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林海音生平经历简介 林海音代表作有哪些?

林海音生平经历简介 林海音代表作有哪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322 更新时间:2024/1/30 12:18:28

林海音简介:林海音生平经历是怎样的?林海音代表作有哪些?本这就为你介绍:

林海音简介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女,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祖籍广东蕉岭,著名作家。

1921年林海音随父母返回台湾。1923年随父母迁到北京,定居城南。1948年回到台湾,开始文学创作。担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集。

林海音于1994年荣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颁赠的“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于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终身成就奖”。

其自传体长篇小说《城南旧事》,于1999年获第二届五四奖“文学贡献奖”,德文版获瑞士颁赠“蓝眼镜蛇奖”。

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林海音生平经历

林海音,1918年3月出生于日本大阪绢笠町回生医院,1921年随父母返回台湾,1923年又随父母迁居北京。林海音的童年在古城北京度过,其著名代表作《城南旧事》正是林海音对其童年往事的回忆。

林海音的成长岁月与大半五〇年代作家相同,都经过旧时代的交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熏陶。林海音16岁时考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在学期间一边读书一边当实习记者,19岁毕业即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主跑妇女新闻。

1948年11月,林海音在三十岁时回到台湾。1953年受聘于《联合报》副刊,担任主编一职。任职期间(1953-1963),林海音以敏锐的文学触感发掘了相当多的人才,且重视台湾本土作家,如林怀民、黄春明、郑清文、钟理和等。

此外,还鼓励日据时代停笔的老作家,例如逵、钟肇政、文心、陈火泉、施翠峰等执笔再写,是推动台湾文学的重要推手。

在此期间,林海音自己也出版了其第一本散文集《冬青树》、第一部长篇小说《晓云》、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等作品。

1963年,林海音因故离开主编十年的《联合报》副刊。

1964年,林海音受聘担任台湾省教育厅儿童读物编辑小组第一任文学编辑,从此把笔头拓展至儿童文学。同年其短篇小说集《绿藻与咸蛋》英文版出版。

1965年,林海音辞去儿童读物编辑小组工作,出国访问美、日。同年其第一本儿童读物《金桥》出版。

1967年1月,林海音与几位朋友合办了一份文学杂志《纯文学月刊》(1967-1972),担任发行人及主编。编这份杂志时,她曾亲笔发出了一百多封书信,向编报期间所拥有的基本作者邀稿,她的热情和真诚感动了好多人,引来了很多投稿者与订阅人,杂志也得到好评,产生了不少佳作。

1968年,林海音创立了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如彭歌译的《改变历史的书》,子敏的散文集《小太阳》、《和谐人生》,长篇小说《蓝与黑》、《滚滚辽河》等都历久不衰。

林海音夫婿凡撰写《玻璃垫上》专栏超过三十年(1953-1984),彷佛是一部台湾社会发展史,纯文学特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出版《何凡文集》,这套书并荣获图书主编金鼎奖。

1971年,林海音将《纯文学月刊》转于学生书局。次年《纯文学月刊》停刊。

1990年,林海音回到阔别了四十一年半的北京,成为两岸文学交流的重要桥梁。她寄出了全套的纯文学丛书和纯文学月刊给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还号召台湾出版界大量捐书以充实台湾文库;她又担任了《当代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顾问,完整介绍台湾作家作品。

林海音的文学成就也获得中国大陆文学界的重视,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曾于1997年以及2000年举办“林海音作品研讨会”。

1995年年底,林海英结束了其一手创办的纯文学出版社。创社二十七年来,出版了四百本书,为文坛留下了一批质量优异的出版品。

2001年12月1日,林海音病逝于台北兴医院,享年83岁。

林海音代表作有哪些?

一、《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

该作品于1983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由吴贻弓执导。

二、《绿藻与咸蛋》

《绿藻与咸蛋》是一本短篇小说集,里面选录像了“绿藻与咸蛋”、“伸会”等13则短篇小说,多是林海音搬到台湾后的生活小品。

三、《晓云》

《晓云》是林海音为数不多的长篇小说的名篇之一,林海音描写了一个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的高中毕业女生晓云当家教并与男主人相恋的故事。

笔下,晓云心思细腻、敏感而又身体孱弱,却不失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向往与追求。但在那个虽然没有任何爱情成分的婚姻组合面前,她那纯洁的爱情仍然显得苍白无力,转瞬即逝。

除《晓云》外,本书还收录了林海音的中长篇小说经典《晚晴》和《孟珠的旅程》。

标签: 林海音

更多文章

  • 苏辙生平经历简介 苏辙的代表作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苏辙

    苏辙简介:苏辙的生平经历是怎样的?苏辙的代表作有哪些?本文这就为你介绍:苏辙简介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

  • 司马师为什么立曹据 司马师对曹据的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司马师,曹据

    曹据是三国时期的人物,211年被封为范阳侯,233年封为彭城王。后来,司马师权倾朝野,废了曹芳,想要立曹据为帝。当然,司马师立谁都一样,毕竟都是司马氏的傀儡。司马师司马师为什么立曹据司马师废了曹芳,准备立彭城王曹据,而曹据是明帝曹睿的叔叔,立曹据就意味着明帝断子绝孙,于礼不通。于是司马师听从了郭太

  • 曹魏彭城王曹据生平简介 曹据的子女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曹据

    曹据是曹操与环夫人的儿子,是曹冲的亲弟弟,被封为彭城王。曹据生卒年不详,生有三个儿子:曹琮、曹范、曹阐,三子皆过继他人,其中曹琮被过继给早逝的曹冲。曹据生平简介曹据,曹操之子,环夫人所生。建安十六年(211年)封范阳侯。二十二年(217年),徙封宛侯。黄初二年(221年),进爵为公。三年(222年

  • 曹冲的妻子儿女介绍 怎么评价曹冲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曹冲

    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正因如此我们才知道曹操还有这一位儿子。正如故事所描述的那样,曹冲自幼聪明机灵,深得父亲喜爱,可惜年仅13岁就去世了。曹冲曹冲的妻子儿女冥婚妻子为甄氏幼女,过继曹琮为嗣子。曹琮是曹据之子,过继给曹冲。建安二十二年,封为邓侯。黄初三年,进爵为公,徙封冠军公。黄初四年,徙封己

  • 耿夔是谁 耿夔生平故事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耿夔

    耿夔,字定公,生卒年不详,挟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建威大将军耿弇的侄子,五官中郎将、大司农耿国次子,东汉将领。永元元年(89年),任车骑将军窦宪的假司马,随军攻打北匈奴,大败北匈奴军。永元三年(91年),耿夔与司马任尚再败北匈奴军,因功被封为粟邑侯。永元四年(92年),耿夔任中郎将。同年窦宪自

  • 种暠是谁 种暠生平故事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种暠

    种暠简介种暠(hào)(103年163年4月2日),字景伯。河南洛阳(今陕西洛阳)人。是仲山甫的后代。最初任县门下史,后为王谌所赏识,将其推荐给其舅河南尹田歆,被任为主簿。被举为孝廉,为太尉所征辟,再举高第。又迁侍御史,受命监护太子,他处事持重,为顺帝所称赞。不久,出任益州刺史,任内抚

  • 粟裕简介 粟裕生平故事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粟裕

    粟裕简介粟裕(1907-1984),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生于湖南会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大将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4年2月5日逝世。粟裕参加的两次战争抗

  • 皋陶传说故事简介 皋陶为什么被称为中国司法鼻祖?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皋陶

    皋陶简介:皋陶传说故事有哪些?皋陶为什么被称为中国司法鼻祖?本文这就为你介绍:皋陶简介皋陶(gāo yáo),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人物, 皋陶出生地一般传为山西洪洞县皋陶村人。上古时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学界和司法界公认为中国司法鼻祖。皋陶是与尧、舜、大禹齐名的“

  • 剪纸艺术家胡家芝生平经历简介 胡家芝剪纸作品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胡家芝

    剪纸艺术家胡家芝简介:胡家芝生平经历是怎样的?胡家芝剪纸作品有哪些?本文这就为你介绍:剪纸艺术家胡家芝简介1897年2月23日,胡家芝老人出生于浙江省桐庐县,是著名的民间剪纸艺术家,也是江苏省年龄最大的“老寿星”,进行剪纸创作已有100多年 。胡家芝与72岁的女儿袁振洪历时1

  • 昌耀生平经历简介 昌耀的代表作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昌耀

    昌耀简介:昌耀生平经历是怎样的?昌耀的代表作有哪些?本文这就为你介绍:昌耀简介昌耀(1936年6月27日-2000年3月23日),原名王昌耀,湖南省桃源县人,诗人。1950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