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胡适晚年如何评价痛骂过自己的鲁迅?

胡适晚年如何评价痛骂过自己的鲁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395 更新时间:2024/1/4 10:10:49

“要胡适,还是要鲁迅”,是当下极常见的争论

自八十年代以来,“要胡适,还是要鲁迅”一直是中国思想界争议不休的话题。如1998年,《读书》杂志组织召开《人间鲁迅》再版研讨会,谢泳在会上提出了一个极尖锐的问题:“为什么鲁迅后来被……利用呢,为什么他们不利用胡适呢?”2000年,慎之撰《回归五四学些民主》,又称:“鲁迅还不能代表‘五四的全部,能够比较全面地表达和代表‘五四精神的,毋宁还是胡适。”①……这些意见,都曾引发激烈的争论。近年来,这样的争论,在民间舆论场,也已成常见之事。

鲁迅生前对胡适颇多痛骂与嘲讽,二人确实不是同路人

确实,无论是思想还是立场,鲁、胡二人的对立,在鲁迅生前已颇明显。1925年的女师大风潮中,鲁迅力挺许广平等女学生,痛骂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学者陈源。胡适则呼吁“学校为教学的机关,不应该自己滚到政治漩涡里去,尤不应该自己滚到党派政争的漩涡里去”。鲁迅遂嘲讽胡适“将自己的魂灵枭首通衢,挂出了原想竭力隐瞒的丑态。丑态,我说,倒还没有什么丢人,丑态而蒙着公正的皮,这才催人呕吐。”1927年,胡适欲北上,顾颉刚给他写信,极力劝阻,理由是“这几年,周氏兄弟假公济私,加以(孙)伏园、川岛(章廷谦)们的挑拨,先生负谤亦已甚矣,在这国民革命的时候,万不可再使他们有造谣的机会,害了先生的一生。这是我和泪相劝的一件事,请先生听我罢!”顾氏之言虽不免夸张,却也可见鲁迅对胡适的恶感已非一日。②

1929年,胡适曾公开称赞鲁迅的《水浒传》研究“很细密周到,我很佩服”。但二人的关系已难挽回。1933年因反对带有共产国际背景的“民权保障同盟”把法律问题统统弄成政治问题,以至于牛兰夫妇这样的共产国际间谍亦在同盟要求当局“无条件释放”的名单之中,胡适再次被鲁迅痛骂成颠倒黑白、标榜仁义道德的“帮忙文人”。 ③同年,鲁迅还曾嘲笑“胡适博士不愧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缘由是胡适在答记者问时说了一句“日本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征服中国,即悬崖勒马,彻底停止侵略中国,反过来征服中国民族的心”在接受记者采访之前,胡适刚刚在《独立评论》上刊文《日本人应该醒醒了!》,告诫日本:“即令日本的暴力更推进一步乃至千万步,即令日本在半年一年之内侵略到整个的华北,即令推进到全海岸线,甚至于深入到长江流域的内地,我们还可以断言:中国民族还是不会屈服的。……日本的爱国者,日本的政治家,到了这个时候,真应该醒醒了。”④《独立评论》鲁迅是能看到的,如此嘲讽,似已脱离就事论事的原则,而掺杂着对胡适的个人成见在其中了。

在三十年代,胡适也已不再将鲁迅视为思想上、政见上的同路人

对于鲁迅的攻击,胡适鲜有回应。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11月,苏雪林致信胡适,痛斥“鲁迅的心理完全病态”。胡适在回信中为鲁迅辩护:“我以为不必攻击其私人行为。……他已死了,我们尽可以撇开一切小节不谈,专讨论他的思想究竟有些什么……凡论一人,总须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信中,胡适还替鲁迅辩诬,说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并非抄袭之作。⑤

当然,胡适也未将鲁迅视为自己的同路人。苏雪林在信中自居右派,也视胡适为右派,指责鲁迅“本是个虚无主义者,他的左倾,并非出于诚意,无非借此沽名钓利罢了。但左派却偏恭维他是什么‘民族战士,‘革命导师,将他一生事迹,吹得天花乱坠,读了真使人胸中格格作恶。”主张“取缔鲁迅宗教宣传”。⑥对于苏雪林的上述指控,胡适虽不赞同(“我以为不必攻击其私人行为”),却也表示“我很同情于你的愤慨”。显见在左、右立场上,胡适自认为与鲁迅对立。

但到1956年,胡适却又突然说“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

然而,到1956年,胡适却忽而觉得鲁迅是自己的同路人。据学者周策纵回忆,1956年,“胡先生曾告诉我:‘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⑧周策纵的这段回忆,近年来已成为诸多鲁迅研究者在评价鲁迅时必然提及的材料,甚至有学者据此认定,鲁迅真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如林曼叔)。“自由主义”究竟是什么,本文不欲展开讨论。但鲁迅当年在《论“第三种人”》中嘲讽胡秋原时,是丝毫见不到“自由主义”气息的胡秋原在1931年提出“自由人”的观点,认为知识分子不应局限于阶级和政党,应站在自由独立的立场上发声;允许革命文学自由存在,也要允许小资产阶级文学、浪漫主义文学自由存在。鲁迅的意见截然相反:自由人也好,第三种人也罢,“一定超不出阶级”,其作品“又岂能摆脱阶级的利害”。⑨如此偏“阶级斗争”的价值观,与“自由主义”之间的鸿沟,恐非胡适一句“鲁迅是我们的人”就可以填平。

其实,胡适也非是真的认为鲁迅在思想上与自己同调,是个“自由主义者”。1959年,在给吴相湘的信中,胡适对陈独秀和鲁迅的思想左转,曾有如此一番非常痛心的追忆:“陈独秀若不脱离北大,若不因偶然的事永离北京,他后来的思想可能不会……,而中国思想与政治的演变也可能完全大不相同。鲁迅也是如此。他若不离开北京,可能不会演变到后来那样子,我看他一九三五年给胡风的信,很感觉他晚年很痛苦,但已无法子解放自己了。”⑩

据此信可知,胡适晚年对自己和鲁迅在思想上的左右差异,非常清楚。他之所以在1956年说“鲁迅是我们的人”,重心实是落在了“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这几个字上。同年4月1日,胡适致雷震函可资佐证。胡适说:“你们在台北若找得到《鲁迅书简》,可以看看鲁迅给胡风的第四封信,就可以知道鲁迅若不死,也会斫头的!”(这封信的主要内容,是鲁迅对胡风倾诉自己被左联掌舵人、地下党周扬各种摆布“有苦说不出”)简言之,胡适看重的主要是鲁迅为自由而反抗的精神。

毕生致力于“开窗”的胡适,理当怀念毕生致力于“拆掉屋顶”的鲁迅

胡适在1956年想起去世整整20年的鲁迅,似非偶然。在大陆,自1954年底开始,全国范围内掀起“胡适思想批判运动”。至给雷震写信谈鲁迅“也会斫头”时止(1956年4月1日),据胡适自己统计,大陆批判他的“《红楼梦问题讨论集》,共出了三册,《胡适思想批判》,已出到了第七辑。这十大册,已不止二百五十万字了”。(11)

在台湾,1956年的舆论环境也对胡适(本人在美国)很不利。该年10月,《自由中国》出版给蒋介石的祝寿专刊,胡适借祝寿的名义,劝蒋介石“要能够自己绝对节制自己”“守法守宪”,约束自己的权力,做到“无智、无能、无为”。结果引火烧身。蒋经国化名“周国光”,撰写《向毒素思想总攻击》一书,将胡适定性为“思想上的敌人”,以“特种指示”名义秘密印发至基层单位,以“策动全体党员有计划的展开行动”批判胡适。这场批判持续了大半年,也是胡适决心从美国返回台湾的一个重要原因。(12)

胡适在1956年对鲁迅的怀念,其实可以用鲁迅1927年的一段演讲来解释。鲁迅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鲁迅还说,胡适当年提倡“文学革命”,好比开窗,反对声浪是很高的;但钱玄同冒出来主张废掉汉字,好比拆掉屋顶,胡适的“文学革命”就少了阻力,白话文随后也渐渐流行了起来。(13)胡适毕生致力于从体制内“开窗”,进退维谷之时,理当怀念毕生致力于“拆掉屋顶”的鲁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革命是改良的驱动力,鲁迅也确实是胡适的同路人。

注释

①古大勇,《一个学术命题的“前世今生”大陆与港台学者对“鲁迅与自由主义”命题的言说》,《上海鲁迅研究 二零一三年 夏》,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②③谌旭彬,《鲁迅当年,如何痛骂胡适?》,短史记第519期。

④胡适,《日本人应该醒醒了!》,原载1933年3月19日《独立评论》第42号。

⑤胡适致苏雪林,1936年12月14日。

⑥⑦胡适、苏雪林,《关于当前文化动态的讨论(通信)》,收录于《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 2 1936-1939》,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P689-693。⑧1999年7月31日,旅美学者周策纵为祝贺胡适思想国际研讨会召开,曾作诗云:“‘铮铮如铁自由身,鲁迅终为我辈人。四十三年前告我,一言万世定新犹。”诗后附言道:“五十年代中期,胡先生曾告诉我:‘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今言犹在耳,恍如昨日也。”见:林曼叔,《文学岁月》,文学评论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P159-160。

⑨鲁迅,《论“第三种人”》,原载于1932年11月1日《现代》第二卷第一期。

⑩胡适,《致吴相湘》,1959年3月4日。

(11)胡适,《致雷震》,1956年4月1日。

(12)1957年7月26日,胡适致信赵元任,胡适如此解释自己返回台湾:“这大半年来所谓围剿《自由中国半月刊》事件。其中受围剿的一个人就是我。所以我当初决定要回去,实在是为此。(至少这是我不能不回去的一个理由。)我的看法是,我有一个责任,可能留在国内比留在国外更重要,可能留在国内或者可以使人‘take me more seriously……”

(13)鲁迅,《无声的中国》,1927年2月16日在香港青年会讲。

标签: 胡适鲁迅

更多文章

  • 北宋哲学家邵雍简介_邵雍的著作观点_邵雍的易学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邵雍

    宋朝邵雍介绍 邵雍怎么读宋朝邵雍邵雍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字尧夫,公元1011年出生于范阳,就是现在的河北涿州。邵雍年少时期,与众多有志少年一样,慷慨激扬的想要求取功名。邵雍尤其喜欢读书,什么书都读,还对自己非常严格。为了磨炼出坚强的意志力,邵雍还坚持在夏天不扇扇子,冬天不生炉子,甚至还在夜里

  • 贺知章回乡偶书创作背景 贺知章的雅号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贺知章,回乡,偶书,创作,背景,雅号,是什么,说起,思乡,诗

    说起思乡的诗词,相信大家很难一一列举得清。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似乎是永恒的主题,经久不衰。想想也是,有哪个背井离乡的游子不想念自己的家乡呢?那是生你养你的地方,每一寸土地都值得你留恋,每一个人都值得你怀念。今天我们就来浅析一下思乡诗中比较经典的一首——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贺知章画像据悉,贺知章

  • 盛唐诗人高适的代表作是什么 高适作除夕夜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盛唐,诗人,高适,代表作,是什么,除夕,夜的,故事,高适,达

    高适,字达夫或仲武,是唐朝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的诗一向是以边塞风光而闻名于世,曾经和岑参、王昌龄和王之涣并称为边塞四诗人。高适像然而,鱼和熊掌不可兼,历史上许多有才的诗人,尽管写的一手好诗,然而仕途却大多坎坷多磨。而高适虽不至于如何坎坷,却也并是那么不顺利。在高适二十八岁之前,他并没有进入仕途;

  • 苏轼三次被贬是哪三次 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苏轼,三次,是个,什么样,提起,苏轼,大多数人,他的,第一印

    提起苏轼,大多数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诗人,但其实除了这个身份之外,他还有另一种身份,一个身有官职的朝廷官员,二十岁那年他就考中了进士,称得上是年少有为,但是他的仕途走得却并不平坦,做官期间他有过三次被贬的经历。苏轼像第一次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因为苏轼自从进入朝廷之后就一直反对由王安石领头的‘

  • 关于诗狂贺知章的故事有哪些 贺知章被称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关于,诗狂,贺知章,故事,哪些,为什么,贺知章,字作,季真

    贺知章字作季真,晚年自称四明狂客,是浙江杭州人,十分擅长写绝句诗体,他的写景诗和抒情诗独树一帜,清新而又洒脱,很多诗作脍炙人口,流传千古。贺知章画像贺知章年轻的时候,他的诗作就名声远扬了,武则天当政的时候考中了进士,封他为博士。他的文章语句精湛,是诗作中的佳品,而且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的书法造诣

  • 陈子龙与柳如是什么关系 柳如是诗词写的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柳如,是什么,关系,如是,诗词,写的,怎么样,作为,秦淮八

    作为秦淮八艳之首,一代名妓柳如是的入幕之宾不可谓不多。当时文人才子大多都倾慕与她,纷纷向她求娶。但柳如是对丈夫的要求甚高,真正能够入她眼的文人学者并没有几个。据史料的研究,与柳如是交情甚笃的有江南才子陈子龙。图片来源于网络陈子龙,江南人士,明末著名学者,才情文笔皆是上佳。柳如是与陈子龙两人一见如故,

  • 朝鲜第九代国王成宗李娎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朝鲜,九代,王成,宗李,生平,简介,朝鲜,九代,王成,宗李

    朝鲜第九代国王成宗李娎生平简介朝鲜第九代国王成宗李娎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国王,他的特殊首先还是体现在他的继承方式之上,李娎本来并不是上一任国王睿宗的儿子,而是睿宗哥哥的儿子也就是他的侄子,当时睿宗哥哥早逝由睿宗继承了王位,而睿宗去世之后因为某些原因又让哥哥的儿子李娎继承了王位,这种继承方式在人们看来还

  • 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简介,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简介,人们,对

    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简介人们对于宇航员这个词汇并不陌生,自人类开始探索太空后,就出现了很多的宇航员。对于阿姆斯特朗简介人们更是不陌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宇航员,他是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地球人。阿姆斯特朗像阿姆斯特朗于1930年8月5日凌晨出生在俄亥俄州的沃帕科内塔,是斯蒂芬·科尼·阿姆斯特朗和薇奥拉·路易斯

  • 吴三桂故居在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吴三桂,故居,在哪里,吴三桂,故居,在哪里,祖籍,江南,高邮

    吴三桂故居在哪里吴三桂祖籍在江南高邮,因其父任职辽东总兵,故自幼在辽东一带生长,因边关常年战乱,军队在何处扎营,其家就在何处,故吴三桂的童年并未有过安生立命之所,常年漂泊在外。吴三桂故居吴三桂真正有安定的住所,只能从受清廷封爵,镇守云南算起。当时吴三桂接受清廷的封爵,并在他的藩地内大兴土木,填湖建房

  • 贝多芬耳朵究竟是怎么聋的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贝多芬,耳朵,竟是,怎么,贝多芬,耳朵,竟是,怎么,世界,音

    贝多芬耳朵究竟是怎么聋的世界音乐大师贝多芬的一生饱受煎熬,他的命运多舛,作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钢琴大师却在晚年遭到了听力衰退,甚至耳聋失聪,不管是谁哪一位音乐家在面对失聪的危险下都会选择逃避,但是贝多芬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战胜了困难,毅然弹奏出了九部交响乐这种传世名篇,为人类的文化宝库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