但此时他只字不提怀王之约,明确自己退守灞上,在等待项羽前来处理。这就是在向项羽传达一个信息,在他在心中,项羽的处理意见高于楚怀王。

四、鸿门宴上,项伯庇护刘邦,有项羽集团内部矛盾的原因。项梁死后,项伯是项羽最为尊敬信赖的至亲,他在项羽集团的地位仅次于项羽,鸿门宴上项伯的坐次就能说明这一点。但偏偏还有一个范增,以足智多谋被尊称为亚父,其在楚军中的地位力压项伯,而且这个范增好像根本没把项伯放在眼里。前一天晚上,项伯已然和项羽达到一致,想要和平解决与刘邦的矛盾。但范增显然不认同这个决定,多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看到项羽无动于衷,还私下召来项庄意欲刺杀刘邦。这是将自己的意志凌驾于项氏家族的集体决定之上,而且这还将极大地败坏自己在重然诺的江湖上的声誉,必竟刘邦是听了自己建议才来赴宴的。所以,他必须出手庇护刘邦。

叁:鸿门宴后的项伯

鸿门宴时项伯的行为,不能说完全正确,但也不算什么错误。反而在鸿门宴后,项伯犯了一个非常大的错误,那就是在项羽主导分封时,为刘邦争取了汉中之地。

项羽起初的分封规划中,刘邦的封地是巴、蜀,并没有汉中,汉中之地是张良通过项伯为刘邦争取到的。《汉书˙张陈王周传》记载:“汉元年,沛公为汉王,王巴蜀,赐良金百溢(镒)、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许之。”有了汉中之地,刘邦就有了进攻三秦的跷板,这比跨越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难度系数要降低很多。

在楚汉战争时期,项伯还曾解救过刘邦的父亲。那是楚汉双方打得最艰苦的时候,项羽为了逼迫刘邦出战,就拿刘邦的父亲太公相要挟。项羽将太公捆在高台上,旁边还架着一口大锅,对刘邦说:“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意思是说你今天不出战,我就烹杀太公。刘邦不慌不忙地答道:“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意思是说我和项羽都曾为楚怀王效命,我俩曾约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如果非要烹杀咱爹的话,希望能分我一杯肉汤喝。

项羽盛怒之下,真的想把太公杀死。但旁边的项伯说话了,“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羽这才没有杀死刘太公。

这个事例被作为项伯通敌的证据。认为鸿门宴上项伯解救刘邦,可以看作是认不清形势,最多是愚蠢;而这时双方已经打得你死我活,项伯还替刘邦的父亲求情,就是赤裸裸地通敌了。

其实这个说法也有可商榷之处。当时的情况,项羽并没有必胜的把握,而且彭越在后面不断袭扰,几乎断了楚军的粮道。就当时的情况而言,项羽急切需要和解。这时如果杀了太公,双方就没有了和解的可能。所以,项羽听从项伯的建议释放太公,是出于和解的需要。

再者,项伯所说也并非虚言,以刘邦的一贯行径,烹杀太公并不会使刘邦屈服。在危急时刻,刘邦都能做出推儿女下车的举动,又怎么会为了太公的生命而束手就擒呢?这样不但得不到好处,反而会使项羽背上恶名。

还有一件事被认为是项伯暗中帮助刘邦,那就是杀英布的妻小。英布作为项羽帐下的一员虎将,因功被项羽封为九江王。楚汉战争之时,英布逐渐与项羽产生了矛盾,刘邦趁此了说降英布。项羽十分恼火,就让项伯去当使者,项伯却杀了英布的妻儿老小,致使英布死心塌地地跟随刘邦反抗项羽。

对于这件事,其实并不能说明项伯的出发点是帮刘邦,只是事情的处置结果利好刘邦。首先,《汉书》记载项伯杀英布妻小是奉项羽之命,并不是他自己非要这样做。其次,项伯杀英布妻小,也是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的,是他不能容忍像英布这样背信弃义的小人,而并不是为了把英布逼到刘邦的阵营。最后,此时的英布和项羽矛盾已深,就算项伯不杀英布妻小,英布也很难重归项羽阵营,英布了解项羽,知道项羽不会宽恕他的背叛。

项伯确实不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他看重个人恩怨情义,却短见而贪小利,没有很好地辅助侄儿项羽取得最终的胜利。他的结局还不算差,汉朝建立之后,他被刘邦封为射阳侯,直得汉惠帝三年去世。只可惜他的儿子因为有罪,并没有继承他的侯位,至于是什么罪,已不得而知了。

标签: 鸿门宴项伯

更多文章

  • 清朝辅政大臣:鳌拜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鳌拜

    鳌拜出身将门,精通骑射。跟随皇太极征战四方,攻克皮岛,参加松锦之战,平定农民起义,立下赫赫战功,成为皇太极最信任的武将,号称“满洲第一勇士”。皇太极病逝后,拥戴皇九子福临即位,成为议政大臣,位极人臣。顺治帝去世后,接受遗诏成为顾命辅政大臣,操握权柄、结党营私。康熙帝在索额图

  • 如何客观评价晁错?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晁错

    好多人对晁错有这样一个印象:他仗着汉景帝的信任和宠爱,喋喋不休地唠叨着要削藩;等削藩引起“七国之乱”,让景帝亲临战场,自己却留守后方;在应对叛乱之时,公报私仇,企图借机除掉袁盎。从而得出一个结论,认为晁错是一个才疏学浅的人,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是一个假公济私的人。其实细读正

  • 前秦奠基之主:苻洪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苻洪

    苻洪(285年-350年),字广世,略阳临渭氐人,是前秦政权奠基者。苻洪原名蒲洪,后以谶文有“艸付应王”,遂改苻姓。氐族部落小帅蒲怀归之子,亦是前秦开国君主苻健之父。苻洪先后归附前赵和后赵两个政权,后在后赵内大乱时试图谋取中原。最终虽然遭毒杀,但他所累积的力量令其子苻健在关

  • 如何客观评价娄师德?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娄师德

    赞誉者称之为,武周时期国力强盛,足可比肩太宗皇帝,讨厌武则天执政的人却说,武则天时代完全是黑暗的时代,大肆清洗李唐宗室和宿功大臣,重用酷吏罗织罪名,弄得整个朝廷乌烟瘴气人心惶惶。其实这两种极端的评价,都是真实的武则天执政时代,毕竟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上位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而这

  • 元世祖皇后:弘吉剌.察必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察必

    元朝的建立离不开成吉思汗东征西战,当然也离不开元世祖忽必烈的胆识谋略,是他们的智慧为元朝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忽必烈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他背后的女人也同样十分重要,这个女人就是默默辅佐着他的弘吉剌·察必。忽必烈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他的妻子察必也要一份功劳,她在元朝建立初期,是忽必烈不

  • 南宋宋度宗正妻:全皇后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全皇后

    全皇后,女,汉族,约公元1243年生,寿命约36岁。属相兔,星座约为双鱼座,浙江绍兴人。南宋悲情皇后,宋亡后随儿皇帝押解元大都,结局比死还惨。《宋史·列传第二》记载“宋亡,从瀛国公入朝于燕京。后为尼正智寺而终。”1276年,南宋灭亡,全太后随儿子宋恭帝赵被押解

  • 朱元璋宠妃:郭惠妃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郭惠妃子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郭惠妃

    建文四年(公元1402)六月,燕王朱棣率军抵达金川门下,负责驻守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和曹国公李景隆立即打开金川门,让朱棣率燕军进入京师,建文朝从此终结。谷王朱橞是朱元璋的十九子,他的生母是郭惠妃,郭惠妃是滁阳王郭子兴的亲生女儿,马皇后的义妹。郭子兴有两位夫人,都姓张,正室夫人张氏是郭天叙、郭天爵的生母

  • 东汉史学家:班彪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班彪

    班彪,男,汉族,公元3年生,寿命52岁。属相猪,星座约为水瓶座,陕西咸阳人。东汉班彪的成功人生:不光自己牛,而且儿子女儿比他还牛。《后汉书·班彪列传》记载“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祖况,成帝时为越骑校尉。父稚,哀帝时为广平太守。彪性沈重好古。”班彪的祖父班况

  • 清朝大臣:厉鹗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厉鹗

    厉鹗,男,汉族,公元1692年生,寿命61岁。属相猴,星座为双子座,浙江杭州人。有才运无官运,乾隆爷恩典也背运,文坛领袖提携也是白搭。“乾隆元年,举鸿博,误写论置诗前,又报罢。其后赴都铨,行次天津,留友人查为仁水西庄,觞咏数月,不就选,归。卒,年六十一。”1736年,乾隆皇

  • 唐朝宗室:郜国公主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郜国公主

    唐朝在我国古代算是比较繁荣兴盛的也是历史上极度开放的一个朝代。那个时期的公主无论是在政坛上,还是在婚姻生活中,亦或者私生活上,都有数不清的话题和故事。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唐朝的公主可以改嫁,并且可以拥有面首(男宠)。郜国公主(8世纪?-790年),唐朝公主,是中国唐朝第七代皇帝唐肃宗李亨之女。她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