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严光历史评价

严光历史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569 更新时间:2023/12/17 13:05:37

严光,字子陵,本姓庄,为了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其姓,严光与刘秀是好友,在刘秀即位为光武帝后就隐名换姓,刘秀思念旧友,令绘形貌寻访。

朱元璋笔伐严光

古代帝王喜欢舞文弄墨吟诗填词者,一抓一大把,但写大批判文章,批判古先圣贤,却只有一个: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出身游丐,当过和尚,文化水平低,心理也最变态。据赵翼《廿二史札记》“明初文字之祸”云:“明祖通文义,固属天纵。然其初学问未深,往往以文字疑误杀人,亦已不少。”如杭州府学教授徐一夔上贺表,有“光有天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赞语,朱皇帝览之大怒,说:“生者,僧也,讽我曾当过和尚也;光也,薙发光头也;则近音贼。”可怜的徐教授,就掉了脑袋。

这样没文化的大老粗皇帝,能写什么大批判文章,能批判哪个古先圣贤?当然是皇帝出思想,御用文人代笔,以皇帝名义发表。这篇收入《明太祖文集》的大批判文章,题名《严光论》,批判的是东汉高士严光。

严光少有高名,曾与光武帝同学。东汉开国后,他改名变姓,隐居乡野。光武帝派人到处寻访,终于找到他:披着羊裘,垂钓泽中。光武帝派特使专车,“安车玄纁”,将老同学接到洛阳。严光却在宾馆高卧,不愿去拜见皇上。光武帝只好屈尊去宾馆见老同学:“子陵啊子陵,你就不愿出来助我治理国家吗?”严光说:“帝著德,巢父洗耳。人各有志,何必相逼嘛。”光武帝拜老同学为谏议大夫,严光坚辞不就,归隐富春山中。(事见《后汉书·逸民传》)

其实,在“官本位”的中国,有官而不做,不算太稀罕;能坚拒帝王之聘,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这才最难。所以千百年来,严光被传统知识分子奉为精神偶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北宋范仲淹赞叹道:“云山苍苍,江水茫茫;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对严光,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理解:不官迷心窍,不汲汲功名利禄,不攀龙附凤,等等。但有一点认识却是共同的:独立自由之精神。历代都有知识分子自我边缘化,隐居不仕,过无官一身轻的生活。历代帝王不仅能容忍,还常常予以表彰。

唯有朱元璋不能容忍,要彻底否定严光。《严光论》大意说:“昔汉之严光,当国家中兴之初,急需用人之际,却悠游林泉,不为君用。朕观当时之罪人,罪人大者,莫过严光之徒。”不仅笔伐,还创设“寰中士夫不为君用者”这一史无前例的罪名,来严惩现实中的“严光之徒”。据朱元璋钦定案例汇编《大诰》,贵溪儒士夏伯叔侄断指不仕,苏州士人姚润、王谟被征不至,皆被诛杀,籍没其家。御笔亲批:“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夫不为君用,是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连惹不起躲得起的自由也被彻底剥夺。

朱元璋不仅笔伐严光,还口诛孟子。《孟子》书中,记孟子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他勃然大怒:“这岂是臣子应该说的话?”要罢去孟子配享孔庙的资格,若有谏者,以“大不敬”论。但《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被南宋儒学大师朱熹合编为一书,名《四书章句集注》,早被钦定为全国统编教材与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牵一发而动全身。朱元璋就命御用文人将《孟子》书中的“反动话”,如“诛一夫”、“民贵君轻”等,共85处,统统删去,编为《孟子节文》,颁行全国学校。

对古先圣贤这样大无畏口诛笔伐,对知识分子这样蛮横霸道,中国历代帝王,除朱元璋,找不出第二个。因为,只有他出身流氓无产者。

人物评价

隐士,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态和文化现象,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至于隐逸的原因,有逃避现实说,有价值观转变说、也有待价而沽说等等。研究表明,儒、释、道三家均蕴涵着隐逸思想的种子,经后世的播扬和发挥,更是流派纷呈各具神采。特别是老庄之学,始终大张其帜,以无为、隐逸为正宗的看家本事。尽管隐逸思想是多样的,隐居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但是,不与主流社会合作,不认同主流文化,是所有隐士的共同特征。在历史长河的诸多隐士中,后汉的严光,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严光,字子陵。本姓庄,后来因避汉明帝刘庄的名讳,才改姓严。严光到底有多大本事,没有确切资料可考,但是从王莽、刘秀对他的器重看,可以想象,当是“时局中顶尖的人物”。从王莽篡权到刘秀登基,两位皇帝都多次请他做官,严光都快八十岁了,刘秀还念念不忘诏他出山。可是,严光都一一拒绝,甚至一度披起一袭羊裘,改名换姓藏身庐陵富春江做起钓翁,弄得光武帝刘秀没有办法,画影图形派人到处缉访。正是“一竿七里滩头竹,钓出千秋万古名”,从此,严光成为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大的隐士之一。

不容置疑,严光的确节操高洁,异于常人,但是人们多错会了严光隐居的真正本意,认为他也像有些隐士那样为求虚名,矫情做作,不加选择的一律拒绝高官厚禄。其实,看看严光所处的时代和皇帝诏他出山的时机,就可明了,严光之所以一生隐居不仕乃生不逢时也。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是孔子的隐士原则。王莽长期戴着伪善的面具,一步步走向高位,最终一举从两岁孺子刘婴手中夺得汉朝江山,建立新朝,天下千夫所指,莫不以谋反篡逆、奸佞小人视之,恨不能食肉寝皮。作为具有良好个人修为和坚定的正统观念的严光,首先在人格品位和精神层面上就与之有天壤之别,不可能同流合污,又怎能受得了在他手下为臣供他驱使呢?何况,王莽无德无能,纲常尽废,世道浇漓,末世之相暴露无遗,严光何等精明人物,能跟着王莽去陪葬吗?所以,不管王莽怎样剖肝掏心,怎样求贤若渴,严光都不为所动,所谓“道不同,不相谋”也。

如果说,严光不应王莽之诏是情理之中,那么,在好多人看来,不就刘秀之聘就不近人情了。撇开同学关系不说,刘秀在历代开国皇帝中应是比较优秀的,他有太学生的头衔,开国皇帝中学历最高。在文治武功方面,他不需假手他人,多是亲历亲为,使手下的文臣武将相形见绌。一生品端行正,施政谨慎,主张偃武修文,事功每每泽民利世,至死尚给自己定出治丧条款,限制规格,防止大肆铺张浪费,劳民伤财。

如此的一个好皇帝,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严光这么不给面子?我们只要细察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形就可以看出,严光绝不是为追求虚名,故意做出乖戾特异之事,而实在是事出有因,不得已而为之。

本来,老同学当了皇帝,就为帮个人场,严光也应该出头的,何况刘秀新店开张,正是用人之际。基于这一考虑,严光在数请之后到了朝廷。严光的高明在于,去虽可以,但并不承诺什么,而是抱着宜留则留,不宜留则去的两手准备,来一探虚实的。没想到这一探,真就决定了严光隐居终老的命运。

使严光做出宜去不宜留决定的主要因素有三个:

一是侯霸这个人。侯霸、严光和刘秀,曾一起游学长安,三人友情甚笃。但是,侯霸曾撇开严、刘二人,独自应王莽之诏,做了伪朝的官员,后来,见王莽大势已去,又追随刘秀起事,做了大司徒,位居三公之首。比之严光,学识胆略如何不论,人品已经有所亏阙。若说严光此时对侯霸的为人仅仅有所轻蔑,待他到了朝廷看到候霸对他的态度,就感到难与为伍了。严光经刘秀专人专车三请才去了朝廷,尚且皇帝亲自安排食宿,亲临住所探望,彻夜长谈抵足而眠。而侯霸,居然托辞公务繁忙,只派人送去一封书信表示问候。显然,此时此地,在侯霸心目中,与严光早已不是心无芥蒂的同学关系,而是王侯卿相与布衣百姓的关系,侯霸不仅高高在上盛气凌人,而且已微微透出戒备的心态。与这样的人同朝为官,而且是做他的下级(刘秀拟让严光做柬议大夫),让一向孤傲超俗的严光怎堪忍受?所以,尽管严光有十分的涵养,还是忍不住当着来人的面骂侯霸有“痴疾”,捎话劝他“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

二是朝中对严光到来的反映。就在严光与刘秀同榻而眠的第二天早上,太史急匆匆来奏:“昨夜客星犯御座,状甚迫危”。客星犯主,兆示着有人谋反篡逆,触犯的是历朝历代皇家最大忌讳,属于诛族之罪。明明知道严光来到朝廷,明明知道严光昨晚和皇帝同卧同眠,却偏偏有这样的奏报,这意味着什么?矛头所指不言自明。太史背后是否受侯霸指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不是弱智,谁都能感受到这其中暗藏的杀机。这样的地方还能久留吗?

三是刘秀的表现。可以想象,凭同学关系,严光对刘秀的了解应是相当深刻的。但是,权力常常能使人迷失本性,因此好多人一当官性格就发生畸变。刘秀是不是也会变呢?这恐怕也是严光要重点探察明白的问题之一。事实给了严光一个满意的答复。刘秀对严光的态度,使严光看到了一个原汁原味的平民皇帝,这不仅仅是同学情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情谊表现出来的纯朴和善良的本质,正是儒家倡导的“仁者爱人”的人君必备素质。更让严光感动的是,当有人奏报“客星犯御座”的时候,刘秀调侃式地反问道:“朕与故人共卧,便上感天象乎?”轻描淡写,不着痕迹,便化解了一个凶险的政治陷阱。这一举动,保护了严光事小,显示出刘秀的政治才能事大。严光明白,刘秀已成为一个具有高度驾驭能力的政治家,他留朝廷,已属多余。

严光不事刘秀,当然有出于自身安危的考虑,但是我认为,他考虑更多的是刚刚兴起的东汉王朝的大局。他爱刘秀,更爱一个人民安居乐业、强大统一的王朝。他之所以放心地离开,重新去过自己的隐居生活,是看准刘秀能行,这一点已为以后的事实所证明。但是,他若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只想自己的荣华富贵,硬是要跻身朝堂,也无不可,即使发生派系倾轧,也未必就不能胜出。只是那样,所要付出的代价不仅仅是严光的良心和节操,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安定团结与社会和谐”。二者孰重孰轻,严光心中自有一本泾渭分明的大账。这就是严光令人佩服的地方,既能坚守节操,又能顾全大局,当进则进,当退则退,一切了然于胸,又泰然处之。

当严光最后一次拒绝刘秀时,已经年纪近八十。老先生致死明明白白,知道一个耄耋之人,除了给朝廷徒增累赘以外,还能做什么?其实,刘秀这时也不会认为严光还能给朝廷做什么贡献了,只是考虑他名声太大,做做样子给世人看而已。严光的洞明和超脱,倒是给现在一些挖门子,通关节,撒泼耍懒不下台的领导同志树立了一个榜样。他们至少可以学学古人,适而可止,借坡下驴,不要弄得急赤白脸,斯文扫地,尊严尽失。

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严光牺牲个人荣华富贵,以无为而为,成全了刘秀的一统江山,赢得了万世敬仰。先生高风亮节,映照着世道人心。宋人范仲淹在他的《严先生祠堂记》中,赞扬严光“云山苍茫,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有一位士子曾在过严子陵钓台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君为名利隐,我为名利来,羞见先生面,夜半过钓台。”很能代表许多善良人的谦虚和自觉。

标签: 严光

更多文章

  • 司马迁的成就作品是什么? 司马迁有什么历史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公元前145年-公元前?),夏阳人士(现陕西韩城南)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也是一位思想家。他撰写的《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他的名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史书,也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名著,他被后人称为“历史之父”。

  • 李轶的人物生平 李轶的历史评价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轶

    李轶,两汉之际历史人物,他出身宛城豪族,随从刘演、刘秀兄弟起兵于舂陵舂陵兵和绿林军结盟之后,投靠绿林军所立的更始帝刘玄,协助杀害大司徒刘演。更始政权面临崩溃时,暗中投降光武帝刘秀。人物生平舂陵起兵李氏家族是南阳的豪强大姓,李轶的伯父李守是王莽的宗卿师,李轶的堂兄李通也担任过五威将军从事等官职。公元

  • 辛弃疾的主要作品 辛弃疾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辛弃疾

    辛弃疾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公元1140-公元1207),南宋时期著名词人。历城人士(现山东济南)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学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

  • 靖节先生陶渊明的田园诗有哪些? 陶渊明有什么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人称其为靖节先生(公元352公元427年),浔阳柴桑人士(现江西省九江市),俗称五柳先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远。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从而使中国

  • 莲峰居士李煜的诗词成就 李煜的为政举措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煜

    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公元937年―公元978年),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金陵人士(现江苏南京),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诗词成就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阐述了一代后主的兴衰荣辱,

  • 易安居士李清照的创作风格 李清照有什么主要作品?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李清照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公元1084年~公元1155年),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士。南北宋之交时期著名女词人,亦有千古第一才女的美誉,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创作风格李清照工

  • 六一居士欧阳修的文学成就有哪些? 欧阳修的政治成就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欧阳修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公元1007-公元1072),吉州永丰人士(现江西省永丰县),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文学成就诗文革新欧阳修在我国文学

  • 华侨陈嘉庚的子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陈嘉庚

    陈嘉庚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慈善家陈嘉庚先生是厦门大学与集美学村的缔造者,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那么在他的一生中有几个子女,他们生活如何?陈嘉庚共有九子八女:长子陈厥福、次子陈厥祥、三子陈博爱、四子陈博济、五子陈国庆、六子陈元凯、七子陈元济、八子陈国怀、九子陈元翼;长女陈爱礼、次女陈来好

  • 何昌言为什么被宋高宗当做叛臣?何昌言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何昌言

    何昌言是北宋宋哲宗时期状元,在参加殿试以后深的哲宗的赏识,还专门赐了一首诗给他。据说何昌言从小勤奋好学,而且志向远大,首次参加科举就高中状元。何昌言为人正直,深受最尊,但宋高宗却把何昌言称为“叛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实际上这对于何昌言来说,是一件子虚乌有,而且很不公平的

  • 戚继光是一个怎样的人?戚继光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戚继光

    戚继光是明朝著名抗倭将领,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有听说过关于戚继光的光辉事迹。其实戚继光除了是一位军事家,他还是一位诗人和书法家,在保卫北疆时曾写下《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等兵书。在对付倭寇的过程中,戚继光还发明了各种火器,改造战船,这才进一步保护了沿海人民的安全。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戚继光这个人物,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